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张照片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只见照片中,一个平头男子正佝偻着身子往嘴里扒拉食物。

他的举止算不上斯文,与旁人慢条斯理的模样形成了强烈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面前,是一盘简单的素菜,旁边的塑料袋里,装着几个白馒头。

男子的衣着十分普通,鞋子上还沾染了不少尘土。一身黑色的行装朴素的快要淹没在人群里。

单看这张照片,似乎并没有值得讨论的亮点。

殊不知,图上的男子的真面目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数学天才讲师韦东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神”。

照片发布后,有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也有人怀疑他没有自理能力,应该很难找到女朋友。

其中,有几条高赞评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儿子” “他就是再有才华,我也不会让女儿嫁给这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我不禁一乐。

先不论您口中的“女儿”是否有机会接触到照片中的男子,又或是您能否生出这样的儿子。

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韦东奕的成绩与背景,就能明白上面那些言论,到底有多可笑。

今天来讲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北大一位数学老师的采访火了!

他一手拎着3个馒头,一手抱着一瓶矿泉水。

在外人看来,这个“其貌不扬、邋里邋遢”的人,竟然是北大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自己是北大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

现在是北大的数学老师。

记者:为什么选数学系为专业?

他: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北大。

记者:怎么保送进来的?

他:之前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第一名,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

看着他口中的话,再看看眼前的这个人。

你可能会以为,他顶多就是个书呆子。

但我劝你最好不要这么想。

因为在北大, 他的名字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韦东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称他“韦神”、“北大扫地僧”、“陈景润的接班人”……

传说北大有四大疯人院(数院、物院、化院、生院)。

而韦东奕,就被称为数院的“疯人院院长”。

这个“疯子”,到底有多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东奕,1991年出生。

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

身为数学系教授的父亲,培养了儿子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韦东奕在书架上翻看了一本书——

《华罗庚数学学校》。

因为解出了书中第一道数学,开始体会到了数学世界的快乐。

你看看,学渣和天才的差距,从这里就产生了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中时,天赋过人的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加入了山师附中的奥数训练队。

注意,是和一群高中生一起训练。

中考时,他的总分没有得到山师附中的录取标准。

但由于数学成绩过人,学校决定对其破格录取。

高一,他开始进入奥数国家集训队。

从那以后,他开始“出名”。

集训期间,总共有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解3道题)。

可以说,这24道题都难出天际。

有多难呢?

这么说吧,国家奥数金牌得主张一甲。

他在4小时里只能解出1或2道。

而韦东奕呢?

4个小时就完成了23道题!!

教练都被他惊掉下巴。

这还不算厉害的。

厉害的是,他经常在考试前1小时,就解出所有题目。

而且,解法比标准答案还精简,被称为“韦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完题后,韦东奕总有一个动作令人“不解”:

左手握钢笔,右手握铅笔。

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

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仿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或高维空间。

这个动作有什么含义呢?

没人知道,但教练们会根据他做这套动作的时间,来判断出题的难易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韦东奕参加了第49届国际奥数竞赛(IMO)。

两天时间,8个小时,6道大题。

他的大脑高速运转,解开一道又一道。

终于迎来了压轴大题——难度最大的平面几何题。

据说,国家队的教练解这道题时,足足用了3个小时。

而韦东奕只用了2个小时。

他用纯代数的方法,写了4页的解答。

国家副领队看完他的答题过程,直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赛结束,他以高一生的身份满分夺魁,赢得金牌。

也因此一战成名,那一年,他才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他再度参加第50届IMO。

那一年,另一位数学竞赛传奇——陶哲轩,也受邀参加了比赛。

狭路相逢,“疯子”胜(数学疯子)!

令人惊叹的是,韦东奕竟然再次以满分获胜。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韦神在开头的视频中说,他是山东省第一。

可是,IMO是国际比赛。

也就是说,他是世界第一,还连续两次第一。

有多厉害你们品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以后,“韦神”的称号开始奠定于人们的心里。

他的高中老师也表示:

“连续两年参加都以满分拿到金奖,这是从未出现过的。

这也证明,韦东奕并不是一个为了竞赛成绩而学习数学的应试人才,

其在数学方面确实有很大发展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着傲人的奥赛成绩,韦东奕被北京大学数学系保送录取。

进入大学后,关于他的“神话”没有结束。

在北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两个故事。

一次,是大一刚开学没多久。

有一次习题课,是由韦东奕来讲解。

他在台上热情地讲。

台下的同学却全部在自习,因为没人知道他在讲什么。

随后,老师问了一句:

大家应该都听懂了吧?

