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就是说,打仗嘛,有胜有负是常有的事情,谁也不可能战无不胜。
同时,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胜利就得意忘形,也不要为了一次失败而垂头丧气,要及时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得到提升与进步。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也不是完全高歌猛进,同样也遭遇过比较严重的失利,比如1949年的金门战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金门战役,我军先遣登陆部队共合计9085人(包含船工350人),他们不缺乏昂扬的战斗意志,同时大多也是参与过多场战役的老兵,但最终却以全军覆没而告终。
但在金门战役结束仅半年后,我军又组织对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两场战役有一个共同点,均是进攻海岛,且海南岛相较金门岛来说,海面更宽风浪更大,同时敌人在数量上以及装备上,也提高了不少,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既然攻金门岛都失利了,那么解放海南岛应该也是困难重重。
而实际的结果,是我军取得了最终胜利。
所以问题就来了,同样是进攻海岛,为何我军会折戟于金门,却解放了困难更多的海南岛呢?
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先说金门战役,金门战役的惨败,是解放军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战不仅仅是阵亡了近万余人,同时,也是我军极其少有的成建制部队覆灭(共投入三个团)。
而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负责此战的三野10兵团,存在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这种情绪是造成失败的一个核心原因。
为什么会有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呢?很简单,因为10兵团之前的仗,打的太顺了。
1949年7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总部下令,由叶飞领导的三野10兵团进军福建沿海等地,接到指令后,10兵团由江苏向福建挺进。
8月初,10兵团抵达福州,至当月17日,福州解放,驻守于此的国民党军队共被我军被歼灭3万余人。
福州解放后,10兵团的28军,基本没怎么费力气,就解放了福建沿海的几个岛屿,包括平潭岛、大小练岛等。
另外在此期间,10兵团的其他部队,除部分作休整外,还有部分部队对厦门外围展开攻击,并逐一拔除了敌人据点。
最终,在10月17日上午,厦门以及鼓浪屿成功解放,这便是著名的漳厦战役,此战,共歼灭敌人多达5万余人。
从八月初抵达福州附近,到10月中旬解放厦门与鼓浪屿,10兵团捷报频传,可谓是一路凯歌高奏。
不仅胜利一场接着一场,同时,我军在这个过程中的战损比也十分漂亮。
比如解放福州的战役,我军共伤亡1700余人,而取得的战果则是歼灭敌人39400人左右(含俘虏),而在解放厦门和鼓浪屿的那一整场战役中,我军伤亡人数为1500余人,战果则是歼灭敌超过了五万人(含俘虏)。
这个成绩,确实值得高兴和骄傲。
但是,这种高兴和骄傲一旦不注意和控制,那就会形成自满,而一旦自满,必然会对敌人轻视。
毛主席历来就强调,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是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
而这一点,显然当时的10兵团主官没有意识到,所以,在进攻金门之前,骄傲自满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我军干部的判断。

具体的表现有好几处,首先,就是对敌情掌握不够。
金门岛上,当时驻扎的国民党军队,一共有两万人,另外还有一支拥有21辆美制坦克的装甲部队。
不仅如此,在双方开打之前,国军胡琏兵团的18军,也赶来支援,这么一来,金门岛上的国军部队,就达到了3万余人。
除此之外,国军飞机、舰艇一应俱全,再加上坦克,组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防线。
而对敌军的具体实力,我军掌握的并不是特别到位,其中,在胡琏军团的18军前来支援时,我军只侦察到敌人来了三艘军舰,但具体来了多少兵力,并不清楚。
甚至在当时,我军干部武断的认为,三艘军舰最多也就运送来个千把人而已,这么点人数,基本不影响战局。
就是在这种主观且武断的判断下,10兵团做出了仅用3个团8000多人的兵力作为第一登陆梯队,去对拥有海陆空全方位防线,且数量足有3万有余的敌人发起进攻。
要知道,攻打金门是渡海战役,与陆战大不相同,本身我军在当时就缺乏相应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还以这么点兵力发起进攻,无疑是会出大问题的。
甚至,当时10兵团的首长还乐观的估计,只要先头部队能在登陆后迅速抢占据点,后续再派出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继续推进,那么,赢得战役胜利就是手到擒来。
这还是其一,其二,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
金门战役牵涉到两栖作战,因此,船只是十分重要的运兵工具,不仅如此,熟悉当地海域、航道等情况的船工,也是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军在这方面准备的并不到位。
先说船只,由于国民党军队之前的大肆劫掠和破坏,导致福建沿海一带的船只少的可怜,而这就为我军搜集船只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直到当年的10月24日,我军才搜集到了可供一次运输三个团8000余人的船只。
而在两天前,也就是10月18日,10兵团就下达了20日必须对金门岛展开作战的指令,这就意味着,24日已经是比原定命令耽误了四天。
在这种情况下,兵团认为不能再耽误下去了,必须马上展开作战。
这就是为何第一梯队只有八、九千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10兵团在船只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贸然就开始了行动。
如果不这么着急,能再延后一段时间,多准备一些船只,运载更多的兵力过去,想必结果就会好很多。
不仅是船只,还有船工问题。

