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诗词课》是西南联大的顶级课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闻一多等文学大师的讲稿和讲义。这些大师按照时间顺序,带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首先,我们从朱自清和游国恩的演讲开始,开始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

朱自清介绍了《诗经》的起源。

他说,《诗经》最早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欣赏或学习,而是记录了乐手或演员演唱的内容,在之后被传授和记录下来的。

随后,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方式,用歌曲来探讨学术和人生道理。

再然后,各个学者便跟随孔子的脚步,用断句解释《诗经》,并划分成为“风”、“雅”、“颂”、“赋”、“比”、“兴” 等六个字义,因此,《诗经》具有教化和警示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这些历史著作则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周平王东迁之后,阶级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每个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除了要关注眼前的事物之外,还要汲取历史教训。

这时,原本只记录王朝、各诸侯大事的文献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以记录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以及各国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书籍,这就是我国最早史书的由来,《左传》等书也因此诞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人民享有基本平等自由的权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各个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思想自由的环境中生存并繁荣。

我们熟悉的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学说、墨子的墨家、老子、庄子的道家,韩非子的法家、驺衍的阴阳学等等都源于这个时期,他们彼此反驳,但又和平相处。

直到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学术史上便很少出现这样一个思想大奔放的时代了。

闻一多、罗庸、浦江清等大师也为我们讲解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和特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无法成为他们的学生,但有幸能阅读他们的讲稿和讲义。

这些大师的讲解让我们觉得身临其境,感觉仿佛在大师的课堂上听课,并且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