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行走斯图卡
前段时间,中国疑似第二款隐身战机进行了试飞,不少军事观察人士根据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分析认为,这架基于FC-31“鹘鹰”战机改进而来的隐身战机,很可能是空军使用的版本,并且将其命名为“歼-35”,这也意味着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机或许会同时装备海军和空军,与美军的F-35角色类似。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这款新型隐身战机?
“歼-35”并非官宣型号,而是外界对她的称呼,具体什么型号还有待官方消息,但这架空军型隐身战机的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值得注意的事:由于此次试飞,全程有歼-16伴飞、起落架也没有收回,因此外界认为是该机型的首飞;而且经过观察发现,该机前起落架没有经过特别的加固处理,与舰载机型号有显著区别。
她的出现,意味着舰载机版本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厂家有足够的余力推出陆基版本,考虑到003航母“福建舰”即将海试,或许我们也能很快看到“歼-35”舰载机在福建舰上进行起降。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空军版“歼-35”战斗机,如果该机顺利完成试飞并且进入部队服役,意味着中国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两款现役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这就将是中国打造“空军2.0”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事件。
很多网友将这款战机与美军的F-35进行对标,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用空军和海军等多个版本,并且与重型隐身战斗机形成“高低搭配”,还有传言称,“歼-35”服役后将会大批量生产,年产量可能超过100架、与F-35相当,等等,因此不少网友直接将“歼-35”,视为中国版本的“F-35”,并且认为其外销市场将十分广阔。
这个观点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将“歼-35”简单视为中国版“F-35”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歼-35”的原型机FC-31,研制之初其实是瞄准舰载机的设计,比如强化了前起落架结构、设置了挂钩等等,因此“歼-35”走的是一条从舰载机往陆基飞机改进的道路,采用类似研制路线的是法国“阵风”战斗机。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这样一种可能:随着歼-20装备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空军对“歼-35”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空军版的“歼-35”可能主要瞄准的还是外销,毕竟国际市场对舰载机的需求量很有限。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歼-35”最终完成定型,这将意味着中国至少可以同时生产两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产能将可能超过外界的预计。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除了驻日美军之外,还频频向中国周边国家提供F-35战斗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拥有规模不小的F-35机队,最终规模将达到三四百架之多;美国国内还有不少人在游说华盛顿,向中国台湾地区提供F-35,显然是想在中国周边打造一个“F-35包围圈”。可以说,不断增加的F-35机队,对中国国土防空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但现在来看,这个包围圈意义已经不大——倘若中国能够每年生产100架以上的五代机,只需要数年时间,F-35将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包围中国”也就成了空中阁楼、无根之萍。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遏制”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就算他推行所谓的“作战全球化”概念,加大与军事盟友的部队混编、装备互操的力度,可以迅速拉起数十万规模的武装力量,也无法对中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不断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就能够让美国品尝到“军事霸权野心”反噬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