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脚鸿星尔克,右脚贵人鸟,早饭盼盼达利园面包,午饭白象方便面,下午喝蜜雪冰城,晚饭时喝汇源果汁,购买过程就是这样,大家别搞错了。”

最近,一批平时“低调”到快被淡忘的国产品牌,因为不遗余力捐款援助河南灾区,正在重新得到全国网友们的关注和支持。大家一边高喊着“国货yyds”,一边冲向这些品牌的直播间,一度将品牌商品买到断货。

这些品牌中,除了最近频繁上热搜的鸿星尔克,还有一个方便面品牌也引起了“螳螂财经”的关注——白象方便面。

在得知河南灾情之后,白象集团不仅立马捐了500万现金和一批物资,还免费为河南受灾地区提供泡面、热水及休息区域,给国牌们树立了好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方便面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消费方便面约1166亿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以463.5亿份的总消费量排在全球首位,较2016年的385.2亿份增长20.3%,创6年来新高。

但“尴尬”的是,即便整体市场向好,仍旧有不少品牌开始呈现“掉队之势”。白象就是其中代表。为了缓解主业务增长乏力带来的窘境,白象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忙碌”。从鲜面食到速冻食品再到速食面,通通做了布局。但是从结果来看,却有些不尽人意。

这个昔日的“方便面巨头”,究竟是怎样淡出大众视野的?它的二次创业之路又为何如此坎坷呢?

下沉市场的得与失

很多人提到白象,都觉得这是个活在儿时记忆中的品牌。从某些网友的评论来看,要不是有这次的灾情捐款,他们甚至以为这个牌子早就埋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情况是,白象当然还在,只是的确不能和当年的辉煌相比了。

20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大批需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催生了绿皮火车上的长途出行需求,方便面有了巨大的消费场景。国内方便面市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鼎盛发展时期。有数据显示,当时方便面市场的年递增速已经达到了70%。

在这样一片蓝海市场里,品牌之间的厮杀必然会十分激烈。由于康师傅和统一已经占据了大半中端市场,因而对剩余品牌来说,它们的主战场大多在低线城市。白象就是其中代表。

彼时,白象面临的最强劲的对手,是华龙,也就是后来今麦郎的前身。在下沉市场,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因素,无外乎还是价格。

在这场价格战中,成立时间更早的华龙显然“赢面”更大。而之所以能顶住华龙的压力,白象创始人姚忠良起了关键作用。

姚忠良接手白象之后,先让老职工“带薪休长假”,接着开始招聘大量业务员,别的要求没有,只要能吃苦就行。当然,姚忠良自己也带头做表率,蹬着一辆破三轮车去街边小店和菜市场“扫街”。

一系列操作下来,白象最终并未落后太多。2001年,华龙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同年,白象的年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元。

紧接着,一心想着冲“高端”的华龙,“信心满满”地推出了今麦郎,想在中端市场和康师傅统一正面硬刚。没想到的是,不仅没能讨到好处,还给了白象在低线市场抢占市场的机会。

今麦郎当时因为方便面行业原材料涨价,放弃了零售1元的价格带。白象深知改变消费者购买习惯太难,瞅准机会,将原本1.3元的袋装面降低克数并恢复了1元的价格。这就为白象在低线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2003年,白象细分品类“骨汤面”的诞生,进一步将其与华龙拉开了距离。

2005年,白象大骨面单品销量已经高达5.7亿元。2011年,白象销量40亿元,今麦郎销量30亿元,白象终于实现反超。

无奈的是,好景不长。今麦郎的反应比预期更快。

在冲击中端市场受挫以后,今麦郎找了里斯做定位咨询,带着定价1.5元的“大今野”,重新“杀”回了低线市场。而沉浸在骨汤面带来的“奇迹”中的白象,反倒将原本的袋面定价从原本的1元涨到了2.5元。

后果可想而知。白象的涨价招来了经销商和消费端的不满,不论是骨汤面还是袋面都压在了仓库。而白象好不容易到手的下沉市场,也再次回到了今麦郎手中。

于是,为了谋求更多元的发展路径,白象不得不开始探索“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