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乡村白大褂整理发布
转载需文首注明来源
中秋、国庆八天长假将至,国家疾控局对基层防控作出新指示!
随着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相连,八天长假将至,群众出行意愿较强,人员跨区域流动、出入境人数和聚集性活动将会明显增加。
为做好群众防护工作,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醒注意事项,事关基层地区多项传染病防控工作。

1
国家疾控局划重点
基层医生假期做好第一道防线
关于双节传染病防控工作,《通知》提出了多项要求,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并加强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新冠及其他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
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新冠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针对节假日期间的基层地区防控工作和基层就医需求,国家疾控局为基层医生节假日防护工作划出重点:
各地要统筹调配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加强门急诊、发热门诊、儿科、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力量,确保中秋国庆假期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工作平稳有序。
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要求,加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管理,做好医患个人防护,有效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强化新冠和其他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处置,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传染源管理、疫点疫区消毒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疫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鼠疫、猴痘、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诊治能力。
各地要加强中秋国庆假期值班值守,细化疫情防控措施,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2
流感、新冠为假期防控重点
基层医生如何应对?
根据《通知》强调,我们不难看出,新冠病毒感染依旧是最受重视的重点传染病之一。
同时根据各地医疗机构近期门诊反馈,发热门诊就诊量呈上升的趋势,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出现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共同流行的情况。绝大部分患者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流感则以甲流为主。
为何新冠和流感最近频繁爆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祝香分析:
正值秋夏季节交替,大量开学后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同时一部分人没有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感染甲流的概率就会增加。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之所以增多,是与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有关。
目前,门诊还是“二阳”患者为主,且大部分患者病情较轻。这是由于EG.5变异株的致病力并没有增强,人体的免疫记忆可以缓冲毒株的毒力。
针对这种情况,各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生应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通知》要求,从以下几点,积极做好假期期间两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1
在医疗救治工作方面:
基层医疗机构要提前制定节假日流感、疫情救治应对预案,统筹调配感染科、儿科、呼吸科等重点科室医疗资源,做好应对局部流感聚集性暴发、患者数量激增的救治准备,保证诊疗工作有序开展。特别要做好抗流感病毒药物等的采购储备,保证及时足量用药需求。
2
在日常防护和环境消毒方面:
做好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落实科学佩戴口罩等防护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到位,确保室内空气、公共用品用具、饮用水等符合相关卫生标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做好医务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个人防护,降低院内感染和传播风险。
3
特别针对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
通过组织集中接种、设立临时接种点或成人接种门诊等形式,提供规范、便利的接种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带头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老百姓“健康守门人”,国家多次明确,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流感、疫情防治中的作用。
基层医务人员要提升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切实做好流感、新冠患者常规诊疗。要根据自身服务能力和患者病情,科学实施分级诊疗,合理分流患者。
同时,在流感医疗救治中可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辨证论治,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努力提高临床疗效。
3
国家释放“强基层”信号
全方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
通过每一次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到,基层在整个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定位,越来越重要。
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一直把“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国家卫健委也始终把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在各级领导人的指示下,基层医疗将进一步加速发展,基层医生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早在年初,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就对今年的基层医疗作出了重要部署。结合近期国家的动向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基层医生除了继续做好疫情、传染病防控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以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或提升的方向。
1、以村医为突破口,提升基层整体待遇
今年以来,国家及各地均有政策明确提出,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
人民日报曾发文,呼吁建立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受限......这些现实因素可能会阻碍着人才向基层流动。
要想让人才往基层发展势必要做到“待遇留人”。而乡村医生正是最基层的医疗人才,理应作为突破口,优先保证其待遇落实到位。
同时,国家在推进“强基层”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从薪酬、编制等方面,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待遇。这一方面是为了留住现有的基层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扩充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足够的待遇保障下,基层医生在本职工作、学习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性,将会被极大地调动。如此,基层人才队伍才能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2、加速县域统筹,加强公卫服务能力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是每年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中的重要话题。而今年,国家更将有的放矢,重点从整个县域着手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化加快、老龄化加速的进程中,公卫服务能力建设将城乡医疗资源和养老保障加速融合,在县域范围内整合成一盘棋。
此外,国家还强调,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这更加意味着,常住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孕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将成为基层医生重点观点的对象。
而在具体工作中,基层医生应以重点人群健康为核心,将疫情防控、基本公卫、家庭签约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
3、加大帮扶,为基层提供人力、物资保障
加强对基层的帮扶力度,缩小城乡医疗差距。重点需要完善基层医护人员、基层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首先,基层人员配备和能力提升方面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健委也多次强调,上级医疗机构展开对口帮扶,加强培训,并通过驻点、巡回医疗等方式予以填补补充基层人才。这能够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用人难”、基层医生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其次,是基层药品的稳定保供
国家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完善储备制度和目录。国家卫健委也建立了监测和调度机制,动态掌握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储备和使用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提醒,督促加强药品配备,并将必备药品器械直达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最后,是各项设备物资的补齐和升级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的通知》,对基层的各项物资标准作出了明确。
此前,国家曾为全国60多万个村卫生室,每个配备2台血氧仪,基本覆盖全国农村。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综合来看,“强基层”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农村医疗卫生,推向高质量的发展,广大基层医生才能以更高水平应对各种基本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做好基层医疗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守护千千万万个乡村群众的健康。
素材来源:国家疾控局
基层医生应对疫情和流感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提高诊疗效率最重要,为了让广大基层医生能够快速查找到临床输液配伍禁忌,小褂给大家推荐这本《临床输液配伍禁忌速查手册》,简单实用,方便携带!
本书对每种注射剂的其他名称、主要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分別进行了简单描述,方便临床医生及护士快速,准确查阅注射剂的溶媒选择以及配伍忌,以保证患者使用注射剂的安全有效,适合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及护士阅读查询。

查看书籍详情【广告】
点赞·在看·基层医疗资讯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