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趁着久违的小长假,回了一趟大山里的农村老家。多年过去,老家的面貌变化很大,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小洋楼等等无不展现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在路上遇到的大伯。

当时大伯正骑着电动三轮车往镇上的方向去,迎面寒暄后,我了解到大伯是要去镇上买米,顺便买点土豆、红薯等存放时间相对较长的农作物回家做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买米?买菜?,这让我这个从农村长大的人觉得非常惊讶,即使是在2019年年底回家的那次,老家的乡亲去镇上基本都是拉着米和菜去卖,然后再买一点种子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回来。这种自产自销的情况,是中国农民延续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种方式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发生了逆转。

一、逆转的原因---土地流转

随着在村里面的深入走访,我逐步了解到了发生这种逆转的原因。原来在两年前,一家农业旅游公司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牵头下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农业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一定的费用,取得农民承包地的种植和经营权。农民除了每年可以取得农业公司支付的土地流转费用外,也可以在农业公司需要时提供劳务服务,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正是因为全村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让村上的农民实际上已经无地可种,自然也就需要花钱去镇上买米买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土地流转后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这家农业公司进驻后,通过机械化作业将村里面的土路延伸到了各个山丘,可能是出于方便机械通行和增加耕种面积,原先村里的树林和竹林都被大面积砍伐,这其中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出于利益考量,提前将自己属于自己种植的树木和竹木砍伐出售。直观的感受是,农业公司进驻后,村里的道路密度明显增加了。

另一方面则是荒地明显增加了。按照农耕季节,5月正是农耕播种的时候,但是从村里面的情况看,除了几块地势平坦,靠近外侧公路的田地被种植了小麦以外,其他农田和山丘上的土地基本都未播种。原本山丘上的土地有许多小路可供耕种的农民通行,但是现在由于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明显已经难以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土地流转后,村里的老人们多少比以前清闲了一些,但仍旧改变不了他们勤劳的品格,大多数老人会在路沿或宅基地附近开垦荒地,继续种植一些农作物,但总量上来讲肯定不及原本一块土地的产量。

三、需要提前思考的一些事情

从前面的观察来看,读者多少会怀疑这家农业公司是否真心来办农业的,实际上这也是我心中的疑惑。近些年来,为了推进大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率和产量,不少地方都在搞“土地流转”,有些地方也确实提升了农业规模和效益,但在网络上反映的情况来看,更多的地方则出现了烂尾。

不少农业公司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套取国家补贴,这些公司往往在前一两年还能按时支付流转费用,但是在成功拿到补贴后便“失踪”了,最后将一块块荒地丢给农民,此时的农民既难以复垦种植,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成为整个流转车轮下的最终受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本是农民、企业和国家多方共赢的好事。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流转收入,又可以通过输出劳务获得劳动收入,农民买米买菜生活也就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

但是一旦农业公司经营动机本就不纯,或者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流转费用难以支付,如若再叠加外部经济环境的下滑,那么此时农民买米买菜的费用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地农民一直是推动我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大动力,当农民需要花钱买米买菜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思考,农民更否离开土地后还是农民,正如下岗后的工人是否还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