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有两位大人物在演讲中提及的观点对我促进极大。

一位,是乔布斯,他在斯坦福大学的那场演讲提到了大名鼎鼎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另一位,是缔造了亚马逊商业帝国的杰夫·贝佐斯,2010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提到“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我们且不研究演讲者更偏宣扬一种“美丽的口号”,还是认真传播着自己的价值观,这两家企业能升级为世界级的巨无霸,断然不是依赖简单的“巧取豪夺”,而是更依赖一种步步为营的“高筑墙、广积粮”——也就是一种“长期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认真看完这本磨铁出的《长期主义》,回头在看《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给本书所作的序言,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他将杰夫·贝佐斯与列奥纳多·达·芬奇、本杰明·富兰克林、史蒂夫·乔布斯以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归属同一阵营。

他们不仅绝顶聪明,而且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更为重要且往往被当代“有意识忽略掉的”——人性中的“真诚与善良”。

因为如果没有最后一点,一个强大的智者会成为“恶魔”,将地狱代入现世。

与列奥纳多·达·芬奇、本杰明·富兰克林、史蒂夫·乔布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不同的是,杰夫·贝佐斯并没有在【产品形态】上进行“创新”,而是在“意识形态”上进行迭代。

换句话说,作为全球市值顶级梯队的亚马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高配沃尔玛——沃尔玛通常并不【生产商品】,它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但“搬运”本身就是个苦力活,就像今天遍布大中城市的外卖生意相似,如果说只是对某个区域熟悉,也只能说送餐更快一些,对个体升级毫无意义——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工作或赚钱,一定要考虑“长期迭代可能”。

在“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这一信念的指引下,杰夫·贝佐斯在秉承类似“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精神——这就是《长期主义》中经常出现的“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了亚马逊这一庞大商业帝国。

在读《长期主义》时,我想到一家叫做胖东来的企业,这家公司的厉害在于服务,或者说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我自然没有实际体验过胖东来,但我认识的当地人的一手体验总不会说谎。

好比你问我南京的苏宁体验如何,我肯定不会因为苏宁是本地企业就无脑吹捧,简言之,就是“差”——京东和淘宝的综合体验好太多了。

亚马逊是以卖图书起家的,中国的当当也是以卖图书起家的,为什么后者现在反而远远不及京东?

要知道,亚马逊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除了遭遇世界级的互联网泡沫,还有与eBay正面对刚在线拍卖业务的失败、Fire Phone智能手机的失败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每一个阅读《长期主义》的朋友,最好不要——或者说绝对不能——以看小说的心态去看这23封(1997-2019)贝佐斯致股东的信。

因为一旦浅阅读,自然会无法深度理解贝佐斯的人生信条、思维模式、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更无从搞明白什么叫“长期主义”。

贝佐斯在创业初期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是未来10年不变的”?

他自己琢磨出的答案是——消费者“期待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或商品”的【需求】。

阅读樊登的《低风险创业》时,樊登以他的个人创业经验(成功与失败两方面)也有过类似的分享——即,创业失败往往忽略了【社会需求】。

需求,而且是愿意付费的需求,才能打开广阔的消费市场,需求越宽,越接近人性(极端的概念自然是黄赌毒),盈利机会越多。

由于亚马逊起步时主打便宜与便捷,便宜降低的是收益,便捷提升的是成本,两者叠加压缩的是【利润】,虽然说口碑可以口耳相传,逐渐形成【护城河效应】,但作为创始人,在率领亚马逊开拓市场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口碑的平衡,而且,还要让必须引入的投资人相信,这种“平衡”并非没有远期效益,假以时日,早期的投资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贝佐斯在致股东的信中屡屡提及的,用户和股东的利益短期来看并非趋同,甚至背离,放眼长期,却会趋于一致。

用户需要对亚马逊品牌产生极大的信任度与消费习惯,股东也需要对亚马逊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持续投入更多资金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

回顾过往20年,亚马逊的确“牺牲”了股东的短期利益,给予用户更多的利益,在形成口碑这种品牌护城河后,自然就拥有难以想象的吸金能力。

不管是亚马逊,还是京东、海底捞、胖东来,它们的共有优势都是对用户痴迷,或者说把用户利益放在首位。

如果不是阅读《长期主义》,我还不知道如下内容——

(1)当用户短期内购买同款商品第2件或更多,亚马逊是会主动提醒用户“您之前买过同款了”,以免用户花多余的钱重复购买;

(2)亚马逊是会【主动】且【自动】给买贵的产品补差价!

