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下人才难得。”这是晚清政治家李鸿章对同朝大臣曾国藩的评价。当时,他称赞曾国藩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才华的人,这是一个不低的评价。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确实是一个传奇。在国内推动洋务运动,为清朝搜罗大批人才;在国外,他还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各种新兴理念,不断完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样一位在历史上留下不小声望的前任名臣,却一度陷入了灭门的恐慌之中。至于这一切的原因,是李秀成的坦白。

那么,为什么后人会说,如果李秀成的忏悔不是真的发表于1963年,而是更早,曾国藩未必好死?让我们一起探寻真相。

曾国藩的处境

1850年,太平天国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而仅仅六年后,随着天京事变的爆发,太平天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太平天国名将、中流砥柱李秀成也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清朝大臣曾国藩率领30万湘军挖地道攻城。而李秀才则从容应对,接连砸毁了曾国藩的几个地道检查站,但最终还是因为人数少不敌湘军的火力强大。

李秀成既然被抓了,怎么处置就是皇上和太后的事了。现在,曾国藩要考虑的是他和他的湘军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个从小就读经史子集的读者,曾国藩对历史上的武将手握重兵帮助帝王开疆拓土,最后却沦陷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狡猾的兔子和走狗。而他此刻面临的,也正是这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不是杀人犯。于是当机立断,写信给慈禧太后,说自己已经完成了她交给他的任务,现在继续持有重兵不妥,请求太后派人夺走了他的兵权,对项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适当减少兵力,让大家可以回乡散心,免得威胁到朝廷的根基。

他不仅自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还写信劝说弟弟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大局。

曾国藩这话的潜台词其实是,虽然我的一些部下想给我穿上“黄袍”当皇帝,但我无意依靠军事力量颠覆王室统治。请王母娘娘放心。太后也是个聪明人,顺水推舟,同意了曾国藩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的策略不无道理。他不仅安抚了慈禧太后,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也从容地殴打身边别有用心的人。

只是他没想到,除了有其他想法的手下,还有一个人会给他类似的意见。

李秀成的提议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入狱的李秀成。

虽然如何处置李秀成还得等慈禧拿定主意,但曾国藩还是要按照程序先审问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就在李秀成入狱后不久,当年7月28日,曾国藩来到监狱,与他进行了私下交流。

两人究竟说了什么,至今仍是个秘密。但两天后,也就是7月30日,李秀成开始写自己的声明。短短9天时间,他写下了长达74页、近4万字的供词。

李秀成写完后,供词首先送到了曾国藩手里。改了错别字,删除了李秀成赞美太平天国、反思太平天国失败的部分,以及那些毫无意义的废话,并把74页以后的部分全部撕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最终送上法庭的供词,只剩下两万字左右。

那么撕裂的部分里藏着什么呢?学者们对此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李秀成在这部分谈到了金银财宝的埋葬地,后来被曾国藩的人偷偷带走,没有交给朝廷;

直到多年后,这件事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的曾孙女于大珍教授说,1946年她去看望母亲时,母亲告诉她,李秀成确实劝曾国藩称帝,但曾国藩拒绝了。

专家问他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于大震教授支持,供词原稿是曾国藩传给他的后代,现在应该在曾跃农手里。

1963年,台湾曾跃农终于拿出了三万多字的《李供》原版。每一页都有曾国藩评论的痕迹,尤其是李秀成批评湘军的内容。大部分都被删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了于大振教授的话,认为曾国藩撕毁供词是为了隐藏中间李秀成力劝他称帝的部分,以免引起怀疑清廷的。毕竟,叛国罪是毁掉一个家庭的重罪。

不是凌迟的证据

另外,这个观点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那就是李秀成的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是英王陈玉成,还是齐王梁成辅,只要太平天国的其他将领被清朝活捉,一般都是用凌迟的手段判处死刑。但李秀成是唯一的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这绝对不可能,毕竟曾国藩的弟弟华曾国是被李秀成害死的。当时,华曾国年仅36岁,死得惨不忍睹,连遗体都没人收。就连他的弟弟曾国全看到被抓走的李秀成后也想吃掉李秀成的肉,所以第一时间拿出了刑具。

不过最终曾国藩并没有用凌迟的手段让李秀成生不如死,而是判处斩首。

毕竟凌迟的手段虽然可以让李秀成生不如死受那么多的痛苦来安慰天上的华曾国的灵魂,但是被凌迟判的人不会马上死,而是要看肉在他的身上被剥了皮,还长期活在痛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李秀成痛得发了疯,当着众人的面硬着头皮劝说曾国藩,还不如自己当皇帝,要是这话传到慈禧太后、曾国藩和曾国藩的耳朵里他的家人将不必生活。

所以很多人认为,在慈禧太后判李秀成死刑后,曾国藩怕李秀成再发声,所以做出了“不斩首,斩首”的决定。 结论

通过曾国藩和李秀成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历史虽然真实,但也被掩盖了。唯有随着漫长岁月的变迁,或许真相终会水落石出。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只看到眼前事物的表象,而应该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事物的本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