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平顶山博物馆,一场名为“百砚千姿——姜昆•一峰砚文化特展”的展览在这里举办,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和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许化迟等国内名家应邀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姜昆欣然提笔,留下“近悦远来”墨宝,他收藏的数十方名砚也在展览之列,助力河南省平顶山市砚文化宣传。

身为表演艺术家的姜昆此前曾多次来平演出,他何以对平顶山市的砚文化情有独钟?他对平顶山市砚文化的发展和前景又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和建议?在繁忙的活动间隙,他愉快接受了采访。

情系鹰城 30多年来平20多次

记者:姜老师您好!您可以说是我们平顶山的常客,来平顶山尤其是马街书会的次数特别多。

姜昆:宝丰马街书会是很多曲艺人包括我在内的曲艺人心目中的家。30多年时间里,我来平顶山、来马街的次数有20多次,观看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平顶山多次举办中国曲艺节,这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待遇。

钟爱砚石 一方砚台故事多

记者:听说您特别喜爱收藏砚台,这次也专门把自己藏品中的不少名贵砚台带来展示,对这次展览,对鹰城砚文化的宣传推介,无疑会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您最初是如何知道平顶山的砚文化的?

姜昆:若能起到一些作用,我就很高兴了。人们常说笔墨纸砚。砚台虽小,但在文房四宝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我个人而言,对砚台的关注度比较高。

砚台的创作、生产、制作过程,其间融进了很多东西,包括古诗词、书法、美术、雕刻等艺术,都能在小小的砚石中表现出来,就看你下多大功夫了。一方砚往往会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如文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故事、承载文化信息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

我关注(平顶山)生产制作砚台很久了。叶县常村一带有很丰富的砚石资源,在过去特别是北宋时期,所产的仙公砚就很有名气,其中和仙公砚同属一矿脉的黄石砚在宋代有“天下第一砚”的美誉。

最近这20年来,平顶山有一批志在发掘推广砚文化的有识之士,其中如砚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宋云峰等,曾无数次带着产品前往北京等地进行宣传推介,他们宣传家乡砚文化的行为和付出很是令人感动,其具有创新意识的产品也日渐受到北京爱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京城书画名家吴欢看到宋云峰执着于推广家乡名砚,颇为感动,收其为徒,帮他宣传推广。李苦禅、徐悲鸿的后人也纷纷对其制作的名砚进行指导。他的制砚水平不断提升,《富春山居图砚》《二十四孝砚》等作品都曾以高价成交。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个工匠,但我更觉得他们是文化人,是在努力传承传统文化、值得尊敬的文化人。

记者:您觉得如今的仙公砚有何特点?

姜昆:仙公砚的特点和优点很多,主要在于它石质细腻、特别润,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其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并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备受大家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加工技艺纷繁,因此在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寄语未来 传统文化“近悦”就能“远来”

记者:您为什么题写“近悦远来”的书法作品作为留念?

姜昆:这次活动是一项文化的盛事,我想以此来表达我的心声。

仙公砚这种砚的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盛极一时,但传统的文化能不能为今天服务,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服务,它的传承性、社会性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觉得这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去充分挖掘。我相信砚文化作为文房四宝、作为琴棋书画的一部分,从过去我们整个社会中给赋予价值的标准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至少它不会销声匿迹,但它需要承载新时代的很多信息。

记者:对于平顶山的砚文化如何发展创新,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姜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这一块儿,让更多的人来传承发展这一传统文化,影响自然就会出去了。同时我觉得,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离开过创新。像数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马街书会,就是靠不断创新来维持生存的。

我一直认为,流行的难有经典,经典的难会流行,经典的东西虽然不流行,但是它会一直传承下去。这主要是有很多从事曲艺创作的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他们对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令人敬佩,没有这些任劳任怨的文化传承者,可能就没有曲艺文化的今天。

像此次展览,它的办展水平不比其他同类展览差,不仅在平顶山举办,还可以在北上广等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巡展。

对于热衷于本土文化建设并全情投入的平顶山砚文化的推介者来说,他们是近悦者,我们是远来者,没有他们的近悦,就没有我们的远来。(平顶山晚报记者 王春生)

(原载于2023年6月13日《平顶山晚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