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猎奇本能激发探险欲望。如今的富豪们,不仅搭乘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的飞船奔向宇宙,也开始向下探寻另一个极限,深海。

几十年来,航天员一茬又一茬,还能常驻空间站,而乘坐载人深潜器抵达深海的人,却寥寥无几。深海探秘逐渐成为高端旅游项目,比如近日参观“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泰坦号”载人深潜器

知情人士透露,这艘载人深潜器或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空间极其狭小,只能席地而坐,舷窗等级仅能承受1000米水深,甚至连操纵杆都是用游戏手柄改装的。

这与服务商的经济考量有关,也与尚不成熟的深海旅游业务有关,毕竟,通过官方渠道并不好实现,能下水可能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的目标深度即“泰坦尼克号”残骸所在位置,水深约3800米,在这一深度,水的压力将达到近地面大气压的约370倍。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这种深海救援异常困难,所以,当载人深潜器失联后,搜救团队忙得团团转,但有些爱莫能助。后来,初步判断深潜器“内爆”,5名乘员不幸殒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坦号”载人深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内爆”,就是深潜器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承受周遭海水的压力而被压扁。水深3000多米的海洋之下,一旦舱体结构有恙,“内爆”将发生在一瞬间。

即便事故进程延长,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深海带来的唯有绝望。

事实上,这片水深约3800米的海域,在地球上无垠的海洋中,还只是个弟弟。

据研究,有40余片海域的深度超过6000米,更有众多海沟给出了恐怖的数据——克马德克海沟深达9977米,千岛堪察加海沟深达10500米,菲律宾海沟深达10540米,汤加海沟深达10882米。

世界海洋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其中的斐查兹海渊深达11034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透光带生物繁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有着“深海恐惧症”。当你乘船游曳在马里亚纳海沟之上,也许风平浪静、蓝天白云,但想想下方深不见底,渺小的人与海量的水、夸张的深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如果有足够胆量,可以试想从海面到海渊的体验。

海洋最上部,也是让人感觉比较舒服的区层叫透光带,顾名思义,这里在白天是光亮的。在海水澄澈的情况下,透光层的最深处在80米左右

透光带是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区域,海洋植物可以在此进行光合作用,沿岸的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均处于透光带。

没有配专业潜水装备的人,最深可以潜至水下34米左右,距离透光层底部还有一定距离。

在透光带之下是弱光带,还有阳光射入,但十分微弱,底部大致在海面以下200米至500米。海洋动物众多,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显著减弱,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少于呼吸消耗的量。

2014年,一位名叫艾哈迈德·加布雷的埃及人潜入红海约332.35米深的地方,创造了人类最深的深海潜水吉尼斯世界纪录。可以说,弱光带是潜水员的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鲨鱼经常在海洋中层带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水深500米左右开始,海水受阳光的影响将微乎其微,这时便进入了中层带,也有人称之暮光区。按照光谱,波长短而穿透深的蓝光也无法继续向前了。

尽管环境昏暗,但人们常见的海洋动物,如鲨鱼、章鱼等,仍在中层带广泛分布。蓝鲸常在水深500米上下活动,发光生物陆续出现,以适应黑暗的生存环境。

目前,各国战略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极限在水下600米左右,刚刚切入中层带,由此向下,只能依靠专门研制的深潜器了。

继续下潜,便来到暗无天日的深渊带,更细化的分类,将1000~4000米区域称为半深海带,4000~6000米称为深海带深渊带

这里高压、低温、溶解氧匮乏,可知的物种数量急剧下降。许多鱼类进化出了扁平的形体,如琵琶鱼、宽咽鱼、鳐鱼、叉齿鱼等。研究发现,抹香鲸有能力下潜至此。

6000米以下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超深渊带,当前只有5个国家具备这一区层载人深潜的能力,美国“的里雅斯特号”曾抵达10916米,中国“奋斗者号”曾抵达10909米,但最深点尚无人触及。

超深渊带也叫哈达尔区,“哈达尔”是希腊神话中的黑暗之神,可见人们对其的恐惧。海水在超深渊带的温度刚刚超过冰点,压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每平方英寸8吨,相当于6平方厘米的地方承受着48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

然而,生命的顽强和多样超乎想象,如此变态的环境的下,仍有生物安然生活,有鱼类,也有海星和管虫一类的无脊椎动物,它们进化出了薄膜般、还能发光的躯体,完美解决了压力和黑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超深渊带有着奇特的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不及5%,几乎每次深潜科考都有新的发现,那片人类畏惧的“极度深寒”,却早已被证实是许多生物习以为常的居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管理体系的完善,相对安全的深海旅游不会遥远。对深海的恐惧,更应是勇敢探索深海的理由,当人们在海洋中畅行无阻时,深海或许就不那么可怕了。

如果依旧害怕,请相信,深渊的底部是海绵宝宝的家。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