“你是一个好人,却并无用处。”这是几年前爆火的历史题材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对于海瑞的评价。在跨越了明朝近三百年的长河中、在牛人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绚丽多彩的大明历史中,海瑞真的只能算是一个小人物。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却能够在沉寂了近五百年后,穿越历史的长河,成为当今无数人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和崇拜对象。

有人曾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出现的能人异士聚在一起,评选出“十大牛人”,能够上榜的自然都是那些异于常人、足以名留青史之人,比如王守仁、于谦、张居正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份名单中,海瑞的大名赫然在列,在介绍其他人时,不是拯救国家于危难、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于谦、张居正,就是保家卫国、守护大明边疆安全的戚继光、袁崇焕。

然而在介绍海瑞时,既没有显赫的政绩、更没有力挽狂澜的事迹,有的只是敢于直言、甚至不惜痛骂皇帝的胆量。

和榜单上的其他牛人相比,海瑞实在算不上起眼,而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当世之名臣、士大夫阶层的典范;也有人说他是迂腐、死板、不懂得变通的书呆子。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海瑞?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仕途坎坷

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州这个当时在明朝还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的地方,从小就命运多舛,他四岁丧父,由母亲呕心沥血将其带大。

因此海瑞从小就立志要做圣贤,这和明代另外一位牛人、位居“十大牛人”之首的王守仁先生有着相同的理想,只不过和后者相比,海瑞既没有殷实的家庭、状元老爹,也没有那个头脑。

在那个考试成绩决定命运的明朝,一个人要想要功成名就、或者是平步青云,没点本事那可是不行的,要么聪明绝顶,比如像张居正、徐阶、高拱这一类,要么就是运气好的没边,比如张聪这一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海瑞奇就奇在他既不聪明、运气也不好,可是后来的名气却远超这几位仁兄,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位称得上“明代第一奇人”的著名历史人物,从小就显得与同龄人“与众不同”,确切地说,是孤僻。

海瑞每天不是在私塾读书就是在去私塾的路上,读的都是那些存在了几千年的老古董,没有人跟他玩、他也不愿意找别人玩,久而久之,海瑞的性格就变得固执,甚至是偏激。

但是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海瑞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艰苦的学习金榜题名,然后努力做一个圣贤,造福大众。

可海瑞先生的脑袋确实不怎么灵光,水平就在那摆着,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屡考屡败,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但是海瑞没有放弃,落榜了再来,直到三十六岁那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成功考中了举人。

这一次的“高中”,让海瑞重拾信心,他踌躇满志的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己任。然而结果却是落榜,再考再落榜,这一来一去六年过去了,海瑞此时已经四十岁了,算得上是半大老头子了。

终于在1553年,海瑞的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以近四十岁“高龄”获得了平生第一个官职—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

这么一个几乎不入流的官职,换作别人可能压根都不想去,可是海瑞先生不但不远千里上任,而且相当有干劲,把这个别人看不上的教谕干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南平这个地方原本就属于穷乡僻壤之地,不但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也不忍直视,在县学上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混日子的学生。

然而当海瑞来到这里上任后,一切就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还对那些不遵守制度的学生横眉冷对,没过多久,海瑞就得到了人生第一个外号“海阎王”。

“海阎王”让这些此前过惯了散漫生活的学生们叫苦不堪,然而大家虽然都对他无比惧怕,却又都非常尊敬他,原因很简单,因为海瑞对待每一个人都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收礼金、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把考勤制度做到了极致,客观的说,虽然教谕只是个芝麻小官,可是却非常适合海瑞。

海瑞就在南平教谕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着,不久之后,他就因为一次惊世骇俗的举动让自己名声大噪,这就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笔架山事件”。

有一天,延平知府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来到县学时受到了海瑞和助手们的“热烈欢迎”,在县学大门口,海瑞的两个助手一左一右齐刷刷的跪下,唯独海瑞笔直的站立着,还直勾勾的看着知府大人。

延平知府以为这是哪一位朝廷退下来的京官,在得知这位仁兄的光辉事迹后,知府大人满脸不高兴,临走时不爽的嘟囔了一句:“安所得山字笔架来?”可海瑞不但不认错,还说:“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至此,海瑞先生又喜提了一个外号“海笔架”。

虽然海瑞身边的助手们都劝海瑞不要这么跟领导对着干,可是“海笔架”却若无其事,他不图升官、也不想发财,这样软硬不吃的家伙上级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

海瑞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既然拿了朝廷的俸禄,那么就要死心塌地、任劳任怨的给朝廷干活,至于升官发财,跟自己何干?

