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朝的宦官,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力士

也确实,高力士最拉风的时候,地位高得令人咋舌。

皇帝身边人的无不侧目,就连太子李亨见到他,也得尊称一声“二兄”,其他皇子都称高力士为“阿爹”,公主驸马们就更差了,只能尊其为“爷”。

但您还真别以为,高力士就是天花板了,跟他同时代,还有一位捅破天花板的存在。

这位就是杨思勖!

从官位上说,高力士官至骠骑大将军、齐国公;杨思勖为骠骑大将军、虢国公,看上去似乎是比肩而立,高力士还多了个开府仪同三司

但在两唐书宦官传里,杨思勖位列榜首,碾压全唐朝的宦官,当然也碾压了高力士。

这说明,在后世史家的眼里,杨思勖的影响力盖过高公公一筹。

这位挡住高公公登顶之路的杨思勖是怎样的存在呢?

简单点说,你可以认为他是宦官里的“杀人王白起”,或者是宦官里的“李大嘴”

在唐史记载里的杨思勖是这个样子的,“思勖鸷忍,敢杀戮,所得俘,必剥面、皦脑、褫发皮以示人,将士惮服,莫敢视,以是能立功。”

也就是说,杨思勖残忍好杀,动不动就剥人皮、揭脑盖,还把剥下来的头皮给别人看。手下的将士都怕死他了,不敢拿正眼看他。所以他能立下不世之功。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孽杀!

唐史里面的另一条记载是“内给事牛仙童纳张守珪赂,诏付思勖杀之。思勖缚于格,箠惨不可胜,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尽乃得死。”

这段内容是他对待同为宦官的牛仙童,破膛摘心,剁掉手足,甚至割下肉生吃。

就这么个“血手人屠”的存在,凭什么位列宦官之首,碾压千古第一贤宦高力士呢?

难道后世史家都这么恶趣味吗?

我们就来看看杨思勖的封神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怒斩“黑帝”

开元十年(722年)八月,一封紧急奏报跨越千山万水送到了长安,放在唐玄宗的案头。

李隆基打开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奏报上写着,安南(越南古名)首领梅叔鸾(梅玄成)发动叛乱,连克安南府(越南河内)所辖的三十二州,麾下民众超过了四十万人。

南越地区在汉武帝刘彻时,便被纳入了汉朝的版图,曾设过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发,南越脱离了汉朝的控制。

隋文帝时期,李佛子拥兵盘踞于南越之地,杨坚遣大将刘方出兵讨伐。李佛子主动请降,越南再度回归中原的统治。

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在南越设置交州都护府后,当地人民都需纳赋税及徭役。

梅叔鸾正是凭借南越人对赋税的不满,才得以聚众造反。

他沿著蓝江,于卫山附近建万安城为都,并自称“黑帝”。越南历史将他建立的政权称为梅朝”

为了能够对抗唐朝,梅叔鸾还联合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占族人建立的政权)和真腊(今柬埔寨高棉人建立的政权)以为后援。

形成反唐小集团后,梅叔鸾很得意,认为大事已成。

南越的军情送到长安后,满朝文武都耷拉脑袋了。

在北方人心中,南越山中瘴气丛生,还别说打仗,能不能活着走出来都是问题。

就在此时,出身于岭南的杨思勖站了出来,他对玄宗说:“大家(皇帝)不用忧心,老奴愿去岭南走一遭。”

李隆基听后很欣慰,感觉关键时候,还得是身边人能扛事儿。

但他也想到,杨思勖已年过六旬,老年斑都长出来了。

这么大的年纪,带兵出征是否妥当?

他便问道:“杨公公当仁不让,朕心甚慰。但岭南山高路远,烟瘴密布,叛逆拥兵数十万人,不可掉以轻心。你需要多少兵马,需要哪些将领辅佐?”

没想到,杨思勖回答:“老奴一人足矣!”

这下四众皆惊,就连一边的高力士也瞪大了眼睛。

杨思勖不慌不忙地说:“岭南气候特殊,从北方调兵而去,士卒会因水土不服而战斗力下降,叛逆正是算准此节,才敢对抗王师。老奴以为,从岭南直接征兵,行“以夷制夷”之策,才是此战的关键。因此,老奴只求一纸王命,可以在岭南便宜行事。”

这种没有权力边界的任命,也就是杨思勖这样的皇帝心腹才敢提出来。结果,一个敢提,另一个敢给。

就这样杨思勖带着皇帝的昭命,来到了岭南。

他在岭南招募各部子弟十余万人,而后严令部下即刻南下,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辟故道,随山开道,趁雾而行,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奇袭。叛军对唐军动向毫无察觉,被杨思勖长驱直入,直插梅叔鸾的老巢。

这位因为长得黑,而自称的“黑帝”,虽号称有数十万众,但都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

唐军突然出现,让南越人军心大乱,梅叔鸾甚至不知该如何应对。

等到两军阵前,杨思勖看着对面黑压压的南越军队,再回头看看自己麾下的唐军,反倒心中大定。

他也不管手下谨慎出兵的建议,直接就对将领们说:“对面人数虽众,但军容不整,服饰各异,必为乌合之众,此乃天赐功名。你们哪个愿带头冲阵,直取中军,收下这份泼天富贵?!”

