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末,几个朋友一起聚会,突然聊起润这个话题。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移民用润这个词来替换了,网上查了下”润“似乎来自英文“run”的谐音。这种表述,个人觉得挺不地道,本来移民是一种为了自身因素的衡量而选择不同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挺中性的词汇。但现在润相当于跑,这就不是一个中性词汇了,其实完全没必要。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完美的,就看自己的主要需求是什么,自己所在的地方或者想去的地方,哪个地方能满足自己的主要需求,这就足矣。但用了“润”,似乎一定要踩一脚另一个地方,徒增口水。

我觉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三个问题,而不是问别人。

一、为什么去?

我们在杭州,如果杭州的朋友想润,我们问他最多的就是,杭州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要离开。是啊,杭州多好啊,自然与城市契合度特别高。当然买了房和没买房的人对一个城市的幸福感知度是不同的,买了房的杭州人,我相信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待着,舒适性是蛮高的。但是,没买房的(经济实力特强但就是喜欢租房的不在考虑之内)仍在为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奔波的新杭州人或许幸福感受会差点,毕竟房价、物价等会压力比较大。

但每个人肯定有他想走的理由,就像当年我从杭州前往广州工作。我记得我在广州被问得最多的就是,你是哪里人。当知道我是浙江人,不论是广州人还是在广州定居的外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浙江这么好的地方,你为啥来广州。的确,在广州的浙江人没有四川、江西、湖南人在那里多。我们浙江确实第一选择也不会是广州,一般要离开浙江往往会优先选择北京、上海。但是,每一个人去,总有去的理由,他并不会因为一个地方好,而不选择离开。

所以,当你知道别人要走的时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问别人为什么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和离开的理由,别人的选择和理由也未必是你认可的。自己内心确信才是真的。

一个人要离开一个稳定生活多年的地方,特别是一个国家,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内心纠结这是必然的。就像我之前从杭州离开前往广州,还不是跨国,但当时也是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而且当时自己只是上有老没有下有小,还是彻底的无产阶级,走起来倒也还算轻松。但是现在,不少选择离开这里的人,往往都是有小孩的,带着家人要去另一个全新的国家开启生活,这种难度可想而知,毕竟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状态,而此时家人年纪也更大。

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离开,或许比问别人为什么离开,更能确信自己的未来。

二、去哪里?

很多人可能内心一直有一颗躁动的心,也有离开的想法,但不知道去哪里。世界很大,不少人想出去走走,这是一种很正常的需求。不少人说中国这么大还不够你走,不够你看,去啥世界走走。碰到这样说的人,我基本不说话,我觉得说这个话的人最好在走遍世界之后再回来说这个或许更有说服力,毕竟青蛙在井底也说它的世界很大。

我朋友圈看到,有人在泰国,似乎也挺享受。有人在美国、加拿大,似乎也不错。有人在日本,文化相近,离家近,似乎也可以,只是语言需要重头学。还有人在希腊、塞浦路斯,似乎是我向往的生活。还有人在西欧,感觉也可以。那就是,咱们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挺好的,但如我之前所说的,没有一地是完美的,所以你去哪个地方,需要根据自己的最大需求去进行取舍。当然,如果你觉得你最大的需求是这些地方都具备的,那你就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随意选择吧。

三、怎么去?

上周和朋友聊了天之后,我特意搜了一些走出去的文章。发现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是投资移民出去的、有些是杰出人才出去的、还有一些是工签出去的、有些呢是学签出去的。以前觉得挺难的一件事,了解之后,发现有点钱但英语不好的,那就花点钱,没钱或有钱但有才华的,可以用才华出去,既没钱才华也不够,竟然搞个短期语言学签都有出去的。我感觉,这是不是现在人越活越明白了,人这一生,短短两三万天,为啥不出去走走。

不过我也看了不少负面的情绪,说后悔的,没有国内安全、吃不好、房租贵、生活成本高、生活不便、天气差、寂寞沙洲冷,各种抱怨都有。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前往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不适感肯定存在的。

房子、车子、票子、学校、还有各种身份证件这些都需要准备,其实就相当于你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这段新人生或许比你在中国的人生还要难,因为至少在中国你听说读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在外面你已经失去了婴幼儿学习语言最佳的时间。

所以,即使有一定经济基础,或许新人生的开启更难也不一定。

其实有这样那样的担心都是正常的,我当年大学本科毕业在杭州一所大学做行政,那时是不需要考试,入职就直接有事业编制。我记得当年我进去后第二年本科再入职的就没有事业编制了,都是人事代理了好像。待过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单位的,应该知道编制是很重要的,那代表着福利。但我两年后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读研究生去了,其实当时单位领导待我都挺好的,包括同事之间相处也都很好的。当时我说离开要去读研究生,其实家人也不理解,在他们的认知里,在学校做老师有事业编制,那是多好的事情,你大学读个半天,最后不就为了拿个国家铁饭碗么。这就是他们的认知,我相信也是当时很多人的认知,包括现在还有很多人重新对编制进行追求。

但我其实挺害怕那种一眼就能看到我的结局的人生,我更害怕我的人生不受自己掌控。为什么这么说,这其实就是温水煮青蛙,事业编制待着是很舒服,但万一哪一天你四五十岁了,领导突然不爽你了,或者单位工作变动了,此时你发现已经丧失了作出改变的能力。

所以,当时作出的选择是情愿承受前期的不确定性,而不愿承受将来人到中年时的不确定性。

人生其实每天都在作出选择,只是有些时候选择对自身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而有些时候选择则决定方向,所以抉择时往往会无比纠结和痛苦。真的没有选择,或许也并不一定会痛苦,人生很多的痛苦往往来源于胡思乱想,统一思想或许痛苦能少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