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

“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这句话我们的体会是,济宁的今天是昨天的济宁发展而来的。只有引导各级党政和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历史,吃透市(县)情,把握特色,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章,才能更好地规划明天,开创未来。研究会成立2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和思路,坚持发挥运河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贡献“运河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紧扣时代要求,挖掘文化资源,从历史遵循中汲取当今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经验

在山东省委原书记刘家义曾经批示过的研究会报送的“创建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的‘济宁方案’”中,对济宁运河文脉之一的“工商重地”作了这样的概括和表述:融南汇北拥有河湖交融巨大动能的工商重地。这几个特点,在济宁段运河表现得尤为突出。济宁段运河长达230公里,在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中里程是最长的,且北连号称“北五湖”(安山湖、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马场湖)的五个“水柜”,向南则有130多公里的河段贯穿面积达800万亩的“南四湖”(由北向南依次为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形成河湖相交融为一体的强大动能。同时,凭借“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南引吴楚闽粤之饶,北壮畿辅咽喉之势”的地理优势,河道总督署及其所属“七十二衙门”的分支机构累积形成的高层次人脉资源,以及诚信谦和的工商文明的巨大声誉,吸引汇聚了运河全线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出现了“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使济宁从元代初期隶属兖州府的一个满目疮痍的小县城,长成帆樯如林、货物山积、商贸发达、百业兴旺的运河名城,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著名的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运河沿线7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史载,当年在济宁定居的外地商人不下数万家南方的纺织品、瓷器、竹木、茶叶等在此中转,北方的棉花、皮毛、大豆、干鲜果品在此聚集南下,当时的济宁“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两以上。商业的繁荣又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仅在工商技艺方面,就有全国闻名的皮毛制作技艺、京省驰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酱菜制作技艺、行销大运河沿线的竹器制作技艺、驰名于苏豫冀皖四省的铁货制作工艺、远销北平天津唐山南京上海镇江等城市的铜器制作工艺。与大运河水上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造船业和建造大型闸坝和水利枢纽的理念与技能,更是达到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最高水平,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湖南、浙江、安徽、福建、金陵等十几个省、城的商人看中了济宁这方经商的宝地,纷纷建立会馆,同济宁商人一起共同恪守“诚信为本,礼义为重”等儒商文化的理念和规则,和谐相处,互助互利,共同创造了运河之都工商文明的辉煌。正是由于这种“商贾云集、货物山积”的实力,使当时的济州上交国家的税银在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中书省七个直属州中排第四位。同时,济宁域内河渠纵横,湖泊众多,加上官府和外地商人建设的遍布全城的苏州式园林,使济宁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乡风光,所以被誉为“江北苏州”。现在看,这种借助流动的运河和河湖交融的巨大动能,以商业经营为龙头,以实体手工业为主体,以讲求信誉为保障,以追求生态宜居为目的的经济结构和体系,为今天我们实行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经济体系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是市委确定实施“三大突破战略”重大决策的历史遵循。

现在我们要建设的大运河文化带,北连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和雄安新区,南接长三角经济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既可借力发展迅速崛起,又可反哺沿线地区,实现共兴共赢,在我国东中部建成完全可以同各大经济区相蓖美且文化层次更高、生态环境更优的文化经济的隆起带。古代中国的“东中部崛起”成就了我们国家的几度辉煌,今天的“东中部崛起”必将成为中国最强大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可以预期,结合时代特点,借鉴历史经验,一定能够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达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万邦协和之域,让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期获得新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历史赋予大运河的神圣使命,作为“运河之都”的运河之子更应该担负起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的历史责任!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让运河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今时代相适应,从而达到“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为当代人民造福的目的

去年,市政协组织编撰资政建言丛书,我们担负了《福源运河》一书的主编,借此机会对 20年来所提建议案分专题进行了梳理。现仅举几例,概略地呈现这些年贯彻“两创”方针的轨迹、思考和成效:

