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引请注明来源:阮自华与迎江寺振风塔[N].张全海.安庆晚报,20221216(11).

迎江寺为阮自华(1562—1637年)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募建”,清初安庆府县志书有明确记载,然而由于现存清代之前文献中没有关于迎江寺、振风塔的直接文字和舆图信息,故此文史界关于二者建造问题的争议至今未决。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为明代文献,其中有几首关于迎江寺和塔的诗,文史界鲜有论及,值得做一些初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左右的振风塔

清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卷八:“迎江寺,在枞阳门外,明隆庆庚午郡守王宗徐、邑绅於惟一、吴宗周建万佛塔,万历己未邑绅阮自华募建寺,明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特建宸翰楼貯之……”在其舆图中,也标示了枞阳门外的“永昌寺”和“永昌寺塔”。稍后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怀宁县志》卷十六亦有类似记载:“迎江寺,在枞阳门外,明万历己未郡人知府阮自华募建……明隆庆庚午郡守王宗徐、邑绅於惟一、吴宗周重建万佛塔……”其舆图也对迎江寺和塔进行了明确标示。这些应该是现存志书中关于迎江寺和塔的最早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雾灵山人诗集》封面(友人拍摄自扶桑国)

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中至少有7首关于佛塔的诗,依次是:《浮屠赠刘使君入吴》《赠吴宪副逰春饮镇皖楼浮屠》《浮屠成呈偕登诸公》《佛图穉僧扶上磐陀石却赠》《庚戌禊逰即事社作:万佛塔》《皖秋八詠:浮屠》《禊集塔下凡三十余辈得东字》,这其中除个别不能确定所指外,其他基本可定为万佛塔(即振风塔)。由此可见,虽然现存明代志书中没有记载振风塔,但据阮自华的诗可知其名确为万佛塔,这是目前所知明代文献中唯一一处关于振风塔塔名的记载。《万佛塔》诗句:“浮幢华藏海,窣堵史多林。夜夜江城上,摩尼出梵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雾灵山人诗集》中关于迎江寺和振风塔的诗

明天顺《安庆郡志》、正德《安庆府志》、嘉靖《安庆府志》记载的所有寺庵名称等文字中并无迎江寺和振风塔的信息,不过有古文献中记载了迎江寺振风塔所在地古代属于观音镇,如据怀宁忠恕堂《赵王宗谱》称,其五世祖佐公(字君辅、号清溪先生)明初自池州迁安庆府怀宁县“枞阳门外之观音镇”,卒后葬于其地山川坛,即在后来的迎江寺附近,宗谱墓图有明确标示。观音镇这个地名后来可能消失了(或改为宜城镇),不见于现存志书中,而其地的观音港(洪武二年设观音港巡检司)名称却流传了很久,在明清府县志书舆图中也有明确位置标示。观音镇观音港的得名应该是来自当地的观音石,宋代文献《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八《马光祖筑宜城以固上流》称之为“菩萨石”,说明此处最晚在宋代就有一块被信众敬奉的观音菩萨石,有信众必然有香火,有香火也自然会有祠庙等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实体存在,所以在此处立塔建寺也有了社会基础和自然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宁忠恕堂《赵王宗谱》

阮自华诗集中至少有1首关于迎江寺的诗——《御书护国永昌寺寺主戒师选公请西蜀正宗三藏开讲宸翰楼诗》:“多宝浮图出海滨,瞿昙双座照天垠;天文奎璧摇江阙,法水鱼龙变浣津。请饭钵留香在室,献珠人去月重轮;自伤老大风尘久,散得曼殊着满身。”这首诗应该是目前所见关于迎江寺的最早文献,其中提到的当时永昌寺主持“选公”,或即《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观涛奇禅师语录》中记载的“巨音选公”(觉浪禅师曾为怀宁县智种庵题名,方以智求法于觉浪道盛、求学于阮自华,不难想象他们之间当有交集),这一信息填补了《迎江寺志》明代住持名单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光寺前阮自华题字(潜山郑炎贵先生提供)

至于为什么迎江寺在刚建成第二年就能获得皇帝的御书,这也不难理解。第一,据清顺治《潜山县志》记载,阮自华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就曾上书请明神宗敕建了佛光寺,同时还获得御赐经书;第二,迎江寺建成第二年正逢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之时,此时阮自华再次上书请赐御书寺名也是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舆图中的“永昌寺塔”

迎江寺在阮自华募建之初叫什么名称并无文献显示,在被赐御书“护国永昌寺”之后的正式寺名当为“永昌寺”,至清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的舆图中仍使用这个名称,而文字中却使用“迎江寺”,所以“迎江寺”很有可能就是最初的寺名(《迎江寺志》说是顺治七年改称“敕建迎江禅寺”不知典出何处)。联想到阮自华晚年在镇海门外建“中江楼”,不难想象他会把募建的寺庙叫做“迎江寺”。康熙《安庆府志》同时使用了“迎江寺”和“永昌寺”,康熙《怀宁县志》则都使用“迎江寺”,说明当时两个寺名都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