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春节,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公开露面。自那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就持续恶化,再也没有力气参加会议了。

这位把中国经济推上“改革开放”快速列车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回归了他最平凡的身份——“中国人民的儿子”。

1996年12月12日的早上,邓小平醒来之后,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每天洗漱完毕后,他都要进入办公室看报纸、读文件,等到太阳出来,再出去走走散散步……这是邓小平多年养成的习惯。

可是那天他坐到办公室,却觉得浑身不舒服,甚至连弯腰都成问题。彼时他已经是92岁高龄了,就在不久前,医生检查出了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没想到病情会突然变得严重起来。

秘书来到办公室,首先发现邓小平表情痛苦,于是赶紧将他送到了301医院。妻子卓琳一直在焦急等待,301医院离邓家并不远,也就二十多里路,但是让卓琳没想到的是,邓小平这一去就没能再回家。

1997年2月19日的午夜,邓小平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医院的专家全力抢救,但是没能出现奇迹。卓琳扑在病床上哭喊着“老爷子”,可是他什么都听不见了。他们夫妻相守了58年,终究还是分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和妻子卓琳是1939年的秋天在延安认识的。邓小平当时35岁,是八路军129师的政委;卓琳23岁,还是一个年轻女学生。他们之间的缘分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

卓琳原名“普琼英”,1916年出生在云南宣威一个工商家庭。他的父亲浦在廷是云南著名的“火腿大王”,曾经跟着孙中山在广东闹过革命。卓琳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14岁那年,卓琳因为运动天赋被选拔出来参加短跑项目,要去北京。但是中途来到上海,却接到通知说运动会不开了。领队说,愿意回云南的就回云南去,不愿意回的如果有亲戚也可以留下。

当时卓琳有一位表姐在北京念书,卓琳想去北京找她。家人和领队都同意,卓琳于是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不久,大姐和二姐也来到北京上学。大姐的革命意愿很强烈,很快就去了延安。

日本人占领北京后,卓琳和二姐化装逃离,辗转来到西安。她对二姐说:“现在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去延安,一条是延安。”

二姐坚定地说:“我们去延安。”

二姐身体不好,卓琳想劝她回家,没想到二姐说:“我死也要死在延安。”看到二姐的决心,卓琳也不劝了。姐妹俩住进流亡学生招待所,又和三十多个人走了7天时间,步行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后,卓琳和二姐进入陕北公学读书。也就是在这期间,卓琳遇到了后来的丈夫邓小平。当时邓小平是129师的政委,卓琳对他并不了解。

邓小平从太行山根据地来延安开会,他当时是单身,同志们都劝他在延安找一个伴侣。邓发将他带到学习班,邓小平对娇小可爱的卓琳一见倾心。

于是,邓小平托曾希圣做媒,让他去问问卓琳的意见。曾希圣请卓琳来家里吃饭,问她有没有结婚的想法。卓琳表示自己还年轻,想工作几年再考虑个人情感问题。

曾希圣找卓琳谈了两次,卓琳都没有松口。邓小平就说:“我亲自找她谈谈。”

邓小平约卓琳来到曾希圣家里,见面后他开门见山地说:

“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在前方作战很辛苦,我想和你结婚,可是曾希圣和你谈了,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

邓小平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交了底,卓琳也被他的坦诚打动。他们前后谈了两次,卓琳觉得他人还可以,又是知识分子。她很早就听说过邓小平,很是佩服他。现在他亲自来找自己谈话,态度又那么诚恳,卓琳就同意了。

九月初的一个夜晚,在杨家岭毛主席窑洞门前,同志们把两张桌子拼起来,大声说:“今天我们会餐啊!大家都来会餐吧!”

李富春对卓琳说:“你也认识邓小平,大家会会餐,现在给你们腾出个窑洞,吃完饭后你们一块儿回去,就算结婚了。”

因为条件艰苦,结婚仪式能省则省。卓琳和邓小平什么都没准备,就连晚上住的窑洞,也是邓发腾出来给他们的。大家就吃了一顿饭,就算是为新人举行婚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完了婚,邓小平就要返回太行山开展工作。卓琳也去了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妇女部工作。虽然都在一个根据地,但夫妻俩却聚少离多。只有邓小平从前线到总部开会时,他们才能见一面,开完会他又走了。

卓琳觉得老这样也不好,结婚前他们彼此了解不多,她就让邓小平给她写信。可是写什么呢?卓琳说:“就把你每天干了什么写一写。”邓小平幽默地说:“那我就秘书总结一下,每个月给你打印一份工作报告。”

卓琳听了直摇头,想到与其看工作报告,还不如算了。

过了一段时间,卓琳不无怨言地说:“让你写信你不写,我们还是一块儿共同生活,共同理解吧。”邓小平这次点头同意,卓琳就搬到了129师。他们属于“先结婚,后恋爱”,共同生活后才逐渐了解彼此。

1941年,他们的长女邓林出生,寄养在当地百姓家里。长期的朝夕相处,卓琳也熟悉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他的革命决心。

此后她默默支持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一直追随着丈夫的脚步,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解放后,邓小平调任重庆西南局第一书记。继母夏伯根带着两个女儿前来投奔,邓小平夫妇热情地接纳了继母的到来。此后继母就和他们一起生活,虽然夏伯根不是邓小平的生母,但卓琳对她特别孝顺。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举家迁往北京。夏伯根有些忧虑地问:“我也去吗?”卓琳拉着她的手说:“怎么不去呢?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到了北京后,邓小平对妻子提了一个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当时很多领导同志的夫人都在单位工作,公安局怕他们路上出事,就暗中派人保护她们。卓琳不想给公安局的人添麻烦,索性给邓小平当秘书,也不用出门工作了。

卓琳和邓小平育有5个孩子,家里很是热闹。后来孩子们长大,陆续上学和参加工作,家里就剩下他们夫妇和继母夏伯根。不久,一场特殊的运动席卷全国。

那段动荡的岁月中,邓小平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