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乐陵小枣传承至今已3000多年。作为国家唯一划定的金丝小枣标准化示范区,乐陵古枣树数量居全国之首,素有“百里枣乡”的美称——

乐陵传此种,海内云无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松柏万年槐,不知枣树何时来”,在“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乐陵,小小一颗红枣,藏着岁月的秘密。

乐陵小枣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唯一划定的金丝小枣标准化示范区,乐陵古枣树数量居全国之首,素有“百里枣乡”的美称。

千年枣树保持着长者般沉稳之神韵,历经风雨仍生机盎然,除了具有沧桑的历史之美外,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故事也在民间口口相传,承载着人文与环境的变迁。

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每一棵千年枣树都是一道风景。尤其是掰开半干的乐陵小枣,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清晰可辨。

弥久的枣历史、惹人馋的美味,“枣”是乐陵的城市名片。目前,乐陵枣树种植面积29.6万亩,千年枣林风景区2.6万亩,盛果期枣树1200万株,500年以上的枣树近1.4万株,千年以上的枣树近1400株,品种有596个,年产干果1.8亿斤,产值33.2亿元……

乐陵小枣,原来这样“红”

驱车来到乐陵市朱集镇王双志村的枣乡记忆展览馆,甫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打枣杆、小推车等枣木农具。

“这里的枣树,随便一棵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母子树、相思树、铁将军树等已历经千年时光,许多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展览馆的讲解员指着树上悬挂的枣树“身份证”卡片讲述着乐陵小枣的历史。

考古资料从化石、出土文物、文献记载等方面展现了人们以枣果腹、以枣健体、以枣治痛、以枣养生等方面形成的枣文化。

历代咏枣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例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食枣杂咏》中赞道:“破枣观其核,中空无所有。乐陵传此种,海内云无偶”。当代作家李存葆将乐陵小枣舍我其谁的“定义式”个性视作上苍的艺术。

为更好铭记“枣历史”,乐陵当地将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枣缘神话》《第一棵枣树的传说》《商王贩枣的传说》等二十个记述了乐陵小枣起源、发展、栽培、加工等内容整理,于2014年作为乐陵市代表性项目推荐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目前,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的百枣园内汇集了596种枣品种,其中乐陵本地枣160种,展厅陈列了108种优质枣品种,有鲜食类、制干类、观赏类。

在那里,能够了解枣的“五品”:入朝是贡品、赠友是礼品、平日是食品、治病是药品、保健是补品。红枣因圆润的外形和喜庆的颜色,寓意着吉祥与幸福,祝寿、贺年、贺喜、相送相敬的食品中必有红枣。

乐陵小枣还传承着冀鲁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曾将处于饥饿恐慌中的人们解救出来,乐陵特色——百枣宴,历经千百年,点缀着当地人的日常饮食生活。

如今,特色产业正改变着乐陵乡村的面貌。除了成为农耕文明发展的一个注脚,乐陵小枣也将人们带到一个有人活动其中的、文化意蕴悠长的世界。

枣林放羊、打场晒粮、赶牛耕田……农民画家罗洪军选择以农民画展示枣乡的生活。2012年7月,乐陵市朱集镇八里庄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画枣村”,如今多个乡镇组建起了农民画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诸多“农民绘画”村。“农民画家”发展到100多人,每年绘画作品达3000余幅,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门路。

农民画原本是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农正通过文化“两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档升级,为铸成集枣乡文化、独特民俗、枣园风情、红色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平台而贡献力量。

“土”要有根“特”要有味 “产”要有链

枣文化已深入人心,枣经济更应做大做强。作为金丝小枣的优质产地,如何做好“枣文章”考验着乐陵人。

伴随着愈发浓厚的夏日气息,乐陵千年枣林景区内的万千枣树遒劲的树干正冒芽吐绿,树下是被油菜花“染黄”了的大地。

“这种枣油间作的模式,既不耽误枣树管护又能种一些油葵、油菜花等。每亩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还让枣林里的油菜花成为一景。”乐陵市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喜笑颜开。朱集枣树种植合作社正探索枣农间作、枣花间作、枣药间作等模式,种植油菜花、金银花、朝天椒等3000余亩。