(一)推动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中心城市(区)规划建设

早在2001年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具备世界眼光和时代观点,立足新的实践和新的要求,赋予运河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航运物流、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的档次和水平,打响运河之都品牌,造福全市人民群众。2003 年,在研究会牵头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线考察后形成的考察报告所提建议中,围绕构建以老运河为主体的城区水系、坚持沿运开发必须打造运河文化景观,以及规划设计集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商贸文化于一体的运河旅游线路等,编制以运河文化为依托的城市建设规划,并强调在充分论证、一流设计的基础上,形成有法律效应的文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实效性。2006 年,市委转发的研究会“做活运河文章造福济宁人民”的专题文章,进一步理顺形成了以实现中心城市新突破为抓手的系统化工作思路,强调必须抢占新运河时代发展的先机,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大手笔运作,充分发挥运河“古都”优势,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在京杭运河全线融南汇北的商贸物流中心、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心,突出抓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拓展航运相关产业、整合生态文化旅游、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深化运河文化研究等几个关键环节。济宁市区的城市建设,应定位在“打造新时期的江北苏州,重铸运河之都辉煌”,以弘扬运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动力,保护运河,开发运河,用好运河,使古老的运河名城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同年,提出的“关于我市城区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强调要顺应全国城市化进程和“运河热”的发展大势,突出济宁地方特色立足于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全市人民群众,进一步确立让文化引领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和城区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设必须打响“运河之都”品牌、在运河综合保护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综合整治”、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和城区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整体性、科学性、群众性和权威性、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工程特别是城区城市建设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等五个方面的理念和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建议突出抓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重现“江北苏州”城市风貌、高准建设运河文化主题广场、打造运河文化生态精品旅游线路、抓紧修复河道总督衙门等彰显“中国运河之都”实际存在的标志性建筑五个关键环节。也是在这一年,以研究会关于“向西跨过梁济运河,向南连接小北湖,跨河抱湖展开城市布局”的建议为基础,形成了我市“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城市空间布局。特别是“西跨”战略的提出,把嘉祥纳入都市区范畴,打破了过往济宁“金三角”的思维定式,形成了“济兖邹曲嘉”完整都市区概念。

2008年“关于进一步搞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更为明确地提出像重视路网建设那样重视抓好河网建设,做到“依河修路、以路保河、路河相依、水通路畅”,为实现水上游览创造条件;切实抓好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景点建设,营造“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意境;下决心整治城区建筑环境,做到“老城老风格”、新城新面貌。2013 年“传承运河文明建设美丽济宁”的建议,形成了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这就是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尽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素的有机融合,做到围绕旅游建城市,建好城市促旅游,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应集中力量,精心谋划,围绕“魂”、“神”、“形”三大要素动脑筋、做文章,在完善水城风貌、构建和整合旅游景点(景区)、统筹老城风格等几个关键环节上全力进行突破,把城区打造成济宁又一个以运河文化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2018年2月提出,应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抓好城市建设特别是中心城区新突破。我说的规律,应当是历史遵循、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的综合效应。济宁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而且运河就穿城而过,形成了“河渠纵横,园林众多,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样一种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乡风光,所以被誉为“江北苏州”。对“江北苏州”特色风貌的老济宁,济宁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不但为我们今天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历史遵循,也为我们树立了建设美丽济宁以至美丽中国的标杆。在这方面,济宁应该走在前列,遵循历史,顺从民意,并结合时代特点,突出个性特色,把中心城区建成美丽中国的样板区。历史上的济宁是先有河,后有城,最终形成跨河而建的美丽城市。有水才有灵气,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也大都是跨河而建的。现在,城西的梁济运河,既是南水北调的骨干河道,又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景观河道,正好依托运河,跨河而建,展开城市布局。下一步,我们在保护好、利用好老城区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到西跨新城的建设上。在具体提法上,是应继续坚持“西跨东拓南联北延”城市发展布局,并率先实现中心城区的新突破。这既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同省政府印发的“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关于“壮大协作区”的要求也是完全吻合的。应就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步调,不能在是“向东去”还是“向南走”这些不靠谱的问题上去进行无谓的争论了!当然,西跨板块,应突出运河景观带的建设,并以此为轴线,在河的两侧合理布局码头、仓储等运河物流基础设施,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服务业。就是说,“西跨”应在突出景观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以物流基础设施为主的项目建设;“南联”的太白湖区,是应发挥“三水”即湖区水体、水系和老运河的作用,以建设文化景观和文体设施为主,同时配套建设旅游度假的服务设施。“西跨和“南联”两个板块的规划、建设都应打响“运河之都”和“江北苏州”的品牌,融入相关元素。2018年“创建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的‘济宁方案’将运河文化内化融合到各产业形态之中,构建“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运河文化开发利用模式,做到“运河城镇、运河航运、运河商贸、运河旅游、运河生态”“五个运河”一张图,实现运河城市与运河本身的共同发展。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提出在进一步提高完善运河老城的同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以发展现代服务型内河航运、壮大高端商贸物流、构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保护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开发建设运河新城,打造具备“世界眼光,中国高度,济宁特色”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实现现代济宁人建设“天蓝水清、树绿荷香,景色如画、宜游宜居,安定和谐、百业兴旺”美丽济宁的“运河梦”。上述思路和举措,得到市、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各级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可,对推动我市中心城市(区)规划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推动打造济宁独特的“运河物流”品牌

