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海.汪河牛灯[N].安庆晚报,2023-08-25(A12).

怀宁县洪铺镇有一块“金鸡碑”,这块碑的名气很大,戏曲界对其多有研究,我也曾撰文考证此碑的树立时间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金鸡碑上铭刻的信众很多,但因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上面的人名早已斑驳难辨,不过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5位是来自附近的嗣徽堂汪氏,这在汪氏的族谱里能找到对应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出自《怀宁县志》

一些人认为金鸡碑与戏曲有关,这个观点不管是否有道理,附近一带为戏曲之乡则是名副其实。安庆地区的戏曲鼻祖阮自华曾在这里活动过,阮大铖的嗣父进士阮以鼎就葬在金鸡碑不远处,他们都是明末安庆戏曲文化的开拓者。据传当地汪氏在明代就有“汪家班”,他们至今仍传承有牛灯戏这一古老的戏曲演唱形式,2010年还被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在上大学期间发表过一篇《家乡的灯》,其中就写到了老家的牛灯。我的老家张屋也在洪铺镇,跟汪氏分属不同的行政村,听老辈说,张家原本不会出牛灯,民国时期从汪河学来的,是我曾祖和祖父那两代人的事情,我至今还记得祖父唱牛灯戏文的声音,“自离皇城……”,高亢洪亮、古意盎然,当时他应该是我们生产队唱得最好的老人。在我记事以后,老家出过三回牛灯,第一次是1984年正月,第二次是1993年正月,这两次我都参加了,第三次是2012年正月,我当时在北京没有买到回去的车票,所以错过了这次出灯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汪河的牛灯无疑是最正宗的,据当地人汪李俊《皇匾昭雪牛灯冤》一书说,牛灯戏是汪氏远祖汪华被贬归里后为洗冤而编演的灯会,借尉迟恭被贬耕田故事来倾诉冤屈,后随族人迁徙流传到洪镇汪河。此说或仅为口传,找不到文献依据,但牛灯戏的唱本《尉迟恭耕田》(也叫《敬德耕田》,或简称《耕田》)确实是很早的文本,最晚在明万历年间的弋阳腔、青阳腔剧本单出选集《玉谷新簧》中已有收录,故宫博物院编的《昆腔单出戏》中也收录了《敬德耕田》的手抄唱本。《敬德耕田》为《金貂记》的单出戏,应该说其戏本流行比较广泛,被多个地区唱腔采用,流行于怀宁的唱腔应该属于青阳腔体系,高腔特征十分明显,有人说是石牌高腔,或乐佛腔,听起来就像当地的道士唱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谷新簧·敬德耕田》插画

牛灯演员主要有两人,一人扮尉迟恭(老爷),一人扮家僮(童儿)。道具主要就是一头用竹木做成的水牛,外面糊上黑色的纸剪成细须状,算作牛毛,另外还要制作一张道具犁,还有竹鞭和木轭这些小件道具,当年我曾亲眼目睹我父亲制作道具的全过程。牛灯在当地被赋予很高的神圣意义,灯班走到每个屋场,每家每户,“接灯”时要用上好的红色绸布“挂红”,最为讲究的当属牛绳子,一般是用双股红头绳做成,每到一处都有人抢着第一个来“换牛绳”,就是用自己准备好的牛绳来替换演员手中牵着的牛绳,传说这样可以求得好运,尤其是能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所以换牛绳还要给一定的喜钱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收藏的唱本

汪河的牛灯年代久远,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灯的次数并不多,且节目越来越不如以前完整,“文革”期间完全停止了演出,一些祖传道具也遭损毁,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大致恢复,2009年当地政府出资组织了一次演出,并录制了视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加以保存。最近听说怀宁县准备将汪河牛灯进一步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真心祝福他们能够顺利申报成功,在这个古老文化日渐濒危的情况下,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一线生机,为我们子孙后代保留一点家乡戏曲文化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