当时,很多当地船工对解放军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我军征集船只和船工期间,要么是把船藏起来,要么是人躲起来,总之就是让我军找不到。
而这些船工,常年生活在当地,对当地的海域特性、航道走向以及环境地理都十分的熟悉,如果他们能帮忙,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但是,要想让他们配合,是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的,而做工作则是需要时间的。
毕竟解放军肯定不会像国民党军队那样,用武力等暴力方式逼迫这些船工就范,所以,要让他们配合,必须有个过程。
可我军定下的金门作战时间太紧张,完全没有这个时间。
而好不容易搜集而来的船只以及船员,并非是当地船和当地人,这些人不缺乏驾船经验,但是对当地海域、航道却十分的不熟悉。
仅仅是不熟悉航道还不算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这些船员中,有一大部分都不是那种久经考验、在战斗中做到不退缩的人。
这就造成了在后期战斗开始后,部分船只居然开进了敌人的军舰潜伏区,还有一看到两军交火,便四处躲避等情况出现。
这些情况,都会给我军造成极大的麻烦。
实际上,在10兵团28军在做出作战计划之际,曾向主管三野的粟裕上报过计划,而粟裕当时就指出计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中,粟裕指出,没有一次能运载6个团兵力渡海的船只,那就先不要打,另外他还提到,要10兵团去苏北和山东沿海找足够数量且久经考验的船工,船工不到位,也不要打。
但是,过于轻敌的10兵团领导以及负责此次进攻金门任务的28军领导,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船只和船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做的尚且不到位的情况下,仓促就展开了战役。
而最终的结果,便是实实在在的教训。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我军失利的原因,什么因素呢?很简单,就是熟悉和了解自然规律。
正所谓“山川河流、风云雷电,皆可为将者所用”,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利用自然界中的气象条件而取得战争胜利的例子。
这些例子均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形式的战争中,对气象和自然规律是需要重视的,重视且利用好了,那就是取胜的一个助力,反之则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
而在金门战役中。我军失利就有一定程度上是吃了不重视自然规律的亏。
当时,由于船只受限,28军所安排的第一登陆梯队,只有三个团的兵力,按照规划,第一梯队登陆成功后,所乘坐的船只将会迅速返航,然后再运载第二、第三梯队登陆。
想法是好的,但问题就在于,当时我军忽视了潮汐这个自然规律。
第一梯队登陆成功的时间,是当年10月25日的凌晨2时,而此时正是涨潮至最高峰之际,所以,船只顺利靠岸,并且基本上到了陆地边上。
但在第一梯队的战士们下船后,退潮便迅速开始,没过一会,海水就退到了十几米开外。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军船只因海水退潮导致部分被搁浅,另外,国民党军队在浅水区安置的障碍物也因此露出水面,这么一来,就卡住了我军船只,导致船只根本无法动弹。
船不能走了,自然也就无法返航,而无法返航,自然就不会继续运载第二、第三梯队的战士前来。
所以,最后出现的局面就是,第一登陆梯队的近九千名战士,不得不陷入后继无援苦战,而对岸我军因为没有船只,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战友们身陷险境而无能为力。

这就是为何我军第一梯队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毕竟金门岛上的敌人有数万之多,而我军这边只有不足一万。
若是放在陆地上,那么我军采用穿插、迂回等战术,还可以跟敌人周旋,哪怕无法战胜敌人,但也能后撤,另外还可以有支援。
但在金门岛上,我军背后就是茫茫大海,如何迂回如何周旋?支援部队又隔着茫茫大海,干着急却使不上劲。
因此,最终我军在金门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军登陆部队的九千余人(包括船工),除小部分被俘之外,大部分均壮烈牺牲。
其中,还有一小部分解放军干部和战士,在金门战役结束后,利用地形和敌人打起了游击,但奈何没有援助,更没有补给,最终还是落到了敌人手里,继而被敌人杀害。
整个金门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罕见的一次重大损失,同时,也是我军的一次深刻教训,这次教训让所有人明白,这种轻视敌人、准备不充分以及不重视自然规律的战役,必然会导致惨败。