运河航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谋划全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06年市委转发研究会“做活运河文章造福济宁人民”一文中关于“充分发挥运河古都优势,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在京杭运河全线融南汇北的商贸物流中心、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所规划的“三个中心”,航运、物流就占到两条。也是在同一篇文稿中,对发展济宁航运物流提出这样的设想:这些年我市航运业发展较快,目前正在运行的主航道有130公里,并且全部是三级航道,千吨级船舶可直达江、浙、沪、杭。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续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届时济宁将名副其实地成为京杭运河沿线通航里程最长的城市。航运主管部门应在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巩固山东内河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主动与沿河县区联手协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大力拓展相关产业经过共同努力,把230里济宁段建成百业兴旺、鱼米满仓、殷富足、安定和谐的产业聚集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贯通的运河文化带,天蓝、水清、树绿、荷香的水乡风景带,栖居、度假、游乐、购物一体化的休闲旅游带。2015 年,在“适应新常态建设新济宁”建议案中,提出在抓好续建工程的同时,建设大型煤炭专用码头,提高京杭运河航道和通航设施的利用率;建设济嘉现代物流区,使济宁成为北煤南调和南货北运的重要集散地。沿运河两岸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物流园区、仓储和商品集散设施,贯通水、陆、铁运和航空运输,形成济宁独特的“运河物流”品牌和竞争优势,建设在京杭运河全线融南汇北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济宁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2018 年,“创建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的‘济宁方案’”的建议案,分析了济宁航运物流业的现状,适应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以建设航道综合服务区、现代化航道锚地和港口站为抓手,在更高水平上打造济宁独特的“运河物流”品牌的思路和举措:目前我市正在运行的运河三级航道有130公里,千吨级船舶可直达杭州。在国内通航的 12个运河城市中,我市的主航道里程和运力均居第1位。主航道的开通,又带动了周边水网的建设,全市水网已达1100公里,全年运量高达5600多万吨,相当于两到三条京沪铁路的运量,且运价低廉,仅相当于铁路运价的三分之一。航运的发展又促进了造船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全市从业人员已达20余万人,港航业及相关产业生产总值达12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上交国家规费及税收达10亿多元,济宁市已成为我省内河航运中心。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尚未建设船舶动力燃料加注设施、船舶加水设施和航道锚地,船舶生产生活物资供应设施、船舶应急维修设施也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航运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应紧紧抓住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京杭大运河将会成为几大经济区包括雄安新区内河航运黄金水道的历史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在尽早实现京杭运河北延段航道全线通航的同时,加快建设南阳标准服务区和济宁、微山、韩庄、高楼四个服务区,使其成为大运河航道的综合服务平台。结合实施“三改二”工程,配套建设航道公用锚地、应急搜救基地、航标维修基地,以及航道信息系统等设施,大幅提高航道的安全性和综合服务功能。

以此为抓手,高水平打造济宁独特的“运河物流”品牌,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水、陆、铁运、航空各种运输管道的立体融合,把济宁建成运河全线融南汇北的航运物流枢纽城市。市委、市政府接受研究会所提建议,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水环境保护、物流产业发展和运河文化传承,于2019年作出了“以济宁能源为主体,以梁山港为龙头,组建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整合全市港航资源,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扛起“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的历史重任,畅通标准化运输大通道,推动港产城发展大融合,全面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走向世界的大格局,拉开了济宁港航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三)推动全市全景全域旅游

