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曾踩雷的中产不是好韭菜

作者/慧超

(一)

最近韭友们的状态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

亏麻了!

行情不好,就和朋友们随便聊聊,这些年我双桥巴菲特是怎样制霸资本市场,以一己之力将A股搅得腥风血雨的。

说人话就是,今儿聊聊本韭菜近些年投资路上所犯过的蠢,吃过的屎。毕竟,熊市里还有什么能比看到别人也亏了大钱,更能抚慰人心的呢?

翻翻自己写的投资札记,甚为讽刺的是,就在上一轮结构性牛市行情即将走向顶峰的时候,我在思维补丁上发表了一篇《不一样的牛市剧本,永远相似的韭菜结局》。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告诫正沉浸在赚钱快感中的新韭菜们:

在拥抱核心资产和优质公司的同时,也一定要警惕过高的泡沫。

我还叭叭在文章里布道,谈什么“一年三倍者众,三年一倍者寡”,还在奉劝新股民要警醒因为浮盈而导致的头脑发热,是泡沫就会有破灭的那一天,“气球漏气的时候,可比充气要快多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小丑竟然也包括我自己。

在20-21年这轮持续大概2年的结构性牛市中,我和大多数新韭菜一样,最终并未收获多少利润(事实上,更多新股民是亏钱了)。

虽然那时的我,经过主动的学习,自认为对价值投资已经建立了一些粗浅的认知,已不再像看待赌博一般看待投资,也确实不再像新韭菜一样盲目选择标的,杜绝了个人情绪大幅波动下的买卖,日常自诩为“双桥巴菲特”。

可粗略复盘就会羞惭满面,因为投资之路上的愚蠢决策比比皆是。

总结我近五年的投资历程,可以说钱没赚多少,该踩的雷,一颗也没躲掉。

我2015年在大牛市即将走向崩溃的前夜入市,可以说,本散户的入场,直接导致了中国资本市场血流漂杵的悲惨局面。

在我狂妄地盯着股票账户的盈利,开始鄙夷巴菲特的年化收益只有区区20%时,A股为了扇我的脸,上演了史诗级的震撼画面:

千股跌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经认真反思过作为新韭菜的慧超,曾经多么愚蠢:

比如追涨杀跌,听各种“小道消息”买股票,跟风追热点;买入时不做任何研究,只是因为别人都说好;卖出时没有任何逻辑,只是因为三天没涨而已;比如明明知道自己买错了,却固执地不止损,以散户最常见的“大不了持有10年当长期股东”这种可笑的心态死拿着……

这些绝大多数新韭菜都会犯的错误,我一个也没有逃过,每一个坑都摔了个遍。

这之后我像很多新韭菜一样,将自己的无知和贪婪归咎于这个市场太烂,内心里“恨”起了股票和投资。

以至于16年到19年末,这三年多时间,我打开股票账户的次数,两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大概是2019年四季度吧,某天偶然间打开账户,发现竟然回血了不少。然后在那年双十一,我一口气买了七八本投资类的经典书籍,当时心里是憋着一口气的,觉得只要自己可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分分钟就可以把资本市场玩弄于股掌之中。

知识确实是力量,认真研读过几本“投资宝典”之后,我选择投资标的时确实成熟了不少。

但“知”有很多层面,有些悲剧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知道,却未能做到;更多的悲剧则在于,你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一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倨傲态度。

譬如至今回想起仍让我拍大腿的泸州老窖,当时一众白酒股在茅老大的带领下,气势如虹,成群结队地创新高,唯有泸州老窖没怎么涨,而众所周知,高端白酒市场的三剑客就是“茅五泸”。

我当时非常笃定,坚信泸州老窖是被市场低估了,它应该很快就会迎来估值向上修复,于是在70多块的价格大举建仓。

后来的故事实在是平淡无奇,我的判断完全正确,但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它涨到80多块,我就全部卖掉了,心里响起那句著名的散户诅咒:

“等它回调一波我再买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我眼睁睁看着它一路涨到300多。

还比如后来每股接近400块的中免,我竟然很笃定地决定重仓它,因为那时它上涨的曲线是如此优美,简直像要一路涨到月亮上。如今想想不可思议,但当时我竟然觉得它还有可能再翻一倍,涨到800块,因为“这次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次不一样”的确是投资界最昂贵的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

秋千荡得再高也会有一个顶点,是泡沫,就注定了破灭的结局。

(二)

自己炒股的煎熬,投资知识的丰富以及市场行情的回暖,让我“双桥巴菲特”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基金领域。

然后,本人——不学无术的金融界天才,资本市场血滴子,牛市行情终结者,散户绞肉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基金投资生涯。

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都做过相同的建议,几乎所有经典的投资书籍都重复过类似的观点:

对于绝大多数散户而言,与其自己炒股,不如将资产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去打理,长期来看,主动性基金的平均收益要远远高于散户的平均收益。

要命的是,作为基金小白,我以为理解了上面这句话,就是完全理解了基金。

我开始买基金时,比选股票更盲目,更冲动,更不求甚解。

毕竟,我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了财富增值的法门——既然基金经理是专业的,既然长期持有就可以获得正收益,那还研究个啥,干就完了!

几个月的时间,我陆续买入了超过30支基金。这其中,有朋友推荐的,有大V看好的,有APP首页强推的,有业绩排名暂时靠前的,还有仅仅看着顺眼名字好听的,颇有一种暴发户选妃的感觉,“老子全都要!”

剧本是重复的,结局是注定的,历史再一次转了个圈,狠狠扇了我一巴掌。

我既误解了基金投资的逻辑,也低估了基金投资的难度,同时又高估了中国部分基金经理的职业操守。

(三)

不谦虚地说,我仿佛拥有一种天赋,就是在投资过程中,总能姿态优雅地跳进那个最深、最臭、最恶心人的“粪坑”,闭着眼睛也可以步履精准地踏上雷区里最大、破坏力最强的那颗雷。

本韭菜投资基金,自然也精确制导般稳稳地踩上了那颗“最大的雷”,这只基金相当有名,它就是曾经一度引发抢购风潮的“蚂蚁战略配售基金”中的一支:

鹏华创新未来混合。

这颗大雷当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基金经理:王宗合。其实当时他的过往业绩还是比较优秀的,该拿的大奖都拿过,号称“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

但他注定遇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噩梦——本人。

自从本韭菜买入这只基金之后,王经理就被人施了“巫蛊之术”,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我赚钱,这么一想,真是有点对不起王经理,是我拖累了他(# ̄~ ̄#)

曾经的金牛奖得主,在我买入之后,他诡异地实现了其投资的每一步,都是错的。

而且错得离谱。

直到王总实在受不了几十万基民日复一日地,对其全家人的亲切问候和衷心祝福,宣布离职时,这只基金整整跌了-48.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宗合卸任之后,我割掉了这只基金的大部分持仓,只保留了几百块钱做自我警示教育用。

我当时天真地想着,一只主动型基金2年亏掉50%,差不多了,难不成还能跌到-60%?

是的,它做到了。

我昨天打开这只基金发现,它再一次突破了新低,成立以来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60%!

讨论区有基民朋友困惑地表示:

“就是找只猪在市场上随便选几个股票买,持有3年也不至于亏得这么惨!”

幸亏我当初只抢购了2万(截止昨日亏掉了8853.68元),这当初要是头脑发热拿出几十万去“抢宝”,那真是得亏出胆汁来。

作为基金小白,我非常困惑,怎么这些名校毕业,智商极高,拥有极其强大投研团队和远超散户的信息优势,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怎么做起投资来,连我这种入市没几年的散户都不如?

