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消息网5月27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5月21日发表题为《美国如何重塑技术创新途径》的文章,作者是西达尔塔·卡齐,文章编译如下:

中国强势崛起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块硅太阳能电池板。到1978年,全球超过95%太阳能电池板是美国公司生产的。然而,尽管最初称霸全球的是美国企业,但到2021年美国企业的产量只增加了区区6%。相反,中国控制着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产量的70%。

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项技术最初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发的,但目前美国的状况只能用“快速追赶”来形容。而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在40项主要新兴技术中,中国有37项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美国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比任何国家都多,但在技术领先方面却被甩在后面。问题不是缺少研发投入,而是在使用新技术和保持对其他国家的市场优势方面无能。

换句话说,我们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者,但我们不能成功地将我们的创新发明商业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产业政策转向科研政策、转向产业整合,且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如果我们希望纠正错误路线,就有必要看看美国使用新技术的历史。

美国尽显疲态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尤其是国防部,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许多新技术的“第一买家”,同时鼓励企业之间的技术共享。例如,晶体管的第一买家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62年,他为完成阿波罗任务几乎购买了世界上的所有晶体管。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中使用了类似方法,为建造国际空间站而购买载货和载人航天工具,这对商业航天是一种促进。这一项目的一大成功是扶持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个例子证明,与上世纪60年代一样,这条路在今天仍然可行。

与此同时,大多数研究是由大型企业实验室而不是学术界进行的——60年代,杜邦公司获得的专利比加州理工学院或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利总和都多。雄厚的研究基础再加上业已庞大的工业基础,使美国迅速成为接纳新技术的市场并迅速建立了供应商生态环境,从而使美国可以保持技术优势。在市场初步形成后,长期的商业化和竞争或多或少地被交给了市场。由于美国在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许多高科技产品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所以政府没有必要进行干预。这种优势滋生了美国70年代的自满情绪,但这种垄断随着80年代来自日本的竞争而很快结束。

美机制存弊端

这场竞争使美国政府把政策一边倒地转向“科学研究”,导致大部分研究是以基础学科为主的学术研究,无法立即转化成应用。基本上,基础研发的成本从公司转移到了政府层面。与此同时,大公司开始整合供应链,新技术的实施被留给小企业,而它们几乎得不到政府指导。这种方法最初在某些领域的确有效。例如,美国实际上在90年代重新获得了在半导体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时间一长就不行了。到2021年,英特尔公司的研发投入已占全球半导体研发支出的19%,但在芯片制造方面仍输给了台积电和三星公司。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太阳能电池板制造领域:尽管美国每年的研发支出都超过日本,只在1980年和2001年出现两次例外,但美国仍失去了自己控制的市场份额。简而言之就是,专注提高生产效率的做法太过有效了。供应链的整合使企业很难采用新技术,因为小公司很难尝试使用新技术并“将其融入供应链条”。只注重基础研究还意味着迅速商业转化被放在次要位置,这使其他国家能够获得先发优势,并通过将新技术商业化保持领先优势。

从这些失败中可以明显看出,如果美国想要重新获得领先地位,就要让研究政策回到过去,鼓励新技术的商业化,有意在供应链中制造多元化以维持创新。为此,华盛顿必须采取更多行动。

尽管美国一直在失去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但这种损失并非不可避免。美国可以创建一个机构,作为连接基础科研部门与企业技术商业化之间的桥梁,并借此重新获得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允许更多尖端技术商业化来造福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