有学生回答:

不懂,老师,您还是再讲一遍吧。

老师笑了笑,回答:

不行,我也没听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次,韦东奕担任某一门课。

老师带着他,向同学们介绍:

“这是你们这学期的助教,

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

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

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这两个故事,是真是假,没有人知道。

但确实为韦东奕的个人添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不过,当韦神继续在学业上展露风采,这些故事也都不算什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东奕在本科最大的神话,发生在大三暑假那年。

2013年,他参加了第4届丘成桐数学竞赛。

一举拿下「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不包括代数)金奖。

还获得个人全能金奖。

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满贯选手。

有同学表示:

韦东奕以一己之力,碾压了我们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科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这场考试的难度,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前面说的四个科目加上一门代数,总共有58本书。

每一本书都十分难啃,难度是清华北大数学系教材的3倍。

而韦神,除了代数,其他4科都拿了满分。

你就知道, 他有多“神”了。

说下题外话,关于这次竞赛,还有这么一个梗——

有人在网上发布了韦东奕拿到的5个奖项。

连续5张都是: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XX金牌 韦东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6张,才是另一位学生的名字。

不懂的人问,干嘛要上传5张一样的照片。

发布者回答:

不是一样的照片,一共是6个科目,有5个被韦神拿下金奖……

写到这里,词穷的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夸他了。

只能用一个干瘪的词来总结——

牛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韦东奕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

2019年,他成为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小看“助理”这两字,在北大清华,“助理”的含金量很高。

放在北美,也是TOP 50 。

如今的他,依旧在学术上不断获得成绩。

然而,最近突如其来的走红,却让他卷进了舆论的漩涡。

有人对他的长相进行恶意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开始揶揄北大的高材生都比不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有人已经自信到讨论自己的女儿要不要嫁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得我气不打一处来。

好在,大部分网友还是开智的,能够客观理性看待韦东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很庆幸看到这样的评论,因为我看到了网友的包容。

“天才”和普通人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不是说,他们都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

而是说,他们和我们常人关注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呢?

韦东奕的校友,都分享过韦神给他们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他谦虚有礼貌。

无论是谁找他问问题,他从来不会有差异对待,总是耐心解答,不发一点脾气。

别人夸他,他总是不好意思:

“没有啦”、“不是这样的”、“你也很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他的勤奋常人难以企及。

军训休息时,别人都在吹牛打屁,他却在听收音机。

博士期间,他每天都保持10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即使宿舍不开灯,他也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

一旦问题有进展,就可以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他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他觉得杀生不对,因此不吃肉;

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因此常常步行去接开水;

他觉得空调费电,于是把遥控束之高阁……

那些耻笑他的网友,和他的这些品行相比,高下立现。

你说,天才和我们不一样吧,确实不太一样。

但他们也不是站在天上的神仙,只不过他们的思想更为深邃。

比我们想的更多,更远,在实际行动上也优于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绝不是我们骂他、笑他、侮辱他的理由!

韦东奕的高中老师,张永华曾说:

不了解他的人,肯定不能理解他,

但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个天才。

要是让他静下心来搞研究,我敢肯定不出五六年的时间,

他一定可以震惊世界。我太了解他了。

我不太懂学术上的东西,但我想说: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人都在争一个爆红的机会。

因为只要做了明星,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日薪207万,一天花650元,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但是,还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内心纯粹,一心只为学术!

他们对功利不那么感兴趣,却一直在造福社会!

他们不怕吃苦,愿意成为啃下“硬骨头”的第一人!

所以,不要用狭隘的思想,去度量他们,去评价他们。

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保护他们。

还给他们一片安静的学术环境,耐心等待他们万丈光芒!

保护韦东奕这样的民族希望,为中国学术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