这你能相信吗?依照中国的古话“有钱不赚王八蛋”,无良的商家巴不得买家各种“高位花式接盘”,然后标注一个【行业价格存在周期波动,恕不能补差】以赚取信息差的红利。

这一点就比京东好太多了,你在京东买东西,虽然在价保周期内,可以一键申请补差价,但又有多少人没事盯着价格变动呢?

(3)亚马逊云还会【主动】告诉客户有更省钱但质量更好的服务——虽然从外部看,颇有低价倾销的影子,但从用户自身看,同一家公司有更好的服务更低的价格,而且,居然还是主动告知。

这服务和态度,顶级啊!

换句话说,这就是京东明明可以一骑绝尘,却被天猫超市硬生生打出一片天的“缺憾”,天猫超市虽然不像亚马逊有自动补差价,但是价格便宜啊。反正相同的商品、同样还不错的物流,那不就是哪家便宜买哪家么?

可以这么说,最近几年我在京东的消费锐减,很大原因是同样(型号)的【标准品】——比如手机、冰箱等,京东的价格要比其他平台高20%,在售后都是走厂家的前提下,是京东还是天猫只是一个渠道选择,那么,作为消费者,你会怎么选?

简言之,京东完全可以全面复制亚马逊的商城运营逻辑,然后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但是,正如书中提及的,有些面对大众的公司一旦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开始对竞争对手痴迷——痴迷于竞争者的公司如果看到对手都在身后,会把脚步放慢。

虽然用户永远不会满意,但用户的需求会引导公司不断前进。

说到底,贝佐斯领导的亚马逊因为其卓越的服务理念,培养了用户的惰性,一旦平台将用户需要考虑到的大问题都解决了,只需要付费等签收的用户能不对亚马逊产生极强的品牌黏性吗?

至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很多企业是要好好学学,有些商业精髓,从来不需要报什么听起来高端的总裁班,把自己当做消费者,仔细琢磨目标受众的核心需求,就能很好地打开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假使公司知道了用户端的需求,如何从宏观层面进行【供给设计】呢?

这就不得不提亚马逊的高速决策机制。

在亚马逊内部,决策分两种:

【1】单向门决策——决策不可逆转且事关重大,需要谨慎相待。

【2】双向门决策——做完决策之后如果事实证明有误,仍能够退回原处,则可以进行权力下放。

贝佐斯的想法,即公司高层应该做少数重大的决策,而非快速做大量的决策。是很多企业领袖都提出过的——它的背后其实正是中国传统的“抓大放小”。

高管给中层下放部分权力,不仅有助于企业适时调整末端的政策落实,也有助于中层和基层员工试错与进步,这样在风险整体可控的情况下能提升所有人的“战斗力”。

简言之,越是孬的公司越喜欢事无巨细的管,恨不得500元以下的报销也要大老板签字。

这里我又想到了很早以前阅读过的“老书”——《人月神话》。

这本书提到一个关于“(软件领域的)小团队比大团队更有创造性和执行力”的观点,据说贝佐斯是受到启发,才催生了亚马逊的“两个比萨团队”。

也就是说这个团队规模不太大,只要两个披萨——需要强调,绝对不是5英寸或7英寸的那种——就可以让团队管饱,这背后强调的是【基层团队】是团队运作高效、对市场异动的感知力强、小规模策略迭代速度快。

