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海.阮大铖《和箫集》[N].安庆晚报,2023-05-23(A14).

阮大铖在三十岁前出了一本诗集《和箫集》,这个小册子不分卷次,写刻精美,印刷清晰,是适合把玩的那一种书。可惜传世量太少,其原书仅宁波天一阁藏残本一部,是谓海内孤本,一直被搞得神神秘秘,至今也极少有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箫集》刻本内页

著名藏书家黄裳曾在多篇文章中说过一个故事,当年他得知了有这个从未见过的传世孤本,就想设法把它搞到手,或买或抄,都可以,谁知道书没搞到,却被人告发了,罪名是收藏坏分子书籍,结果是家里的藏书全被人抄没拉走了,损失重大。黄裳一直为没看到《和箫集》而抱憾,后来在很多文章中就反反复复讲述这件往事。

已经物故的胡金望教授曾经托人在天一阁抄录了《和箫集》的目次,1999年公布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上,后来附于点校本《咏怀堂诗集》(黄山书社2006年版)书末,虽有些许错讹缺漏,但也可让人们藉此管窥《和箫集》之一二。

阮大铖十七岁便考中举人,实属罕见,真可谓少年得志,名噪一时,康熙《怀宁县志》称他是“天资骏发,名冠贤书”。在三十岁考中进士之前,阮大铖在鄂东北皖西南一带交游甚广,《和箫集》就是此时在和箫诗社与社友唱和的诗作结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怀宁县志》

《和箫集》名源于和箫诗社,集中没有解释社名“和箫”的缘由,但观书中多次提到苏东坡,尤其是书末黄冈王之朝《和箫集小引》中提到苏的两篇《赤壁赋》,称其“洞箫声远”,《前赤壁赋》有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所以“和箫”当与此有关。

诗集首序前残二叶,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湖北蕲春袁道生所作,袁氏文辞狂放,嬉笑怒骂恣行其中,他将阮大铖与桐城刘胤昌(字燕及,汤显祖的老师)相比较:“阮生之奇乃出予之上……梅川掌大地,陋如豨圈,而予恋恋若新妇之在母家,则当即呼阮生;为石门,为香炉峰,耳目口鼻,皆有流泉可听、青松可憩也,乃燕及先生。”次序为黄冈魏之瑮所作,他说“予二十年来深可一袁郎”,开始时诧异于袁道生竟然“独降心于阮集之”,后也不得不称阮大铖也是“千载人”,将之与陶渊明、苏东坡相提并论,这当然比陈寅恪之父陈散原将阮大铖“标为五百年作者”的评价还要高。

《和箫集》录诗四十六题共约一百余首,经潜山、望天柱、抵黄州、游赤壁,诗中按序记录了阮大铖自安庆出发至黄州一路的人物景致。这次黄州之行可能是受时任广济知县的同乡刘胤昌邀请,诗集中有《刘燕及先生招同袁州平饮四髙楼分赋四首》,康熙《广济县志》也留下了二人当时交游唱和的诗句,阮大铖有《刘燕及先生招饮四高楼》,刘胤昌有《梅川歌为阮集之别》,诗中提到的广济县四高楼,是他们集社唱和之处,《和箫集》中也多有叙及,袁道生的序言也是作于此处。

天一阁藏《和箫集》实际上有两个版本:一是宁波杨臣勋、杨容林父子的清防阁所藏明万历原刻本,此本多处钤有杨氏印章;二是萧山朱酂卿(字别宥)1964年七十九岁时的摹抄本。一些版本目录文献作者往往未作深究,将二者混为一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箫集》书影(左为抄本,右为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