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新皇帝的诞生如同玩“幸运大转盘”,当你满以为指针会停留在预期的目标时,它又慢吞吞地滑向下一个区域;当你认为大局已定时,它可能又忽忽悠悠往回倒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猜不透坐上龙椅的那个人是谁。

大中十三年八月初十这一天,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驾崩了,按照他的遗愿,内枢密使王归长等人准备拥立皇四子夔王李滋为帝。可就在李滋刚要举行灵前即位仪式时,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突然闯了进来。

王宗实是什么人?为何敢擅闯宫禁?

王宗实和王归长都是宦官,二人都是大唐帝国军界的扛把子。

晚唐的中央禁军有羽林、金吾、龙武和神策四种,各分左右二军,前三者就是俗称的 “亲卫六军”,负责皇宫的专职保安。

左右神策军除了皇宫的安保工作外,还要承担京师卫戍和关中防务的责任,有时候还会被征调至前线作战,因此左右神策军的兵力要远远大于六军。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期才成立,是皇帝处理军务的助理,可以影响神策军中尉的任命、调动等重大决策。因此,一般认为,左右中尉和正副枢密使是晚唐军权最大的宦官。

唐宣宗生前一直未立太子,直到临终前才留下遗诏,由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共同扶立李滋。

面对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王归长等人既兴奋又忧心。兴奋自不必说,忧心又从何而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担心王宗实作乱呗,因为这家伙手握重兵,而且与王归长等人不和。这个不难理解,皇帝不可能让神策军中尉与枢密使穿一条裤子,他们不和皇帝才能安心睡大觉。

更让王归长担心的是,王宗实有自己心仪的拥立对象,此人就是皇长子郓王李漼。

这种情形下,别说唐宣宗未立太子,即便立了,中尉们也能凭借武力操控轮盘的转向,这种戏王守澄、仇士良等人早就演示了好几遍。

于是王归长等人决定隐瞒皇帝的死讯,同时以唐宣宗的名义给王宗实下了一道圣旨:挪个窝,去淮南军任监军。

面对新任命,王宗实如五雷轰顶,但也没办法,权力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只能认命。

就在王宗实耷拉着脑袋,准备交权离开皇宫时,却被部下亓元拦住:老大,你咋这么傻?你就没想过这是一道伪诏吗?

王宗实打了个激灵:对啊,皇帝都病了这么久了,谁知道里面出了啥事?可是皇帝不召见,我没法进去呀。

亓元说:这好办,你就以跟皇帝辞行为借口进宫,我值班,可以放你进去。倘若有意外,嘿嘿……

就这样,王宗实在亓元的协助下,突然闯进了紫宸殿,唐宣宗驾崩的秘密被揭开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王宗实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撕破脸了,他凭借武力处死了王归长三人,并宣布郓王李漼为继任皇帝,是为唐懿宗。

唐宣宗是晚唐少有的明君,他为人简朴勤政,对亲属和身边的人要求极其严格,他虚心纳谏,与魏征五世孙魏谟复制了太宗朝的君臣际遇,因此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这位貌似“不慧”,曾经遭到世人讥笑的帝王,还取得了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有将大唐重新带向辉煌的势头,因此人们给了他一个评价极高的“宣”字谥号。

而继任者唐懿宗李漼显然是一个昏君,正是他的荒诞,让稍有起色的大唐帝国一头扎向深渊。

很显然,这杯苦果的酿成,唐宣宗难逃罪责。那么,英明的唐宣宗为何非要拖到最后一刻,而不是早点立李滋为太子呢?

01过于迷信丹药,没料到死期将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的皇帝大多崇信道教,很多皇帝因此迷恋上了长生之术,由此走上了服用丹药的不归路。远者如唐太宗李世民,近者如唐宣宗的父亲唐宪宗、哥哥唐穆宗、侄子唐武宗,全都死于丹药之祸。

最荒唐的是唐武宗,眼看就要不行了,偏偏深信道士的“换骨”之说,拒绝了正常的治疗。

唐宣宗对丹药的痴迷不遑多让,别的皇帝生怕遭到诟病,一般都悄悄进行,唐宣宗却毫不避讳。

听说河阳节度使韦澳修道很有成就,唐宣宗他特地让王居方去找韦澳讨要药方。韦澳直言不讳地说:怎么能听信方士的鬼话,这玩意儿有毒。

唐宣宗还将一个叫李元伯的方士留在身边充当御医,专门给他研制丹药。正是这位李元伯要了唐宣宗的命,服用他所配置的丹药后,唐宣宗病渴中燥,健康急剧恶化。

唐宣宗从五月份就开始发病,他其实有足够的时间交代后事,之所以拖了三个月,恐怕也跟唐武宗一样,认为这是升仙前的最后一哆嗦,因此拒绝交代后事。

02忌惮太子分权,无人敢劝立太子

太子是国本,一般情况下,皇帝即位之初就会立太子,如果皇帝迟迟不立,大臣们也会推动。

早就大中五年时,魏谟就曾经哭谏。魏谟有先祖魏征之风,进谏从来不会拐弯抹角。但在劝立太子这件事上,魏谟还是很小心,他策略性地用眼泪“泡软”了唐宣宗,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大中十年,宰相裴休再次请立太子。这一次唐宣宗终于向外界说明了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如果立了太子,朕岂不就是闲人一枚了吗?