这与亚马逊对基层的放权属于协同操作,很多商机就是转瞬即逝,如果设计复杂的线性上报、反馈机制,市场很可能就被友商抢走了。

不过,放权的问题在于员工做事很容易出现的道德风险。

我想起,刘强东说自己以前开过饭店,但是倒闭了,核心原因是员工虚报账目给自己谋私利,这其实可以通过设计【机制】来避免或者控制,但刘强东可能当年过于相信人性中的善良,而忽略了人性缺少限制下的【邪恶】。

回到《长期主义》这本书中,贝佐斯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并非“前无古人”:

通过类似“投票表决”来促进“集体负责制”,这一方面避免“小领导独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统一思想;

此外,就是对人才的筛选准入。

亚马逊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也是很值得中国企业思考——中国很多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人才往往缺少重视与培养,滋生出“钱少逼事儿多”的尴尬处境,相信大家都懂的。

如果你还没理解“善良比聪明更重要”,那么,不妨想想最近发生的各种事儿。

是蠢吗?我想【不是】,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坏】——也就是有意为之。

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书籍在用人方面都有一个核心观点——有才而无德,是祸根。

为什么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人才断流,不见得是人才稀缺,而是负责招聘的HR“无德无才”,如果把关的无法分辨“什么人是公司需要的”,引入公司的是良才还是庸才呢?

我想,“老谋深算”的贝佐斯很早就想明白了这点,也更明白成本相对低的自然是从内部进行培养而非总是从外部引进,于是,才会明确提出并贯彻积极培养员工并努力保留的顶层政策。

亚马逊会在每届顶级学府的毕业生中进行筛选,据说这些精英会接受面试官们的重重考验,到了最后阶段,即最终是否决定【录用】阶段,只要面试官中有一票“否决”,应聘者将直接出局。

虽然听起来机械、不人性,但如果说这群面试官中其实往往有贝佐斯本人的身影,你就可能理解,贝佐斯其实是在找“自己的影子”——他们必须聪明且善良,而且要有足够的创新力和求知欲,最好每一届新人都比上一届强,才能保证人才群体质量不断提升。

同时,在“优中选优”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亚马逊十分重视对员工的育成,每年有丰厚的经费帮助员工提升自我,并深度培养员工必须从公司主人翁的出发点进行思考的惯性。

但,这不是中国企业难免出现的“高薪养闲”,亚马逊内部可见各种竞争与节俭,其核心都是通过肉眼可见的循环迭代“降本增效”——只有企业内外部的沟通渠道足够畅通、官僚风气不至于影响公司运营、用户的需求被充分满足,企业营收才能保持在一个良性发展趋势中。

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到《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创新者的窘境》等书籍中的相关内容,这些作品成书年代不同,切入角度也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是有惰性的,人的小小失误也会让百年老店轰然倒地——巴林银行倒闭的往事也不过近30年。

于是,贝佐斯才会极力在公司引入几乎残酷的“优胜劣汰”文化,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家企业到达跨国级别,更需要内部的强制迭代机制来保持“活力”与“创新”。

做个简单的测算,100万全球员工,有万分之一的低概率出“杂种”,就是100人,这100人可能分布于各个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一旦作恶,惹出的麻烦可能需要10000人为其收尾。

平时大家买东西难免走投诉,流程滚一遍就知道“雪球是怎样滚起来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心而论,当我认真研读这本《长期主义》并想起以前阅读过的经管类书,才感受到贝佐斯这个在国内显得“籍籍无名”的大佬的“静水深流”的厉害——

正因为贝佐斯是真正把第一天心态引入亚马逊的基因中,这样一个庞大的“有机生命体”才能自上而下地发自内心对用户痴迷、抵制流于形式、拥抱外部趋势、高速决策。

引入第三方商家,看起来是一件对亚马逊有害对用户有利的事儿——因为一旦允许他方在亚马逊的“自营商品”旁列出同款商品,让客户自由决定购买时,亚马逊就丧失了一种“垄断地位”。