可老天爷就爱跟人开玩笑,越是不想升官,就偏要给你升迁。1558年,海瑞被吏部调往浙江淳安担任知县,从教谕变成知县,那可是连升好几级。

不是说海瑞得罪过上级、被恨牙痒痒吗?怎么还能破格升官呢?除了他兢兢业业在教谕岗位上干的非常出色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南平的官员和学生实在受不了“海阎王”,联名上书要求将他调走。

二、莫名的升迁

海瑞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离开了南平,到了淳安上任,在这里,海瑞让自己的攻击力再次得到了提升,干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事。

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废除衙门存在了多年的陋规,也就是一系列灰色收入,一共有两种:“银两火耗”和“林间踢壶”,这让淳安县的那些大老爷们全都傻了眼,随即就是抗议、罢工,试图逼迫海瑞妥协。

然而这些大爷们等来的却是海瑞强硬的回应,衙门全都罢工,他就一个人承担起了办案、审案、巡街、写文书等等工作,甚至把家里的妻子、仆人都动员起来,自给自足。

这可把那些等着看热闹的大爷们看傻了眼,看来想跟“海阎王”斗,他们还差的远,无奈最后都只能各自回到工作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海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征服了这些大爷们,因为他不仅对自己和家人刻薄、对待上级也是丝毫不搞特殊。这样的一视同仁让大家伙都对他又敬又怕,海瑞的名声也就渐渐传了出去,然而让他由籍籍无名变成闻名遐迩的大人物,却是因为两件事。

首先就是暴揍胡宗宪的公子。当时,胡宗宪贵为封疆大吏、手握实权,而他的儿子却是个纨绔子弟,借着老爹的名号吃喝玩乐。

有一次来到淳安,胡公子胡作非为,让海瑞非常不爽,说:“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他命人收缴了胡公子数千两白银,还修书一封派人告知胡宗宪。

第二件就是得罪了当时严党的骨干鄢懋卿,虽然最后啥事没有,却也因此埋下了祸根。海瑞在淳安干了几年,使得淳安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却让手下的人苦不堪言,时时刻刻盼着这位阎王爷高升。

功夫不负有人心,不久之后,海瑞因为政绩突出还真获得了晋升,他被吏部提拔为嘉兴通判,即刻上任,消息传来,整个嘉兴地区的官员们都轰动了,不是高兴,而是愤怒。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嘉兴的官员们纷纷找关系、送礼、花钱,为的只是把海瑞赶走,不要在嘉兴担任官职,去哪都行。

于是,海瑞一天的嘉兴通判都没当成,就被同僚们齐心协力给撵走了,而且竟然是花钱、托关系给撵走的。海瑞改任江西兴国县知县,他在这里依然是埋头干活、造福百姓、“坑害衙役”,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官员们却对他又敬又怕。

三、声名远播

几年后,海瑞被调往京城,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这是海瑞头一次来到京城做官。终于不用再忍受“海阎王”了,地方上的官员们喜极而泣,他们为了这一天等待了很久,用过很多办法,终于得到解放了。

来到京城之后,海瑞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对于他来说,只是办公地方不同而已,其他没什么太多变化。以前在地方,可以和自己的上级、比如知府、胡总督对着干,现在来到京城,自然就要和皇帝掰掰手腕了。

看到嘉靖皇帝每天沉浸在炼丹、修道中,致使奸人当道、朝廷一片黑暗,海瑞痛心之余写下了那篇旷世奇文,不但痛斥朝廷如今的病态,还把罪魁祸首嘉靖骂的是狗血淋头。

那句“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名句更是让海瑞名流千古。嘉靖恨的要杀掉海瑞,却被徐阶劝下,海瑞从此名声大噪,官运亨通,更是连连得到晋升。

结语

此后,海瑞历经隆庆、万历两朝,并在74岁时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朝廷正二品大官从不入流的教谕、到正二品大官,海瑞的升迁速度令人咋舌,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刚正不阿、黑笔分明的性格受到上级赏识,还有就是同僚们的“帮助”。

海瑞的升迁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坎坷,不但奇葩而且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他是一个奇人、一个不遵守官场规则的人、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