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大的赛事,少不了文艺表演的助兴,而表演当中所透露出来的审美,这是一种赛事之外的无声表达,或活力四射、或空洞无物、或创意满满、或僵死老化,而刚刚上演的,则透露出这片土地上的审美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二手玫瑰唱着“摇滚有啥用啊”,人们也许对审美会漠不关心,生活好了就行,要什么有啥用呢?审美或许是没用的,但审美所折射出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对于美的一种倾向,审美的背后,是社会心态、权力结构等内容的隐喻表达。

有人说审美背后是权力,但不如说审美是权力结构的体现。集体舞式的表演,表面上体现出了民众团结的集体意志,但本质上,集体意志的背后依然是某些个人的审美表达,集体意志也就等同于集体无意志。集体审美背后的权力结构,就是集体的服从,和少数庸俗审美的统一。

除了表现出社会权力结构,这种集体与个人的审美对比,更接地气的表现了对一个大写的“人”的尊重程度。也就是说,审美的取向,也表现了对人价值认可的方向以及对人表达尊重的方向。是毫无怨言,做一个融入集体的机器人,完成每一个既定的动作,还是恣意挥洒,表现自我内心的激烈情绪?这永远不能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但永远也会代表着某一种倾向。

审美还关乎于创造力,常见的东西也是美的,但往往人们会更倾向于那种少见的,能够给人带来惊叹的美。而这种美并不是轻易能够得来的,而是要带着对生活和舞台深刻的思考,在外界的刺激下伴随着灵感的爆发才能得来。通俗的来说,这也就是被我们称作创造力的东西。

但审美的匮乏,并不仅仅是创造力的匮乏。创造力并不是像水龙头里的自来水一样的东西,打开就能有。很多时候,它是一种人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对于开放表达的允许程度,也是制约创造力的关键要素。很简单的是,审查的越严格,创作的空间就越小,最后不但创造力缺失,更甚者是进入了一个自我检核的死循环,作茧自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根结底,审美的过程,就是表达与接收这样一个交流的循环,审美的取向,就代表了这个社会允许或者说提倡的交流模式,而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所以审美的模式,最终框定的就是人生活的模式。

盛会中的贫瘠表演,只不过是这个社会审美衰败的一个浓缩,审美的衰败,即是生活的衰败,看着舞台上那穿越千年的古风国色,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的生动表达,而几个世纪之后,谁还能看得到这片土地上这个年代的人的生活表达呢?

审美的缺失,最后意味着,或许,我们从未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