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快满一年之际,若我们持续细致地观察这场战事,或许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从交战双方的兵员和武器装备损失来看,战场交火烈度显然不低,俄乌两军似乎已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然而从战线变动和战局走势来看,这场发生在21世纪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似乎退化到了二战甚至一战时期的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传统中,以成建制消灭敌人大部队为目标的歼灭战,是沙皇俄国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作战模式。特别是在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发动了著名的“十次反击”,在这十次大规模主动进攻中,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念和战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初期,俄军也秉承这一军事学说,强调以机动性好的大兵团模式作战,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歼灭敌方主力部队。然而,现今面对乌克兰军队的高度武装化,这种做法似乎已不再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乌两军均未能整建制歼灭对手的大部队。对于损失较大的部队,只需将其撤回后方修整并提供补充兵员和装备,即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实力,不至于因失去重建价值而被撤编。

一个重要的原因或在于现代战争背景下的歼灭战难度大为提升,进攻方需要具备比以往更大的优势才行。俄乌冲突前期和中期,虽说两军的信息化程度都不算高,但机动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然而,要包围和歼灭一支机动性很好的部队,进攻方需要拥有比对手更强的机动性和压倒性的火力。

双方既没有足够的压倒性兵力优势,也缺乏全方位覆盖对手退路的火力条件。在短期内完成歼灭战的任务对于一线部队来说恐怕是难以实现的。这也将进一步拖长俄乌冲突的时间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