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8日,美国《外交学人》网站刊发了一篇耶鲁大学学者尼古拉斯·贝克林的文章,文章的标题叫做“中国真的能建立世界新秩序吗?”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说:
如果以北京当前的外交政策为标准,其推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混乱,而不是“中国的新世界秩序”。
那么,这名美国学者凭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本身,其实充分的体现出了中美乃至东西方文明之间,外交理念和逻辑思维的根本不同。
理解了美国学者为何有这样的观点,也就理解了美国为什么要不惜代价,不顾一切的打压中国。
推动全球化和坚决维护自己利益,是矛盾的吗?
贝克林的文章写的很长,但基本逻辑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他认为现在中国极力推动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跟中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质上是矛盾的。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跟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本身是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
但与此同时,中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南海合法的主权利益,又跟菲律宾、越南等国有一些岛礁争议。
按照贝克林的观点,中国要么就牺牲部分自身在南海的合法权益,换取跟菲律宾、越南等国更高程度的融洽,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立;
要么就坚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但因为南海争议跟菲律宾等国产生嫌隙,无法建立真正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这两者互相矛盾,如果非要强行推动两个目的都实现,就只会带来混乱,而不是新的国际秩序。

美菲联合军演
表面上看,贝克林的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并且它不仅存在于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模式中,中欧、中俄、中印等双边关系中,类似的矛盾普遍存在。
中俄要联手俄罗斯,共同抗衡美国霸权压力,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不能被俄罗斯带偏节奏,卷入跟欧洲不必要的冲突中;
中欧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双边贸易,但又不可能为了双边贸易,接受欧洲对中国内政的指手画脚……
类似的矛盾贯穿在中国和几乎所有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中,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但问题是,全球地缘政治的现实,跟贝克林的观点,明显有冲突。
直白一点说,就在贝克林所谓的“自相矛盾”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你说中国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推动全球命运共同体不能并存。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既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还推动了金砖组织扩员,上合组织发展壮大。

金砖峰会媒体中心
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坚持多极化格局,更强调公平和共同发展的全球新治理体系,已经存在并且逐渐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了。
这个时候你贝克林却还在说,按照中国先行的外交政策,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可能出现,只会带来混乱,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其实不是,因为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于世界和国际关系的理解和预期不同。
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国际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一锅水里倒了半碗油,泾渭分明;还是一碗汤中撒了一把面粉,浑然一体,互相成就?
零和博弈还是和而不同
绝对意义上来讲,贝克林说按照中国当前外交政策执行下去,不会重塑全球新秩序,只会带来混乱,并不算错。
因为现阶段中美两国对全球新秩序的定义是不同的。
简单来讲,美国是世界霸主,他们眼中的所谓全球新秩序,就是囊括全球所有国家,上下一体的新治理体系,是对现在美国主导霸权秩序的彻底颠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金砖组织、上合组织等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多边合作机制,虽然已经展露锋芒,但是囊括的国家比较还少,顶多只能算是被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算不上真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联大会议上,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发言
但如果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发展中国家来看,过去世界格局是美国独霸天下,凡是他们提出的主张和规矩,发展中国家不管愿不愿意,都得接受。
而现在虽然金砖组织等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逐渐壮大,信心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扩大了,有了对美国霸权说“不”的资格,这实际上已经是“新秩序”了。
简单举个例子,现在的国际秩序,就好像一个四合院,美国人住在正厅,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欧洲和日韩住在东西厢房,光线不怎么好,但风吹不到,雨淋不进,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院子里站着呢。
美国人认为,彻底拆了四合院,重新建摩天大楼才算是“新秩序”;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把院子改造一下,让发展中国家不再淋雨,就已经算有“新房子”了。
贝克林的观点,实际上是说中国无法靠当前的外交政策,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但实际上,中国根本就没有取代美国,成为新霸主的想法,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公平的,能够跟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自由平等贸易,然后自我发展的道路。

关于全球治理体系,美国人习惯性的思维,是自己站在金字塔顶端发号施令,其它国家遵从。如果有人违背这个规矩,那就由美国“代表正义消灭你”。
而中国人的想法,是大家坐在一起制定规矩,然后大家一起遵守。如果有人违背这个规矩,则“尊王攘夷,天下共击之”。
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求“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消灭你”,这中间没有冗余空间。
后者则主张“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大家都遵守一个相对宽泛的规矩,在此基础上各自安好,这中间是有很大的冗余空间,可以允许一些摩擦和误会,矛盾和分歧存在的。
贝克林从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出发,觉得中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位,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共存。
但现实是,中国人从“和而不同”的角度出发,允许国际关系中不同利益和分歧的存在,所以虽然跟东南亚诸国、欧盟,甚至俄罗斯和朝鲜这样的友好国家,也有些不同看法,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和这些国家一起,推动一个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国际新秩序建立。
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国际关系规矩的实践,证明“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对的,“零和博弈”是错的,否则美国霸权就不会崩塌,金砖组织等多边机制,也就不会发展壮大了。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问题是美国的实践和中国的实践是不同的,所谓真理,也都是相对的。
美国人的实践经历是,过去200多年里,他们从殖民美洲到称霸美洲,再到称霸全球。脱胎于盎撒海盗文化的强权政治,总是无往而不利。
现在要让他们接受时代已经不同了,殖民主义那一套行不通了,接受美国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跟其它远弱于自己的国家相处,自然是千难万难。
这就如同近代自诩“天朝上国”的我们,想要接受西方比自己强,只有学习人家才能浴火重生 一样,必须得有铁和血的残酷经历,以及5000年文化积淀下来的韧性和自信,才有可能做到。
当然,美国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说有没有能够把自己彻底打碎之后再重新站起来的底蕴,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