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中世纪?

本文节选自《中世纪》前言

文 | 李筠

京东优惠价

点击图片 立刻下单

你好,我是李筠,欢迎来到《中世纪》,我们一起透过权力和信仰的变迁了解中世纪,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从中孕育出来的。

这本书就是《中世纪史纲》,是我“史纲”系列的第三部。它是《西方史纲》《罗马史纲》的延续,但又和它们不一样。这次,我要带给你一座新奇的博物馆。

这是一部“迟来的”作品。早在2017年,施展把我介绍给罗振宇和脱不花的时候,我的初始设计就是讲中世纪。后来,我的第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变成了“文明纵横3000年”的《西方史纲》,这是因为我同意他们的思路:整体优先于局部,把西方文明整体的框架、线索、脉络理清楚之后,再去讲“断代史”。刘苏里先生很清楚我的“家底”,他在《西方史纲》的封底推荐语当中直接挑明:“李筠治中世纪思想史出身。”中世纪研究不容易,为“不今不古”之学,其实必须对古、今都下功夫,得“上钩古希腊、古罗马,下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工业革命”。

我的《西方史纲》想要带给你的是一幅3000年西方文明史的精要地图,而《罗马史纲》故意“画风突变”,我以“史纲体”的方法扑向古罗马这座政治学的超级富矿,用罗马人的故事透析“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政治学原理”。晏绍祥先生慧眼如炬,在封底推荐语中挑明我是在用《罗马史纲》向马基雅维利和孟德斯鸠致敬。

经过《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的磨炼和准备,我可以好好跟你聊中世纪了。研究中世纪是我的本行。中世纪史比较冷门,国内的研究队伍规模不大,有影响的成果不多,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干了差不多20年。我的博士论文名字叫作《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2009年,这篇博士论文得了“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西方的古今之变,并且从西方的古今之变来大尺度地思考中西之别,进而思考中国在现代化路上的成败得失。冷门的中世纪,其实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最好的思想试炼场。

人们对中世纪的成见可谓根深蒂固,希望这本书可以消除误解,帮你打开一片多姿多彩的新天地。这本书不是跟你探讨深奥难懂的学术问题,不是带你去搞懂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神学大论战,也不是跟你讲一些稀奇古怪的逸闻趣事;不是带你去看神学家们到底怎么论证针尖上到底可以有几个天使跳舞,不是跟你纯粹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带你沉浸在异域和异时的浪漫之中。这本书有三个目的:第一,帮你理清西方文明成长的关键阶段——中世纪;第二,给你展现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第三,和你一起品味从“混乱”中寻找自我的办法。从历史知识到思维和见识,再到自我修炼,让我们一起走进中世纪这座精彩的博物馆看看吧!

01
中世纪是现代世界得以诞生的直接母体

中世纪在西方文明的成长历程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一句话,中世纪是现代世界得以诞生的直接母体。这个基本判断是不是和你的印象相差很远?

你对中世纪是什么印象呢?我猜,大概率是“黑暗时代”,愚昧、落后、反动,甚至邪恶。这样一个时代,和光荣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强悍的现代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印象,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如果中世纪真是一片黑暗,你怎么可能知道希腊很光荣、罗马很伟大?希腊的光荣和罗马的伟大在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应该彻彻底底灰飞烟灭、湮没不闻、片纸不留,你应该根本不知道它们存在。再比如,如果中世纪真是一片黑暗,强悍的现代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无根无源、无父无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显然,只要我们有那么一点点承认历史是连续的,中世纪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就不应该被简单地打发了。还有,你感觉到《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沙丘》里面浓重的中世纪底色了吗?它们如此奇幻,如此炫目,如此美妙,完全不是一片漆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海报

这本书的第一个目的——也是基本的目的——是帮你理清西方文明的历史连续性,把你心里中世纪这个超级薄弱的环节补起来,让你得到一条完整的西方历史脉络。这个工作的初级阶段我在《西方史纲》里面已经花了一整章做过了。这本书,要再上一个台阶,勾画出中世纪和现代世界相关联的各种线索。我们先找几条重要的线索看一看。

第一,古希腊罗马灿烂的文化是中世纪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传承下来的,我们现代人能够了解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很大程度上都经过了中世纪的染色,是中世纪的版本,带着中世纪的味道。

