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时期,遇到还在卖鱼的高启强应该怎么称呼?
懂行的人大概会说:旧厂街伯启强或渔伯启强。

最近的国内电影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封神第一部》和《孤注一掷》分别从神话和现实奉献出了精彩表现。不过,不少和我一样的“吃瓜群众”都在好奇这样一个问题:

明明都是西伯侯姬昌的儿子,为什么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叫姬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真是个好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到殷商时期,见到一个人该如何称呼呢?

其实,伯邑考的称呼反而是对的,反而父亲姬昌和二弟姬发的称呼才是错误的。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姓和氏其实是有着不同的功能,姓用来区分是来自于哪个族群或者说母系,也就有古代所谓的“同姓不婚”的说法,简言之“别婚姻”;而氏则是用来区分职业、身份乃至于籍贯的,简言之“分贵贱”。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男子一般称氏,女子一般称姓。这里要特别注意,那时候男子是不能以姓来称呼的,因此才有了文初的说法:姬发和姬昌就算是姓姬,也不能如此称呼他们。

相应的,其实对姜子牙也不能这样称呼,因为姜同样是姓。又比如屈原的屈其实是姓,他的氏是芈,应该称呼这位“粽子之神”为芈平才对。

因此,在写西周以前的穿越小说时,准确的说应该用氏来称呼古代男子们。

比如电影中的西伯侯姬昌的称呼方式应该是这样:

首先,西伯侯本身的信息量很大,侯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伯其实和爵位无关,而是形容长的意思,是表明他是西方各诸侯国中的老大。当然也有种猜测是他是西方最强诸侯国里的家庭子嗣中的老大。(当然还是前一种说法更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按照当时的风俗,官职身份、地位在氏的称呼上优先级是高于以国的,因此姬昌其实应该叫做“西伯昌”,而非周昌。说到这,其实曹操在其作品《短歌行》中对姬昌的称呼反而是对的,原文写道“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最后,姬昌什么情况下应该叫周昌呢?应该是在他没有官职爵位的时候,比如那时候姬昌之父还在的时候,那时候他父亲是西伯侯,而他就应该以国为氏,称之为周昌。(此处假设不考虑老西伯侯有几个儿子的情况)

同理,姬发其实应该称之为周发。而姜子牙,其实他的祖先被封在吕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旁系,加上他家道早已没落,又没有体面的职业,因此应该以“吕”为氏。姜子牙还有两个名,也就是“尚”和“望”,因此,姜子牙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吕尚、吕望,又或者吕子牙。

那么,在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后又该如何称呼二人呢?

想必有些人会说周文王,周武王了,这突然让人想起曹操的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那么称呼,自然没有问题,但在姬昌、姬发在位时,又该怎么办呢?

按照周朝礼制,天子无氏,以示天下共主、地位尊贵,而诸侯以国为氏。因此,姬昌这时候再叫西伯昌或周昌都不合适,而应该叫天子昌。相应的,姬发在还没有成为天子时,应该称呼的不是周发,而是太子发或王子发。【话说这里的太子发的称呼咋感觉有点雷人,感觉像港台剧里面混社团的败家子】

当然了,因为这时候的文王和武王是生谥,所以称之为文王昌、武王发都是可以的。

这里,我们还得前面的假设打个补丁,如果要考虑兄弟之间的长幼情况时,又该怎么称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设姬发的大哥伯邑考尚在世时,这时候又该如何称呼姬发呢?

这时候的姬发没有爵位、官职,若按照电影中只是质子团的成员,那么便该考虑家庭长幼情况,毕竟古人是很重视长幼有序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说法,古人按照伯仲叔季排序,伯为老大,仲为二,叔比较惨(没有专属位次,从老二以下到老幺都叫做叔),而季是老幺。

因此,姬发其实可以称呼为周仲发。(其实还有个略微搞笑的说法,润=run,姬发从朝歌逃走,是了不起的成就,可以称之为“周润发”!)

再举个姜子牙的例子,前面提到姜子牙的家道中落加上没有职业,因此只能称呼为吕尚。但姜子牙在出山后被封为太师,这时候应该以职业放在前面,可以称之为师尚或师望。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姬发对他很尊敬,将他视为父亲,又有了尊称,也即“师尚父”。

后来,虽然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按理说本该以齐为氏,但因为他在周朝担任太师要职,因此仍然该叫做师尚。在姜子牙去世后,谥号为太公,此时该称呼为齐太公,而非如今我们经常称呼的姜太公。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穿越到殷商、西周时期,凑巧只是个平民,遇到其他平民又该怎么称呼呢?

平民自然不可能是以国或地名作为氏,这是一种礼制上的逾越,因此一般是以地址或职业来作为氏。先说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吧,比如西门庆和柳下惠。

依靠地址来命名,比如西门某某,实际上就是当时住在城池西门,而柳下某某,则是居住在柳树地下。

依靠职业来命名,比如巫(巫师)、卜(占卜)、陶(陶工)、匠(工匠)、屠(屠夫)、蒲(编织工)、钟(铸钟工)等,都是以职业为氏。

说起来,古代有个名人叫做宰我,是孔门十哲之一。不过看到宰我,可不能直接联想到是杀猪杀狗的屠户职业。以屠夫为职业的,应该以“屠”作为氏。而宰,实际上是古代的官职太宰,在西周时期是负责掌管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种典籍,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朝廷大臣。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一个人的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一祖坟冒青烟、文武曲星附体时,可能时来运转,便有可能把氏给改了。比如古代有个人本来是个陶工,后来以外在战场上立功,一路做到了高官,比如司徒(负责管理牢狱,周朝时的六卿之一),这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氏改为司徒。另外,诸如司空、司马都是此理,落魄了可能也得改回相对低下的氏。

那么,为什么文初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伯邑考其实反而是对的呢?

其实,是因为伯邑考是西伯侯姬昌的长子,因此用伯来称呼长幼秩序,加上父亲还在,自己又没有要职,因此不能叫什么西伯邑考。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叫他为周伯邑考。

当然了,有一种说法是考是后来加上的,是周武王在登基后怀念这个作出重大牺牲的大哥,而用了对去世之人的尊称,此外又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因此,伯邑考也有可能本名只是叫邑,这样的话称呼就该叫做周伯邑。

最后,标题里的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商周时期的命名方式,高启强应该怎么命名呢?

从剧情来看,高启强是京海本地人,出生于旧厂街,工人家庭,家庭长子,在旧厂街菜市场卖鱼。

因此,或许称呼的思路是这样:高启强并非京海权贵,不能以京海命名,只能以职业或地址命名,比如旧厂街启强或渔启强。若再考虑长幼秩序,可补充完整为:旧厂街伯启强或渔伯启强。

等到高启强咸鱼翻身,变身为强盛集团的话事人时,尽管已经能量很大,但毕竟没有真正迈入权力阶层,因此大概还是不能以京海命名。不过,高启强应该也不会以代表出身低微的旧厂街命名了,应该是用他的新职业“社团老大”来命名:游侠儿头目伯启强。

为何他干了那么多坏事,还称之为游侠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废话吗?难道我们平头老百姓准备以一敌多吗?肯定是得表面奉承一番了。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称呼上的错误,大概是因为《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在写小说时的考究不足。当然了,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本来就是从前人的民间话本、故事传说中汇编创作而来,要是完全还原,说不定读者、观众还搞懵了。

如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过是趣味探讨罢了,倒不用像掌握真理一样急着对作者许仲琳一番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