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背后的潜规则——硕士也分“三六九等”!

虽然不少人都认为高校是象牙塔的存在,但其实透过表象去看高校的本质,它依旧是一个小社会。有社会就会有等级的划分,不论是处在什么阶段,都会有人根据各种标准来对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分类,这是无可避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天要说的研究生的初级阶段——硕士阶段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读研的方式有统考和推免,而统考里面考生大致可以分为应届生和二战生,然后在所有读研的学生中又有名校本科生和双非本科生之分,这些将会成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被他人进行“等级”划分的参考标准。

从读研方式来讲

推免生无论是导师的重视程度还是学校给予的待遇都是远远大于统考生的。推免生一般开学之后最低都可以拿到二等奖学金,而统考生基本上只有综合分数排名较高的那几个人才能拿到。至于一等和特等几乎都被推免生牢牢占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师培养方式不同。推免生基本上从大四上的十月份开始就和导师开始做项目和研究,而统考生最快也在次年的四月中旬。一般而言,推免生获得的项目也会比统考生多不少,并且导师大多数时候还会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

从考生类型来讲

应届生在各方面可以获得的资源和认可要比二战生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较为主观上的看法,但的的确确存在这种现象,而且还不少。会有不少导师将二战生看作能力较为差一些的学生,因为导师读硕士大都是推免或者一战统考。

导师会认为二战的同学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要稍逊一筹。毕竟,二战的同学是通过第二次机会才上岸的,而一战的同学则是“一战成硕”。

从本科出身来讲

毫无疑问的名校出身的学子要比双非出身的学子获得更多的重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数的导师都会存在这种区别对待。并且这一点在考研复试的时候就多少会体现一些,而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活后,这一点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这是一种普遍看法——那就是名校学子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要强于双非学子。例如:许多大型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问你本科的第一学历是哪个学校,如果名气不够,那么很大概率会被拒掉。

上述这些所谓的划分“标准”,其实就是比较常见的“规则”,都算不上“潜规则”了。更加深层次的“潜规则”可能比这更加残酷。真相往往都是是血淋淋的,而现实往往是无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没办法,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又想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生活,那么就必须逼着自己去适应这样的“规则”。因为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你适应它,要么它淘汰你。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内容,如果有什么意见或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但请大家不要骂小编!(因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可能不多,或者你没有遇到,但不能否认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