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山丘、山峰,还是山脉、山系,作为地形起伏最主要的形式,山是自然界赠予的美。

有的山巍峨,比如珠穆朗玛峰;有的山挺拔,比如华山;有的山奇崛,比如黄山;有的山清秀,比如桂林山水间的一众峰林。

也有些山,并没有寻求雅致之美、普世之美,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种有趣的美,比如看起来很好吃的巧克力山(Chocolate Hills)。

巧克力山位于菲律宾中部的薄荷岛(Bohol Island)上,没错,就叫薄荷,与巧克力十分般配。不过,薄荷岛来自音译,而非盛产薄荷,岛上盛产的是椰子和大米。

至于为什么叫巧克力山,当然是因为长得像巧克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克力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克力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它由1268个圆锥形小山丘组成,高度介于40至120米之间。

在菲律宾这样的热带地区,又受到季风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植被类型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巧克力山所在区域亦是如此,其下方遍布森林,不同的是,山的表面却只有草本植物,看上去光滑的山体在绿树掩映下显得非常突兀。

随着季节变化,山上的草时而油绿,时而枯黄。每年2月至5月是旱季,在太阳的炙烤下,干草变成褐色,犹如一块块巧克力放置在大地上。

到了雨季,山上也不会长出树木,草本植物由褐转绿,就像变成了抹茶巧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季的巧克力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巧克力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主要归功于石灰岩。海洋是石灰岩的摇篮,火山喷发的剧烈波动让大量沉积物得以四散开来、固结成岩,海床抬升让薄荷岛浮出海面,贝壳、珊瑚等也加快了沉积的效率。

作为极易受溶蚀作用影响的岩石,石灰岩横空出世,往往意味着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开始塑造。可是,巧克力山没有形成溶洞、天坑,也没有形成石林、石芽,仅有颇为可爱的小山包。

目前,这种另辟蹊径的石灰岩造型尚没有明确解释,猜测可能同下部地质构造、表面植被有关。基底稳固且植被覆盖,或许弱化了水的威力。

但“巧克力”本身已有了相对科学的解释,因为石灰岩脆弱,山体表面无法积累足够的风化物,或说很难积存土壤,一层轻薄的土层只能满足草类生存,光滑细腻的山体犹如一大块巧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旱季的巧克力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薄荷岛上,流传着巧克力山的传说。当地人认为,曾有两个巨人在此打架,不仅肉搏,还要互扔石头,后来精疲力尽、言归于好,但满地巨石的混乱现场无人清理,变成了如今的巧克力山。

还有个传说也和巨人有关,这位巨人爱上了当地最美的姑娘阿拉雅,在其结婚前将其抢走,巨人暴力的行径和丑陋的容貌导致妹纸被吓死。巨人深感懊悔,痛哭致死,每滴眼泪都化作一座小山,最终形成许许多多的巧克力山。

如今,巧克力山已是知名的旅游景点,来到菲律宾的大多数游客都会光顾这里。

巧克力山,以酷似巧克力的形貌令人垂涎,以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深受喜爱,精致的“巧克力”们,凝结着千百万年自然演化的厚重历史,也沉浸在人们赋予它的香甜之中。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