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丹尼尔·卡尼曼的故事,真的让我大受震撼。

对沉没成本的看法,也许是普通人和厉害的人最大的区别之一。

丹尼尔·卡尼曼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人类有诺贝尔奖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是《思考,快与慢》。

可能很多人都读过。

今天这个故事,就是他写这本书的一位协作者分享的。

这个人叫杰森·茨威格,是《华尔街日报》投资专栏的撰稿人。

他曾协助丹尼尔·卡尼曼撰写《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茨威格发现卡尼曼常常对一章内容进行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

这当然一点也不稀奇,所有作者都会这样,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但大部分作者都是在上一稿的基础上敲敲打打,小修小改。

卡尼曼则不同,他经常会彻底推翻他们刚刚写完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威格发现卡尼曼经常会彻底重写一个新的版本。

里面的内容,以及开头和结尾都和原来一稿完全不同。

茨威格很好奇,问卡尼曼为什么他可以彻底推翻前一版?

卡尼曼说了一句让茨威格永远都忘不了的话。

我没有沉没成本。

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震惊了。

丹尼尔·卡尼曼太牛了。

我觉得应该把这句话好好记下来,没事儿就多读几遍,尽量运用到生活中。

什么是沉没成本?

就是过去的决策导致的无法收回的支出。

比如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刚看了十分钟,就发现是一部超级烂片。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会马上离开电影院,还是继续看下去。

绝大多数人都会继续看下去。

为什么?

当然不是因为好看,你已经发现这是一部超级烂片了,而是因为沉没成本。

电影票和爆米花可乐都已经买了。

看电影的时间也好不容易安排出来了。

这时候如果不看了,这些努力就白费了。

这些努力就是沉没成本。

我们做决定的时候,经常被沉没成本绑架,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这样做正确,而是因为不忍心浪费沉没成本。

虽然是一部烂片,但钱都花了,不看就太亏了。

看电影还是小事,在一些重大的决定上,沉没成本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很多人为什么坚持半死不活的项目,或者维持让他痛苦万分的婚姻。

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个项目好,或者还对婚姻有希望。

主要是因为沉没成本在干扰他的决策。

这个项目已经投入这么多钱、这么多资源,这时候退出就亏大了。

婚姻虽然各种不满意,很煎熬,但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现在离婚觉得不甘心。

如果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给自己提建议,一定会建议自己赶紧退出这个项目,或者结束这段婚姻。

因为旁观者什么也没有付出,没有沉没成本,所以能毫无负担地做出理智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职业的选择中更是如此。

假如一个学医的留学生,学了好几年后,发现自己更想写作。

大多数人都很难弃医从文,因为沉没成本太高了。

如果写作的话,这些年留学花的时间金钱就白费了。

极少数厉害的人,也就是没有沉没成本的人,就能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鲁迅就是这样。

有人说,鲁迅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假如弃医从文后,发现写作也不适合自己呢?

这时会不会后悔放弃学医呢?

厉害的人不会,他没有沉没成本。

不会因为写了几年没写出什么而背上包袱。

一旦他发现更好的方向,马上毫不犹豫地转行了。

那这样的人,会不会一直在不停地放弃和重新选择呢?

可能性有,但不是太大。

因为没有沉没成本,所以他试错的速度比一般人快很多。

大概率很快就会找一个真正喜欢擅长的方向。

其实这就是贝叶斯定律在现实决策中的应用。

每次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最优选择,以前付出了什么,根本不在考虑范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不要和有过去太多纠缠。

希望我们有一天,也能做到像卡尼曼一样,没有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