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化课》是《西南联大通识课》之一,天地出版社集中编篡了冯友兰、张萌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人,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哲学课讲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书分为四部分,主要讲了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哲学与人生的话题。

第一部分,浅谈文化。

有文化的类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应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中国今后文化的建设。

第二部分,关于历史文化。

主要讲到史实之选择与综合。

第三部分,人文精神。

为己之学,思无邪,欣遇……

第四部分,哲学与人生。

讲哲学的用处、方法,人生的境界,论命运,关于真、善、美……

在1919年,钱玄同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警句,当时中国的国力很弱,一些人开始认为中华文化是落后的,中国汉字也是如此。

这些思想激进的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类似拉丁字母拼音的文字,因为26个字母相对而言更为简单,便于普及知识,便于扫除文盲。

这样做可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国力,让中国脱离被欺凌的羞耻。

但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发表了一篇趣味性的文章来反驳这种想法——文章名为《施氏食狮史》。

全篇只有“shi”这一个拼音,如果用拼音写的话,根本无法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这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了汉字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何理性地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来看看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是怎么说的吧!

冯友兰先生认为,汉人最富有科学精神,即将事物分类的精神。

也就是说,汉人是从事物的类别来看待事物的。

汉人有殷人文化、周人文化、楚人文化,不过抛开这些特定文化,从种类的角度看,汉人就富有科学精神——从同类事物中寻找共性,从特殊事物中寻找差异。

这种科学精神同样也存在于中西文化之间。

张荫麟先生则认为,要寻找中西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就需要寻找这些差异在历史中产生的原因。而非仅仅关注某个时期中的巨大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中西文化之间的思想冲突该如何解决? 汤用彤先生则认为,外来文化可以对本地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但同时也需要适应本地文化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