我一个水平不高的小韭菜,买入股票都知道均衡配置,远离概念炒作,去年那样的行情也不过亏掉5个点,怎么这些年薪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基金经理,竟然能一年亏掉20个点、甚至30个点?

我真的想不通。

唯一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确实有一股神秘力量,为了阻止我致富,给这些基金经理下了蛊。

(四)

除了精准踩中最深、最臭的坑之外,我还犯了很多基金小白都会犯的错误:

过于迷信基金的短期业绩排名,在市场明显处于高位时疯狂买入,还安慰自己说,“数据表明,长期持有偏股型基金,大概率都会赚钱。”

譬如非常典型的一件事是,我对当时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进行了极为疯狂的追涨式加仓。

彼时张坤是“公募基金一哥”,净值走势气势如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规模破千亿的基金经理。

试问张坤这样的“好基友”我又怎么能错过呢?

在白酒行情演绎到最疯狂的阶段,我买入了张坤的基金,后来不久,张老板为了委婉地遏制我的疯狂欲望,开始宣布每日限购2000元。

回过头来看,张坤的确堪称是业界良心,能够在行情最疯狂时,以主动限购的方式,提醒散户注意泡沫风险。

毕竟公募基金经理是靠规模赚钱的,在行情低迷时呼吁大家买入很容易,在行情高涨时通过限额遏制公众买入,属于逆人性操作,实属难能可贵。

但那时我哪管这些?

我们男人的尿性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兴奋。你不是每日限购2000吗?好,老子就每天买上2000块!

然后我真的这样做了,连续买了1个月。结果就是,我买在了行情疯狂的最顶点,直到2年后的今天,仍然亏损超过20%。

(五)

无数的基金科普文章,无数的基金经理和投顾大V都在告诉你,很多基民亏钱,是因为“拿不住”,是因为持有基金的时间太短,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价格。

我和许许多多基金小白,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选择投资基金的时刻,往往是基金赚钱效应最强,市场情绪最为亢奋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基金小白,是在估值泡沫的顶点重仓买入了基金。

而投资往往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底层逻辑:均值回归。

投资标的的价格,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最终都会向价值中枢回归。而这个回归的过程,有时会比你想象得更剧烈,更漫长。

(均值回归还广泛存在于其他维度)

如果你以一个很贵的价格重仓买入某只基金,即便基金经理非常优秀,在均值回归的过程中,你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熨平曾经那个牛市估值的泡沫。

所以你会发现,短期业绩排名之于基金经理,往往是一个诅咒。

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冠军基金”,在夺冠后的第二年,收益就会泯然众人矣,甚至跑输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短期内能够取得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往往是押对了某一个赛道。

在行业巨大的贝塔面前,个人的阿尔法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谓“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这样的烈风,又注定不会吹太久。

能力再强的基金经理也会有自己的能力圈,一个人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踩对风口,在周期轮动和均值回归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怎么做都是对的人,明年可能无论如何努力,结果都是错的。

其实整个市场也像一个钟摆,永远都在短命的乐观,和不合理的悲观之间来回摆动。正确的做法是在悲观时大举加仓,在行情亢奋时停止定投,甚至赎回基金。

可惜,大多数人都做反了。然后,还要归咎于市场的扭曲、基金经理的渎职和制度监管的不完善,却不会丝毫反思自己曾经的盲目与决策失误。

更可惜的是,我自己也是真金白银交了很多学费,才深刻体悟、理解了这些投资最基本的常识。

但是,我并不后悔投资股市和基金,甚至很庆幸自己可以在资产投入较少的时候,就吃了大亏。

A股的确是我上过最贵的付费课程。可这堂课很值,正是因为A股对我实施了残忍血腥的投资者教育,才使得这几年我规避了一些更大的雷,更暗的深渊。

当然,这就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了,容我日后细细讲述吧。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提到的个股和基金,仅作为个人投资经历的记录,不作任何投资参考及推荐。)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