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吊打吐谷浑之后,裹挟着投降的白兰、党项和川西羌,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松州城下。

逼婚之战的开始比较顺利,松州都督没搞清状况就出城野战,结果送上了一血。

但攻坚战展开后,吐蕃联军的短板就露出来了。

说真的,中原这帮种地的兄弟们玩土工作业,还真没服过谁。

事情闹到这一步,唐朝就必须要给出回应了,尤其松州都督府治下的党项羁縻州都跟着吐蕃跑了。

李世民派五万唐军驰援松州,先锋官牛进达赶到后,穿城而过直接夜袭蕃军营帐,斩千余级。

然后这场在很多人眼里非常重要的——松州之战,就戛然而止了。

《旧唐书》上的记载是“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

唐史嘛!

写法倾向于唐朝是很自然的!

所以,松赞干布是不是真的大惧,其实也未必!

但像某些人说的,李世民大惧,恐怕就离得更远了!

不过唐史也承认了,两边在松州城下比划了一次以后,松赞干布的第三次求婚,李世民答应了。

《新唐书》里在写这段的时候,有个很有意思的内容,“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至是弄赞始惧”。

这地方的“连岁不解”,咱们来算一下。

松赞干布进攻吐谷浑的时间,大概在贞观十一年的秋冬,松州之战爆发的时间是贞观十二年的八月。

考虑到伏俟城、拉萨松州的地理位置是个三角形,松赞干布不可能从青海回到西藏,再去四川。

这也意味着,松赞干布离开本土已经快一年了,这就是“连岁不解”的意思。

至于后面的八位吐蕃大臣劝他返回,不惜以死相谏,倒不一定是因为继续打下去没啥意思,而是可能吐蕃内部发生了什么变故。

要知道,当时的吐蕃王朝还没真正稳定下来,没了松赞干布这大老虎坐镇,是不是有些心眼活泛的人要搞点啥事儿。

藏文史料这边,早期的史料对松州之战根本就没记载。

但在敦煌文献《P .T .1288大事记年》这份卷子里写了这么一句话,“赞普松赞与王弟赞松失睦,王弟……恼怒,王弟赞松驻于“年”地之“森”。

要注意一点,大事记年里的记载是按时间顺序前后排列,而这段记载正好写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

那这位和松赞干布不睦的王弟,是不是正好在松州之战期间怒了,准备给他哥来个黑虎掏心呢?!

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八位吐蕃大臣以死相拼,就是想让松赞干布先回去解决后顾之忧。其实大家都看出来了,唐军没有增援打下松州都够呛,何况是援军已至。

再说了,松赞干布是携大胜之威,震住了一帮小兄弟。要是真在松州城下碰得头破血流,说不定这帮哥们又撩唐朝那头去了。

所以这场仗也就是各自亮个相,然后就都不想打了,剩下的事儿就是坐下来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李世民答应嫁公主是在松州之战以后,于是在藏地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松赞干布带着军队把唐朝打怕了,李世民被迫嫁了文成公主”。

这话要是真被李世民听见了,不知道能不能气活过来。

松州之战的规模其实很小,估算两边加起来也就是死了两三千人。

死这点人要是都能把唐朝吓尿了,那像大非川这种几万人团灭的状况,唐朝还不得吓个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啊?!

另外,李世民那是啥级别的战士?

上过刀山,下过油锅的狠人。

起兵造反的时候,身边只剩百十人,外面有上万人围着,都能打穿重围的狠人。

颉利可汗四十万铁骑饮马渭河,只带十几个人,就敢去谈判的狠人。

渭水离长安才多远啊,十几公里而已,胡骑嚣叫朝野可闻;松州离长安多远啊,直线距离五百多公里,中间还隔着秦岭。

这要是能把李世民吓着,他也混不成皇帝!

所以松赞干布逼婚,确实是逼了,至于逼的效果,还得另说。

那李世民没怂,为啥答应了嫁文成公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