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婴儿湿疹,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奶癣,是指婴儿面部湿疹,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具有瘙痒性、对称性、多形性的皮肤损伤为特征的皮肤病。亦可发生于身体的其它部位,临床分为急性、慢性两种。奶癣多由胎中受毒,生后受风,风湿容于肌肤蕴结而成。急性者多由风湿热之邪所致;慢性者多因病久血虚,肌肤失其濡养所致。急性奶癣,起病急剧,皮肤很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搔破后流粘液,滋水淋漓,苔黄腻,指纹红紫。慢性奶癣,局部表现与急性奶癣相似,但病程长,数月或数年不愈,故皮肤多变厚粗糙,呈暗红色或灰色,搔破后亦可引起红肿糜烂,但边缘清楚,呈局部性奇痒,尤以夜晚为甚,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红暗。

1、文蛤散

出处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

古代剂量

文蛤(四两) 点红川椒(二两) 轻粉(五钱)

煎服法

先将文蛤打成细块,锅内炒黄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烟起为度,入罐内封口存性,次日入轻粉,碾为细末,罐收贮;香油调搽,奶母戒口为妙。

主治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

文蛤散用点胡椒,二味将来同炒焦,加上轻粉香油和,婴儿奶癣即时消。

2、二圣解毒丸

出处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古代剂量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处方】川贝母、金银花。

煎服法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滚水化下。

【功能主治】小儿奶癣疮症。

3、黄药子散

出处

【摘录】《袖珍》卷三引《经验方》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处方】黄连15g,玄参15g,赤芍药15g。

煎服法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随多少入轻粉少许,嚼芝麻取汁调,先煎韭菜汤温洗令净,以药敷之。

【功能主治】奶癣疮经年不愈。

4、消风导赤汤

出处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六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处方】生地赤茯苓各3克牛蒡子(炒,研)白鲜皮金银花 南薄荷叶 木通各2.4克 黄连(酒炒)生甘草各0.9克 灯心165厘米

煎服法

【用法用量】水煎,徐徐服。

【功能主治】消风祛湿,清心利水。治婴儿由于胎中血热,出生后复感风邪,致生奶癣,头顶或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疥癣者。

5、朱仁康治奶癣

症状标签

红斑 疱疹 皮屑 饮食不化 便溏

干敛(奶癣)属于脾虚型。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小儿。症见:皮损为红斑、丘疹、鳞屑、渗水少,消化不良,大便溏,舌淡,苔薄白等。治宜健脾化湿。内服化湿汤。

方用:苍术6克,陈皮4.5克,茯苓6克,泽泻6克,炒麦芽9克,六一散9克(包)。外用:紫草油(紫草9克,麻油150毫升熬枯去渣)。异位性皮炎皮损苔藓化者,可外用祛湿膏(108)。

(108)祛湿膏

配方:祛湿散460克玉黄膏1560克

制法:调和成膏。

功用:润肤止痒。

主治: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初起时)。

用法:薄涂皮损上。

(133)祛湿散

配方:黄柏末30克白芷末30克轻粉30克煅石膏60克冰片6克

制法:先将轻粉、冰片研细,然后与其他药末,研细极匀。

功用:祛湿止痒。

用法:常与其他药膏混合后用,如与五石膏、玉黄膏、湿毒膏等同用。

〔防治〕

①用热水、肥皂洗澡。

②乳母、患儿忌食鱼腥发物。

③防止搔抓,把患儿两手包好或用超肘之小夹板绑好,防止患儿屈肘搔抓。头戴柔软布帽。

④ 不要穿羊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