为把济宁中心城区打造成济宁市又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04 年至 2016 年,先后7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2004年,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线考察后形成的“抢占新运河文化时代的发展先机”考察报告中,建议“坚持凡沿运开发必须打造运河景观的原则,认真设计、开发建设集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商贸文化于一体的运河旅游线路,同时做好建设新时期中国运河之都这篇大文章,提升济宁形象,使济宁尽快走向社会经济的国际大舞台”;2007年7月在“关于城区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明确提出“抓好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和推介,着力打造运河文化生态精品旅游线路”;2008年12月在“关于进一步搞好中心城市建设”中,提出“要结合突破城区旅游,进一步完善水城风貌、构建和整合旅游景点(景区)、统筹老城风格;2009年1月,在“关于打造运河黄金旅游的几点建议”中,提出“在进行长远的、整体的科学谋划的同时,尽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旅游发展要素的有机结合,做到围绕旅游建城市,建好城市促旅游,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从根本上打破城区旅游的‘瓶颈’状态”。2012年8月提出的“关于从突破城区旅游入手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议”、2012年11月提出的“从突破城区入手加快发展运河文化产业的建议”进一步形成了发展济宁文化旅游的系统化、国际化的思路和举措,即充分发挥运河“古都”优势,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以建设“天蓝水清、树绿荷香,景色如画、宜游宜居,社会和谐、百业兴旺”美丽济宁的“运河梦”为引领,以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集中力量,精心谋划,围绕“魂”“神”“形三大要素动脑筋、做文章、搞突破,整合开发运河旅游资源:从“水”上突破,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水上游览创造条件;从“景”上突破,切实抓好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景点(景区)建设,营造“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意境;从宣传推介模式上突破,配合突破城区旅游和打造旅游目的地,推出品位高、分量重、影响大的系列影视作品。通进上述工作,尽快把中心城区打造成济宁第二个以生态型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东去曲阜朝圣,西上梁山观寨,北到汶上拜佛,南下微山赏荷,还可前往嘉祥观赏汉画像石,去邹城看“三孟”、爬峄山,打造都市圈黄金旅游链。同时,着眼于让外地游客和客商在济期间住得安心、玩得开心、办事放心,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规划建设运河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全面提高社会服务的档次和水平,真正把城区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从根本上解决济宁旅游业留不住人和“旺丁不旺财”的问题,使我市的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6 年初,在“适应新常态,建设新济宁”的建议案中,进一步提出了“三个融合”的理念和思路,即以构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要素的有机融合;以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为动力,实现运河旅游资源同全市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以构筑京杭运河发展主轴为载体,实现产业带、文化带、风景带、旅游带的纵向融合。与此同时,2003 至 2021 年,持续呼吁把打造“济宁市区的秦淮河”作为我市打造又一个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基本思路是,突破城区旅游,应把夜间活动项目的规划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自顺河东大寺,中间经太白楼广场、玉堂酱园至济安桥这段运河,两岸景观比较集中,在进行综合整治,布设沿河灯光、桥梁灯光,建造沿河枕流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南京打造秦淮河景区的做法,规划建设集水上游览、文化娱乐、餐饮聚会、夜间休闲于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使景区旅游兼顾昼夜活动的安排,能够真正“吸引人、留住人”。市委、政府根据研究会提出的建议,先后下发了《济宁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济宁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专门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这些重大举措,有力推动全市全景全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80.9亿元,2010年增加到233.2亿元,增长1.9倍,2017年达到688.1亿元,比2005年增长7.5倍。

三、坚持两路并行,在做好“好客山东文化济宁”文旅融合宣传推介活动的同时,继续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城市品牌

最近一个时期,在权威媒体开展的“好客山东文化济宁”文旅融合宣传推介活动,巧妙地借助“好客山东”的品牌效应,声情并茂地展现了三孔、两孟为标识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以及微山湖绿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取得了明显效果。在持续开展好这项活动的同时,应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时代需要,更加科学地审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坚定不移地打响“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城市品牌。正如您所了解的,济宁有近 8000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特别富集。包括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等,几乎囊括了我们国家所有文化形态。但从历史沿革、对外影响、在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综合分析,发挥主导作用的应当是两张城市的“金名片”:一是“孔孟之乡”,二是“运河之都”作为文化形态,就是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在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当时国家发展大势和特殊地理位置,济宁又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和集中体现地,使大运河得以把济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推到了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位置,成为统驭大河南北的“中国运河之都”和居于中华文明顶峰的文化圣地、工商重地、水工科技高地、生态文明宝地。正是这种少有的历史机缘,在济宁大地上构筑了一幅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同生共长、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将儒家文化的敦厚、仁义同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生成的以“沟通、包容、创新”为核心、以诚信谦和的工商文明为主体、以“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为特质的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主流和主脉,引领古代中国在实现贞观之治以后,成就了又一个人类古代史上的社会发展顶峰--康乾盛世。这是济宁的、也是全国的骄傲和财富!现在,作为儒家文化载体的“三孔”和运河文化载体的大运河都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工作指导上,应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要传承中华文明、构建新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最终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新要求,自觉坚持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两大文化资源一齐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两大世界级品牌一起打,把儒、运融合交汇的文化优势发挥到极致;坚持高标准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创建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规划建设“中国运河之都”国家文化公园“三位一体”同步抓;坚持用项目化思路推进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施方案》和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地落实,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卓著成效引领全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节选)

来源|《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融合发展论文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 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