但这种开放本质上是给亚马逊增加了丰厚的收益,外部供应商不仅丰富了买家的选择,也丰富了亚马逊云、商品销售抽成、快递物流服务等方面的营收,由于物流和仓储成本的降低,整个平台会因为共赢而拥有更大的成本优势,由此可以引入更多的买家和卖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因为这本书,我也更深层次明白了淘宝与京东自营与第三方的运营逻辑。

关于《长期主义》的这篇内容,我用了【以“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为起点的辉煌】为题,是因为书中体现出的那种“善良”一点都不造作,虽然内容主体是“致股东信”,但并没有国内常见的那种“词藻浮华、大气磅礴”,好像明天就要“走出地球冲向宇宙”——这不是做实体生意的态度,这是吹牛逼打泡沫的处世风格。

记得美团的王兴曾明说美团有很多都是借鉴的亚马逊,我又忍不住用美团和饿了么做比较。

单就外卖领域,饿了么是真不如美团,不管是卖家端的反馈,还是买家端的体验。

卖家端,主要是饿了么对店铺乱罚钱或者强制卖广告位,这是我从家附近的老板那儿获得的一手资讯;

在买家端,那就是面对用户反馈的处理,外卖很多都是送错、异物等小问题,美团的效率极高,很少有超过5个小时的;饿了么就厉害了,有次一件小事居然拖了5天,最后给予的答复居然是最早接线的客服是新来的,经验不足,于是耽误了这么久。

用美团和饿了么对比,我们可能就会直观地发现,为什么美团能以团购、外卖为起点,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饿了么也只能靠多发满减红包来续命——服务跟不上,消费者可不会成为死忠粉。

吃饭是刚需,但吃外卖不是刚需。

《人类简史》中提到一个观点,人类需要故事,高阶的故事自然是造神运动。

从古罗马人对奥古斯都的“由人到神”,到新时代的“乔帮主”,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精神领袖,盖茨早已隐退江湖,乔布斯去世都快12年了,贝佐斯成为“科技界一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贝佐斯与乔布斯很像,

都是爹妈很年轻时的“意外之喜”、都成长于单亲家庭、都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与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勤奋、都有极为残酷甚至冷血的商业管制(或者说公司治理原则)——颇有“善不理财”的意思,当然,这里的善是“刻薄”,不是“诈骗”,以及,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不过,“乔帮主”是在【创造新物种】,于是,他可以宣称“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我将其从文件袋中拿出来”;

而贝佐斯是在【迭代新模式】,于是,他是在践行“消费者就是上帝”、“以人为本”,借用互联网这样的载体来【满足】消费者。

这两种商业路径,其实是全世界所有希望有所成的【人】必然要选择的主路径,一种是做产品,一种是做通道,两者都是高度抽象化的概念,适用于各行各业,就看你怎么选。

不过,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成为乔布斯二世叫做梦,打造“香蕉帝国”叫吹牛,我们不可能成为贝佐斯第二,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亚马逊——

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己。

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认真研读《长期主义》后,我还是很希望每位读者能看到贝佐斯的成功有一个很容易被传奇光环遮蔽的一点——就是【实践】。

致股东信是一种“传教”,但让潜在信徒“信教”,是需要用“神迹”——也就是行动——来证明。

贝佐斯起步时的各种疲惫、简单的重复、事必躬亲的繁杂,绝不是一般人能承受且坚持的——是的,人都是好逸恶劳,期待不劳而获的。

你打开各种社交媒体,无数人的吐槽和抱怨,祈求片刻的“精神快乐”,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处境——空谈误事,实赚兴邦。

王阳明几百年前就强调“知行合一”,希望我们从书中获得的知识精髓,能落地到日常生活中。

因为每天看似简单的循环日常,才孕育着未来让人艳羡的不朽传奇。

不仅要保持善良,还要努力做好人、做对事。

你只有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非常努力,才能在镁光灯下看起来毫不费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