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鲁迅先生,都是从小学时候的课本开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让我们认识了小时候的迅儿哥,《阿Q正传》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人民身处的水深火热,《孔乙己》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人的迫害。也有很多学生很怕鲁迅,把鲁迅当作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能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却始终没有办法理解语文老师所说的“内涵深刻,寓意深远”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来得子的鲁迅在育儿方面造诣颇深,甚至在未生娃之前就撰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里头有很多超前的育儿理念值得我们家长推敲。有网友甚至调侃道,现在新型育儿观念,没想到都是鲁迅先生“玩”剩下的。

今天,竹妈就带你走进鲁迅先生的育儿世界。

凡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鲁迅先生38岁时,在谈如何做父亲时,着重强调了一点“爱己”:“凡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这时候他还没有娃,十年之后他老年得子,对儿子海婴极为疼爱,但他依然如他所说去做。

鲁迅先生酷爱甜食,有一次家里只剩一块沙琪玛了,儿子海婴看到后想吃,竟被老爸拒绝了:“按理说你可以吃,但就这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得吃了,你还是不要吃,去找你妈要花生吧。”

老一辈父母推崇自我牺牲,美食面前往往会对孩子这样说:“妈妈不爱吃,你吃吧!”“妈妈只爱吃鱼头,不爱吃鱼肉。”在以后某个吵架的瞬间,又会向孩子“邀功”,“你看我自己都舍不得吃,都是让给你的。”“我都这么疼你,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

这种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看似伟大,对孩子来说却很可能是一种悲哀,甚至是沉重的负担。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的爱束缚得喘不过气,他们就会想着逃离和解脱,表现为冷漠和自私。

与其捆绑孩子,倒不如给予自己自由给予孩子自由。我爱吃什么就吃,我不特意为了你委曲求全,你也不必因为我的爱而压力山大。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

老一辈的父母十分重视父母子女等级,就像三字经里所说“首孝悌,次见闻”,就像大家常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父母的形象一定是高高大大的,孩子一定不能忤逆父母的心意。但大牛鲁迅先生,却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他给儿子取名“海婴”,是因为他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儿子又恰巧在上海降生。但先生明确表示:“若是孩子哪天不喜欢此名,“可随意去改”。

试问我们身边,又有多少父母像先生这样,允许孩子把自己取的名字改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纳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的人生和解

“子不如父”是很多人人生的一大遗憾,也是人生的一大不甘心。为了逼迫孩子成才,他们用尽各种方法,严格管教+名师指引,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够突飞猛进,光芒万丈。

比如前段时间一直刷屏的张继科事件,张继科的爸爸张铭传就是从小给儿子立下了种种训练计划和体能达标要求,付出可谓呕心沥血,也真正培养出了世界冠军。但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冠军是心智并不健全的世界冠军,可以出卖爱情,出卖友情,出卖自己的良知。

而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却十分开明和值得学习。身为大文豪的儿子,周海婴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造诣并不高,从小背书怎么也记不住,文字才华也有限,连老师都时常叹气。但鲁迅先生却很坦然:如果孩子资质一般,就当个普通人,不必沽名钓誉去当文学家或美术家。

他教导儿子的一席话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一生不必光芒万丈,不必成为别人,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即可。”

诗人柳亚子先生曾说:“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而竹妈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十分同意。鲁迅先生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短短七年,但他却用爱和自由,用尊重和鼓励,给予了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