乐陵作为冲积平原,因为枣树得以防风固沙,盐碱地上的农作物在枣树庇护下也欣欣向荣,在清代就被誉为“斗地打石粮”“一年顶三秋”的风水宝地。

写好“枣文章”生态篇,乐陵在小枣生产方面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6月25日,在乐陵市金丝小枣双新双零精品示范园的枣林深处,75岁的“枣博士”田敬义正招呼工友们给枣树修剪树枝。

“这种枣一斤能卖30元,每亩地预计收入6万元,小枣树变成摇钱树后枣农的种植热情也高了。另外‘傲雪’植株矮小,可以制作成盆栽用来观赏。”田敬义自乐陵市林业局退休后,潜心十年培育出“傲雪”,即便是白雪皑皑的冬天,一串串个头大、色泽好的红枣仍能傲立枝头。

写好“枣文章”科技兴农篇,乐陵强化科技人才保障,产学研合作齐头并进,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同建立了乐陵金丝小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园区内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6个科研院所建立研学基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只依靠传统的销售手段已不能满足金丝小枣走出去的需求。乐陵正以金丝小枣产业为抓手,拓展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了卖枣不见枣的新模式。如今,由传统的种小枣、卖小枣,乐陵现在发展成了卖品牌、卖文化、卖旅游、卖服务。

小小一颗红枣,能有多少种变化?在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一楼,除免洗枣、夹心枣、枣脯凰、枣片、枣茶之外,枣香型白酒、中华蜜酒、金丝枣酒、酵素等各类枣制品摆满货架,琳琅满目。

“百枣纲目的品牌可以理解为,通过现代加工和保鲜技术实现百种枣、百样吃、健康百年。”山东百枣纲目(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守华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一颗红枣做到“一厘米宽、一公里深”,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写好“枣文章”三产融合篇,乐陵通过产业升级,完善起由一颗小枣串起的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完善枣类产业生态。

“土”要有根、“特”要有味、“产”要有链。乐陵正抓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现已培植起汇源、德润等40多个全国枣业知名品牌,开发出140多种产品,小枣全产业链年产值过20亿元。

从城市名片到城市“请柬”

七月边,枣红圈。按照正常物候,及至农历七月时,乐陵小枣由青绿变为暗红,释放出成熟的信号。此时,除了打枣活动,每年9月举行一届的枣博会成为乐陵全方位做好农遗品牌推介,进一步提高乐陵小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扇窗口。

2022年,第十一届山东(乐陵)红枣暨健康食品产业博览会(简称枣博会)上线。自1989年举办第一届乐陵金丝小枣节(枣博会前身)以来,乐陵金丝小枣节的规模越办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成为乐陵独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正从城市名片到城市“请柬”。

通过举办枣博会等节庆活动,乐陵广邀客商,积极宣传推广乐陵金丝小枣的地域公共品牌,持续擦亮乐陵金丝小枣金字招牌。此外,通过经贸洽谈、农副产品博览会、参加各类外事活动和对外开放活动,乐陵致力于搞好金丝小枣产品推介和商贸交流,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切实提升区域影响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为写好这份“请柬”,乐陵积极培育“乐陵小枣”品牌,扩大“双陵春”“烈鹰”“齐润”“枣佳人”“恬滋滋”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实行了统一的“中国金丝小枣原产地”标识,开展金丝小枣质量安全追溯等举措。

此外,乐陵还努力做足自然与人文文章,积极守护30万亩“天然氧吧”,用好国家有机产业联盟、山东省富硒产业协会平台,力争在枣产业“富硒、有机”品牌上求突破。

为让“甜蜜经济”释放活力,乐陵突出新业态、新经济培育,大力推动以“双红文化”为主题的农旅融合,构建起以千年枣林游览区为龙头的生态乡村游,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游,力争打造中国枣林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从陕西黄土高原以下,黄河有多长,枣树行子就有多长;黄河流域面积有多宽,枣树的生长范围就有多宽。乐陵积极扩大“甜蜜”事业朋友圈。

一颗颗金丝小枣能唤醒味蕾,一条枣类产业链则令乐陵小枣的“甜蜜”事业蒸蒸日上。无论是田间地头、厂区、科研院所,千年乐陵小枣正不断“蝶变”,走上一条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德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