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1941年12月兵败莫斯科,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从1941年初开始,德军除了要在各条战线上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正规武装力量作战外,在战线后方广大的占领区也越来越陷入一场与正面作战截然不同,而且更为艰难残酷的战争——反游击作战。

设立背景

德军作为外来的侵略者自然会受到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敌视,加上德国在占领区施行的高压恐怖政策,引起了占领区人民日益激烈的反抗。他们或自发组织起来,或在本国军方的统一指挥下,在战线后方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他们时聚时散,藏身于深山密林中,隐形于市井村镇间,利用本乡本土的优势,袭击小股德军,破坏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侦察德军动向,传递情报,给德军造成了很大损失,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从白俄罗斯的森林沼泽,到巴尔干的高山深谷,到处都活跃着游击队员的身影,特别是在广阔的东部战线,游击队有时能集结起一个师的兵力,对德军展开大规模进攻,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据估计,到1944年初,在各地和德军作战的游击队人数在50万到100万人之间。

■ 苏联游击队员在处决通敌分子。

由于游击队隐身于民的性质,使德军防不胜防,如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后快。为了消灭各地的游击队和抵抗运动,德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旷日持久、异常残酷的反游击作战。参战的部队不仅有陆军和武装党卫军部队,还有秘密警察、治安警察部队、空军部队和海军岸防部队,此外还有大批由德国人组织装备的伪军。最初,所有反游击作战都由陆军指挥,但1942年10月,这项权力全都移交给党卫军。1943年6月,武装党卫军上将埃里希·冯·戴姆·巴赫-泽勒维斯基 (Erich von dem Bach-Zelewski)被任命为反游击作战的最高指挥官。在反游击作战中,党卫军和警察部队发挥了主要作用。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上丧失优势,转攻为守,各地的游击运动更加高涨,迫使德军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到反游击作战中,甚至从一线抽调精锐部队加强对游击队的清剿。由此,大量德军部队被牵制在后方,使本已兵力不足的德军正面战线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埃里希·冯·戴姆·巴赫-泽勒维斯基

■ 游击队经常破坏铁路线,导致德军军列脱轨、翻车。

■ 受到游击队袭击的德军摩托车手在路边隐蔽,等待时机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巴尔干战场上,德国国防军、党卫军和意大利军官在一起商讨反游击作战计划。

众所周知,反游击作战是非常血腥和残酷的。游击队员大多来自平民,是身着便装的武装人员,这类非正规武装力量在战争中是不受任何国际公约保护的。一旦在战斗中被俘,不可能被当作战俘来看待,而与敌方间谍一样,很可能遭到处决。希特勒将游击队员视为暴徒和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