而在金门战役结束的半年后,也就是1950年的3月初,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正式打响。
此战,国民党军队的兵力较之金门岛更多,达到十万有余,并且在装备上,与金门岛比起来,也是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比如,当时盘踞海南岛的薛岳部,其空军就拥有包括轰炸机、战斗机等45架,另外各种类型的战舰也达到了50余艘。
至于陆地部队,更是一水儿的美式装备。
而为了阻止解放军登陆海南岛,薛岳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布置了一条立体防御体系,取名为“柏陵防线”,海陆空部队一应俱全,其本人对这条防线十分得意,称之为“固若金汤”。
另外一方面,在地理环境上,海南岛与金门岛也有着巨大差距。
金门岛战役时,我军是从大嶝岛、莲河等地起航,向金门发起了登陆攻击,而这些地方,距离金门岛的距离并不长,基本上直线距离都在十公里左右。
其中,莲河距离小金门,也就是不到五公里的直线距离。
而我军在解放海南岛时,先头部队是从雷州半岛灯楼角启航,这里距离海南岛的直线距离达到了25公里左右。
这就意味着,我军需要航行的海域将会更宽,而这就代表危险系数更大,毕竟敌人有海陆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他们也不会任由我军登陆而坐视不管的。
总的来说就是,解放海南岛所面临的外在条件,比金门战役更差,但是尽管如此,我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解放海南岛的胜利。
同样是进攻海岛,且解放海南岛所面临的外在条件更差,为何我军依然能取胜呢?这里也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吸取了金门战役的教训,在各方面准备工作上做的十分到位。
比如船只,当时也是出现船只不够的问题,为了解决,军委还特批资金前往香港购买,但由于国民党从中作梗,导致购买计划并未成功。
之后,又琢磨改造,即把汽车发动机改造为船只发动机,用来制造出来机械船,但受限于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也并未成功。
最终,负责此战的邓华、韩先楚等人决定,还得想办法发动群众。
当时雷州半岛的情况,也是遭到了国民党的劫掠和破坏,有不少船只被国民党带走或者凿毁,而剩余的船只,则被百姓们藏了起来。
为了让群众们主动把船只拿出来帮助我军解放海南岛,我军做了大量且细致的工作。
比如针对群众不理解我军等情况,我军干部深入到每一户去做思想工作,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解放军的政策。
这么一来,群众们在了解我军是来解放他们之后,也亲眼目睹了我军严明的纪律之后,纷纷主动把船只献出来支援我军。

有了船只,还得需要有经验的船工,这一点,我军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是招募有经验的当地船工,而为了召集这些船工,除了做思想工作之外,我军还制定了明确的薪酬政策,另外,针对他们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细致入微的一一解决。
有了这些办法,船工们自然是愿意来为我军当舵手。
第二,考虑到船工并非战士,有可能会出现在枪林弹雨中惊慌失措等情况,我军又着手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舵手。
而在培养舵手期间,我军干部和战士对当地的老船工师傅,不仅在态度上十分尊敬,同时虚心请教,让这些船工师傅愿意倾囊传授。
这么一来,就解决了船工与船只等准备问题。
其次,重视自然规律和气象条件。
解放海南岛,最初军委制定的计划,是在1949年的春节前,但邓华等人在做了调查研究后,认为此时正值广州海面北风季节,且需要大量准备工作,因此时间上会太过仓促,所以便请示军委,是否可以延迟到春节后。
对于邓华提出的这个请求,军委做了慎重考虑,最终同意延迟到春节后,也就是1950年的2月下旬。
但是,在经过邓华等人为首的兵团司令部进一步调研气象后,得知在3、4月份谷雨来临之前,海面会相对平静,这对于我军发起登陆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邓华再次致电军委,请求行动时间往后延迟,而这一次,军委则回复,同意延迟,最晚在春夏两季解决海南岛问题。
这么一来,不仅让我军有合适的行动时机,同时,也因为行动时间的延迟,让我军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像上述那些征集船工、船只中所进行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有了充足准备时间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
而有了充分准备,自然就有了把握。
最后一点,就是我军上下对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视。
前文提到,金门战役是对我军的一次深刻教训,而这个教训,也给我军部分将领的骄傲自满情绪敲了一个警钟。
在这种情况下,从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计划制定之初,到中间的几经调整修改,再到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与执行,全军都尽可能的做到尽善尽美。
举个很小的例子,当时为了克服晕船这个问题,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打秋千等等。
连这种很小的工作,兵团上下干部都考虑到了,自然其他工作也是做得十分到位,所以说,重视与不重视,结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上述三点,再加上海南岛上还有琼崖纵队的配合接应,以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取得胜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结语:
毛主席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决定一场战役胜利还是失败,其关键因素,不仅是将领的运筹帷幄,同时也是对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只要准备到位,那么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那样,“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不仅如此,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也是金门战役失利和海南岛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对敌人“不屑一顾”,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都要采取谨慎态度,只有这样,方能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第三野战军战史》、《金门战役检讨》、《金门战役失败的原因分析》、《纵横中南》、《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中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