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红军改编的“第八路军”、西安事变时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起义参加红军的第“二十六路军”以及提问中的第十九路军不绝于耳,到底什么是“路军”呢?其实这与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党的两次编遣会议有关,是特殊时期的部队编制。

国民党经过“二次北伐”打倒北洋军阀以后,东北张学良又宣布“易帜”,已经从表面上完成了所谓国家统一。此时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已经发展到29万人,阎锡山的第二、冯玉祥的第三和李宗仁第四集团军也不同程度地扩充了实力,四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年军费开支5亿元,而国家财政收入才不到4亿元。

国家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蒋介石也不希望另外三家保持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主持召开了“全国军事编遣会议”,中心议题就一个:“裁军”。主要内容是取消集团军、方面军、军等部队番号,国民政府仅保留65个陆军师不超过60万人的军队,余皆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峙

在此之前,第一集团军已经率先“垂范”进行缩编,原来是军团总指挥、军长的刘峙、钱大钧、顾祝同等人一夜之间成为了师长,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陈诚降格为第11师副师长,而该师师长曹万顺就是从第十七军军长的职务上被缩编下来的。缩编的要旨是“裁弱留强、平时设师,战时组军”。

其它几派对蒋介石有私心的编遣方案不服,于是“中原大战”开打。都打服了以后南京政府为了显示“一视同仁”的态度,不管战前是什么级别的番号,将所有军队一律按“路军”的临时编制授予番号以待重组,于是“路军”纷纷登场,而这个称谓原本是军阀混战时期的一种战时编组方式。

从级别上说,路军要高于“军”,接近于之前“军团”的编制,军事主官称“路军总指挥”,同时下面也保留有军长的职务,以备扩编。不仅是杂牌军,蒋介石嫡系的刘峙所部改编为第二路军、顾祝同所部为第十四路军、陈诚所部为第十八路军。各路军总指挥基本是陆军上将衔,且多兼地方上的“省主席”,是以拥有军政双重大权。

蒋光鼐

在之前的缩编过程中,粤军的第十一军番号被撤销,部队压缩成为蔡廷锴的第60师和蒋光鼐的第61师,中原大战期间这两师粤军是站在蒋介石一边的,在坐镇武汉的何应钦指挥下,于湖南地区击败了呼应冯阎联军的桂系军队。

战后论功行赏,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17日这部分粤军得到了“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蒋光鼐任上将总指挥,蔡廷锴任副总指挥兼军长,初始时期仍然下辖第60和第61师。

第十九路军成立后又被调往江北参加对西北军余部的打击,年底调往江西进攻苏区,期间增编了区寿年的第78师,成为三师六旅18个团接近40000人的强悍部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南京政府一度由汪精卫、孙科等粤系人物把持,于是调粤军底子的第十九路军驻防上海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光鼐

结果就赶上了日军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不顾南京政府的阻拦奋起抵抗,打得日军三易主帅,战斗力极强。在得到张治中第五军增援后,一度与日军不分上下,这就是著名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淞沪抗战”。

蒋光鼐因为淞沪抗战有功获“青天白日勋章”,第十九路军的抗日举动也得到举国支持,然而期间蒋介石复出,力主“和平解决”不再增加援兵,可日本援军却不断开来,最终遗憾停战,第十九路军战后被调往福建驻扎。该路军从此与蒋介石矛盾加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与蒋介石决裂,失败后路军番号被撤销,三个师也被中央军收编,至此第十九路军消亡。

其它各路军中,蒋介石嫡系部队很快恢复各“军”的番号,杂牌军则继续顶着“路军”的临时牌子。全面抗战爆发前,大多改编为“军团”,之后又改成战时的“集团军”番号,比如八路军刚刚获得番号,一个多月后就改编为第18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