举一个例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遥远的鼻祖,但他们的学问并不是一帆顺承袭下来的,而是经过了中世纪的过滤和消化。现代哲学大师们——比如霍布斯——在很多时候以激烈批判他们的方式展开现代哲学的讨论,亚里士多德甚至成为最重要的攻击对象,因为他在中世纪重回西方之后被阿奎那变成了基督教的好帮手。我们通过霍布斯来理解现代世界,是在读他和亚里士多德的对话,但他们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人是阿奎那。

第二,现代西方国家,你所熟知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是在中世纪形成的,都是中世纪王国、公国的延续。它们不是在你熟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蹦出来的,它们在中世纪就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资产阶级革命是对中世纪各王国的调整和升级。

一样的道理,现代世界的基督教虽然经历了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但基督教的根在中世纪,基督教最辉煌的年代是中世纪。不理解中世纪,就很难理解基督教,也就很难理解西方文明的灵魂。

第三,现代西方国家的核心政治机构是议会。议会是中世纪的发明,古希腊没有,古罗马也没有,现代西方各国的议会都是对本国中世纪议会的传承和改造。如果你不知道中世纪的议会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就很难理解西方各国为什么要用这么个机构充当国家的核心。

类似议会这种对现代世界而言很重要的东西,跟古希腊罗马都没关系,它们就是中世纪发明的。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

第四,现代世界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里面都很舒服,不仅能够自己生活得很独特而不遭到排斥和压制,而且可以享受别人的独特性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滋养。现代世界多元性的根在中世纪。没有中世纪的多元性,现代世界的多元性几乎出不来。

现代西方是从中世纪孕育出来的。它很多重要的基因直接来自中世纪,它成长壮大的内在动力是解决中世纪产生的各种难题,它解决难题所凭借的各种资源首先来自中世纪,它对中世纪的冲击和反叛其实是孩子诞生之时挣脱脐带的努力。从西方文明的演化进程来看,很明显,中世纪是现代西方必不可少的前传。

不仅如此,如果把眼界打开,去看近五百年现代由西方向全世界扩散的过程,西方的中世纪其实具有超越我们常识的世界性。1492年,哥伦布扬帆出海,西方的中世纪结束,现代开始,这恰恰就是西方把全世界卷入其成长过程的起点。现代的西方是在与世界的碰撞和融合中成长起来的,越来越多的古老文明和未开化地区成为西方征服和治理的对象,也成为其伙伴和对手。无论是跟随西方还是抵抗西方,无论是主动加入还是被动卷入,西方都成为后发国家不得不面对的巨大力量。如此一来,西方的中世纪问题,其解决方案、基本特点就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逐渐渗透到后发国家奋起追赶的行动、思维和价值观当中。

中世纪的全球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国家要富强”。原来它只是中世纪西欧各国面对教皇强势和封建分散格局的解决方案及其结果,后来在理论上凝聚成对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完整论述。从中世纪后期到现代早期,富强成了所有国家孜孜以求的重大目标。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封建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新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以及追求效能的国家权力配置等诸多重大问题,从西方的中世纪问题变成了全世界各国共同的现代化必修课。相应地,后发各国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在模仿西方的解决方案,学到了它的一些优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吞下了它的很多缺点。除了国家要富强之外,政治领域还存在的很多重大问题也落入了这样的历史逻辑之中,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同样如此。从交往的日益加深、问题的共同化、解决方案的模仿来看,因为西方在现代很长一段时间的强势地位,整个现代世界都在“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上和西方的中世纪连在了一起。正是看到了这种全球史的深层脉动,我才说中世纪是现代世界得以诞生的直接母体。如此一来,了解和理解中世纪和我们的关联性就大大提高了,它不只是别人的过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曲折隐微地变成了我们共同的由来。

02
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相反,它多姿多彩,它拥有的多元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

多元性有什么好处呢?一句话,多元性才能孕育出伟大的可能性。提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多元时代,你一定会想到春秋战国。它孕育了后来伟大的秦汉帝国,更孕育了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最有创造性的文化就产生在那个时代。和它遥相呼应的是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我们对文化上的多元性一直是心驰神往的。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看自然世界,多元性也非常重要。我们人类主动地保护动物,尤其是濒危物种,目的就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因为每一个物种很可能都携带着我们还不曾知道的基因,这种基因会让动植物有特定的性状和功能。无限的多元性使得自然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系统。动植物如果不停地灭绝,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系统迟早会崩溃。我非常欣赏《流浪地球》的设计,它好就好在把地球整体搬迁,要走一起走,一个都不能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宁愿牺牲掉刘培强(吴京饰)驾驶的装满人类文明密码的空间站,也要保住完整的地球。因为文明的火种收集得再多,也不如地球本身的多。

中世纪的多元性在人类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你朴素的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当你想起中世纪,如果第一个标签是黑暗,第二个肯定就是混乱,乱得都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不要说你没研究过中世纪觉得它乱,就连我这个研究了二十年的学院派也觉得它乱。乱到单是决定跟你聊什么,我就费了好大的力气。

如果走进中世纪,你希望看见什么?

