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王鸿远,用不一样的视角洞察真实教培生态!
距离《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发布已经13天了,关于如何规避校外培训风险的梗在网上不断:

有建议只教成人的,不教孩子的,应该明白的都明白。

有开玩笑“曲线补课的”,先教家长的,该懂的应该都懂。
但是无论怎么热闹的梗,都抹不去教培行业的落寂。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一旦实施,或许将整个改变校外培训行业的格局,迎来洗牌式的变革:
1、头部机构客群急剧集中
“双减”之后,很多教培机构离场,给校外培训市场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头部教培机构由于充足的人才和现金储备,尤其是来自于现金资产的护航,通过转型周边能很快地填补市场。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即便学科类培训转非营利性机构“无利可图”,也依然不乏有不少头部机构愿意将其纳入业务体系。2021年末至2022年初的几个月内,非营利性学科机构登记呈井喷式增长,至少有167家非营利性学科机构成立。
一位前教育上市公司投资人分析《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实施,堵住了目前99%的漏洞,几乎堵死了所有校外有偿学科培训的路。那么这99%的漏洞市场,也会在头部教培机构集中。《办法》实施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非学科类机构合规的成本也在增长,还会有部分出局,造成头部教培机构市场愈加集中。

2、学习机和自习室的数量猛增,教辅类的产品畅销

由于违规补课的抑制,打“擦边球”的学习机及自习室畅销是必然,还肯定会催热相应的周边产业,学科类周边教辅类产品肯定是家长的首选。
3、小黑班的运营模式会更加隐蔽

从长远看,由于受制于高考评价体制,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且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铤而走险者肯定有之,只不过模式更加隐蔽。
除了补课形式隐蔽,也可以预见补课费用必然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