将领听后斗志昂扬,抢着要取头功。

杨思勖见军心可用,命安南都护光楚客率一哨人马击左翼为牵制,另派一支敢死队直冲中军,摧垮叛军意志。得手后全军发动,给叛军最后一击。

梅叔鸾没想到唐军攻势会如此锐利,促手不及中被打落马下生擒。

杨思勖手起刀落,当着叛军的面砍了梅叔鸾的脑袋。

叛军士兵见首领毙命,乱作一团,唐军趁势掩杀,叛军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此战之后,杨思勖把降兵尽数斩首,用尸体堆成京观来立威。

这个被越南人追捧的梅朝,只存在了一年,便在杨思勖的砍刀下覆灭。

2、 以杀立身

杨思勖能迅速剿平南越,除了唐玄宗的信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杨思勖本就出生于岭南。这让他对南方的气候特点非常清楚,因此才会提出在岭南就地征兵的计策。

杨思勖的父亲是罗州石城(广东廉江县)的大首领苏历,母亲是雷州大首领陈玄之女。

在《杨思勖墓志铭》里倒是把自己的家族好顿捧,说其家族出自扶风苏氏,乃是黄帝后裔,受封于苏国,因而以封地为姓。而后在南梁时期,做了河内郡太守,世代“纪纲南土”。

但学者们研究后发现,不管是南梁,还是南陈,根本就没有河内郡。

如此显赫的家族历史,应该是杨思勖功成名就后,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金,他的家族应该就是岭南土著。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杨思勖的父亲卷入了一场岭南蛮族的叛乱。

罗州苏氏破家灭族,只有6岁的杨思勖因年幼得以活命,但被切了JJ后,送进了内侍省。他在京城被宦官杨氏收养,故改为杨姓。

从此,杨思勖无忧无虑的童年就结束了。

他从一个前呼后拥的部落王子,蜕变成了皇宫里孤苦无依的小宦官。

之后几十年,杨思勖就跟消失了一样,从史料记载中隐身了。

等到下一次出彩的时候,杨思勖已经54岁了。

我们不知道,他怎样熬过了这段从孩提到白发漫长的岁月,我们能知道的是他就像蝉一样,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等待着飞上枝头,高声吟唱的盛夏。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王室的政治斗争趋于白热化,太子李重俊不堪忍受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的挤压和陷害,发动了兵变,史称“景龙政变”

太子联合兵部尚书魏元忠、左金吾卫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矫诏发动左右羽林军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府内。

随后,太子与李多祚领兵到肃章门,斩关而入,在皇宫中寻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中宗李显只能带着一百多护卫,爬上玄武门躲避。

此时叛军数量多过宫中卫士,如果一拥而上,李显的小命不保。

但李重俊和李多祚都不是心狠手黑的人,或者说脸皮不够厚。

楼上的李显也不是啥硬人,早就吓得手足无措,他身边的韦后等人,也早就没了权斗时的彪悍,全都抖成了一团。

就在双方都犹豫不决,不知道下一步该咋走的时候。

杨思勖站了出来,他力主剿灭叛军,并请缨上阵。

得到允许后,杨思勖越众而出,只一刀便砍了叛军大将野乎利

此举重挫了叛军士气,站在城楼上的李显,手扶栏杆哆哆嗦嗦地往下喊:“尔等皆朕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

这下叛军士兵才知道,太子和李多祚是矫昭谋反,羽林军士兵马上反水,一拥而上砍了李多祚等人的脑袋,去向皇帝请功。

政变瓦解后,杨思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一当十的身影给李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连升五级,被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

由此,杨思勖凭提刀砍人之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华丽转身。

随后,在“唐隆政变”(710年)、“先天政变”(713年)中,杨思勖都坚定地站在李隆基身边,协助他剪除了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及太平公主的一干党羽。

两度出生入死的经历,让杨思勖和高力士一起,成了李隆基身边的左膀右臂。

但他与高力士有明显的不同,高力士性格绵柔,长于权术平衡,一生都在宫闱中翻云覆雨。虽然官至骠骑大将军,却从未带过兵。

杨思勖可不一样,两《唐书》都说他性格“鸷忍,敢杀戮”。他脚下走的也是尸山血海,靠二十万人头铺出来的血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