是维京人、骑士、女巫、炼金术、黑死病,还是教皇、皇帝、国王、贵族,还是封建制度、议会制度、大学制度、现代国家的起源?当你真的对中世纪产生兴趣,开始想到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像闯进藏宝洞的阿里巴巴,发现这个也有趣,那个也新鲜。但是,你很难把它们都带走,因为它们对你来说非常散乱,很难串在一起,连为一体。这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让你从中世纪这个藏宝洞里尽量多带走一些宝贝。

中世纪是一个历史遗产、文化传统、宗教派别、政治建制、政治势力、经济成分都异常多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体里面某个方面的多元性,那么,中世纪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多元性。正是从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多元时代当中,伟大的现代世界孕育出来了,就像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多元的乱糟糟当中孕育出了伟大的秦汉帝国。

帮你尽量多带走一些宝贝,不只是知识的收获、心灵的滋养,也包括自我的安顿。所以,这本书不仅要带你理解多元性,而且要带你悦纳多元性,学会喜悦地接纳表面上看起来乱糟糟实际上很有营养的多元性。

悦纳多元性,不只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还是一种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的智慧。这听起来像巧舌如簧的苏秦挂六国相印,玲珑剔透,不过人生还有很多种别样的精彩。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最后不知所终,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让中国人两千五百年后还没参悟透,也是一种。孔子周游列国,讲克己复礼的大道理在当时没人听,却在后世成了中国文化的龙脉,也是一种。商鞅入秦,跟秦孝公谈文韬武略,主导秦国变法,虽然后来不得好死,却为秦统一中国制定好战略框架,也是一种。庄子逍遥修仙,人家来请他做宰相,他却只想清净地自得其乐,也是一种。每一种,都是巨大的自我实现,都是令人赞叹的精彩人生。

中世纪发生的绮丽故事,一点也不比春秋战国少,而且和现代世界的联系更直接。中世纪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有意思,归根结底是因为多元性异常充足的中世纪给我们展现了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甚至想都没想过的精彩人生。原来,人生的路可以很宽,因为有很多条可以走。

为什么中世纪会有数不清的出乎意料的精彩?主观上,是因为我们现代人能看到的路太窄了,坚信或者下意识就相信进取、积极、乐观、勤奋、努力通向成功,人生路似乎只有功成名就或者金玉满堂。这条笔直大道之外的曲径通幽和别样风景,我们已经不熟悉了。我们每天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向前,已经顾不上,甚至看不上那些曲折、淡定、恬静、悠然。客观上,是因为多元因素博弈会产生大量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非意图后果。什么是非意图后果?你做事的时候想好了一个目的为它努力,但是最后很可能不只是实现了你设想的目的,还带来了从来没想到的后果。意图和后果从来不是严丝合缝对应的。我们中国人会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会说“因祸得福”,会说“歪打正着”,就是这个意思。非意图后果越多,就越难看到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你的意料就越频繁地受到挑战。

这跟我们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学会了理解和悦纳非意图后果,我们的视野和心胸会变得更宽,思路和方法会变得更灵活,自我定位也就会变得更从容。历史并不是任何人设计好的万里长征,身处历史当中的我们也不是谁的棋子,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并不是自己的棋子。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只实现规划好的既定目标。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学会和这个多元的世界相处,学会坦然地理解和面对非意图后果,学会把伟大时代的诞生看成万流归宗的结果,学会在万流归宗的大潮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

中世纪这样一个充满了非意图后果的时代,可以很好地提示我们,做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自己,会有很多历史智慧和你发生共鸣。历史可以被当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成功学,让有志者去挖矿,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普通人的心灵博物馆,游历其中,可以给不那么志存高远的我们带来同感,带来欢笑,带来惊叹,带来惋惜,带来愤怒,带来安宁,和它一起愉快地做一个有趣的人。

(本文为《中世纪》前言节选,完整版请参阅纸质书籍)

京东优惠价

点击图片 立刻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