按唐宣宗的意思,似乎太子一定会分了他的皇权,甚至架空了他。这个荒唐的逻辑,表明了唐宣宗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他忌惮任何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哪怕是亲儿子。

猜忌几乎是所有皇帝的职业病,但唐宣宗的猜忌心太强,整个大唐除了唐德宗就属他最敏感。

为了控制朝臣,唐宣宗弄了个私密组织,由一群亲信充当密探替他搜集各种情报,并编撰成一部《处分语》,专门用来对付大臣,比如前面提到的韦澳就是其中之一。

唐宣宗与大臣们交往的两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一是他经常会叮嘱谈话对象封锁某些消息,包括某次密谈;二是他常常会抛出一些刺探来的信息,惊得大臣们一身冷汗。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唐宣宗是个擅长玩“权术”的皇帝,其手段有点阴。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迟迟不立太子了,也明白了魏谟如何要用眼泪当子弹,更理解了为何十几年仅有魏谟和裴休劝立太子。

03缺乏决断力,在摇摆中浪费时机

唐宣宗之所以不立太子,还跟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有关,因为第一顺位候选人李漼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宣宗没立皇后,按照法统,如果没有皇后,候选人就必须遵循“立长”的原则,而李漼就是长子。

史书中虽然没有唐宣宗厌恶李漼的描述,但三个细节很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其一、唐宣宗生了十二个儿子,除了李漼孤独地生活在宫外,其余的儿子们都被唐宣宗安排在宫内生活,仿佛李漼是捡来的。

其二、皇次子李渼去世后被追封为靖怀太子,这表明李渼才是唐宣宗心目中的接班人。

其三、唐宣宗丝毫不掩饰对李滋的偏爱,并在临终前将李滋托付给了王归长等人。

其实唐宣宗只要一个举措就可以轻松确立李滋的合法性——立李滋的生母吴昭仪为皇后。

但因为唐朝被武则天吓怕了,后来又有韦皇后、张皇后乱政,此后唐朝的皇帝对立皇后都很谨慎,中唐之后几乎都是后位虚席。

就这样,唐宣宗在李漼和李滋之间摇摆不定,到死也没有决断。这就是唐宣宗的第二个毛病,他的洞察力一流,决断能力却明显不足。

04小太宗徒有虚名,结构危机爆发

后人都说唐宣宗是中晚唐唯一的明君、最有成就的皇帝,其实有点过誉了。以我个人的浅见,唐宪宗和唐武宗绝不在唐宣宗之下,唐宣宗的好名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跟文官集团的良好关系,而不是政绩。

作为一个“中兴之主”、“小太宗”,唐宣宗其实并无拿得出手的成绩,他死后大唐立刻滑向深渊,唐懿宗虽然责任很大,但根子却是唐宣宗未能解决大唐结构性的政治危机。

王宗实为何能轻松地推翻既定的皇储?唐朝的宦官势力真的就那么难根除吗?

其实宦官就是一撮浮萍,只要皇帝愿意,分分钟就能搞定他们,宦官做大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有坚实的后台——皇帝。

神策军中尉看似很牛,但其实兵权被一群相互矛盾的宦官所掌握,除非谁有本事能搞定神策军、六军和枢密使等二十几位大佬中的半数,否则只能乖乖听皇帝的话。

想当初,王守澄、仇士良多牛?皇帝一句话,都不等隔夜他们就“馊了”。王宗实也是,如果不是唐宣宗挺了,分分钟就弄死他。

所以,宦官作乱根子就在皇帝身上。皇帝之所以纵容宦官,原因就是不信任大臣,利用宦官夺外朝的权。

按照常规,军权不该由大臣与皇帝掌握吗?但自从安史之乱后,皇帝将这个权力交给了宦官,虽然一再出现宦官作乱,也不能让皇帝们回心转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宣宗被誉为在抑制宦官势力上很有作为的皇帝,竟然也在储君这个重大事件上被宦官操控了。

回过头来再审视,原来唐宣宗所谓的抑制宦官,无非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动刀而已,从来就没涉及核心内容。

我们再推而广之审视,其实唐宣宗这辈子就没做过任何有意义的变革,他只是尽到了一个皇帝该有的责任。难听一点说,唐宣宗只能算是“六十分皇帝”,连政治家的称号都不配。

有一个最简单的现象就可以证明:唐宣宗刚即位就贬黜了晚唐,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却将白敏中、令狐綯这类烂货当宝贝用了十几年。

我实在搞不懂,后人居然还称他为“小太宗”,李世民强烈要求扔了“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