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广袤无垠的国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该缓则缓、该急则急。轻重缓急自有其规律和经验可遵循。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当一个帝国因循守旧,发展到死角,或出现弊端而导致积贫积弱之时,需励精图治,对政治体制和法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变法名臣,无不恰如其分地出现在适时的历史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立国之初,适逢大一统帝国的第二代郡县制政权,百废待兴、从乱世到逐渐稳定的时候,又没有太多的规章制度可以参考,因此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耐心,和老成谋国的慎重。

“萧规曹随”就是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这个典故有一层极深的含义,常常被人忽视。而其保守的一面,也就是在新老政治内阁交替时,以不变即成法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以无为而成为治世经典的一个案例。

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欲显示个人能力和权威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行为,形成了独特的、鲜明的对比,显示了一个谋国之臣注重实际、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为公”。

历史证明,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到汉景帝刘启,西汉70年间以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术治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国力迅速恢复,达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乃至于这个政治理念,始终贯穿到给后来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貌似懒政的“萧规曹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叫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当时鉴于改革前朝秦帝国的严刑峻法、稳定民心、与民休息、鼓励生产基础上的。“萧规曹随”表面上是“无为”,但实际上却是不被人理解的大智慧。

而同样改朝换代不久的环境,另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诸葛亮,却采用了与曹参“萧规曹随”大相径庭的施政理念,其政绩同样在历史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临机应变,才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具备的品质。

(一)

西汉著名的开国元勋曹参是刘邦的老乡,从沛县起兵到建立汉帝国,曹参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曾攻取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因功勋卓著,被封爵平阳侯,后职任齐相国、汉帝国丞相。

位于今天山东沿海的齐国,自古就是在诸国当中,地位重要且经济发达的封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自己的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为汉初第一大封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相对较为富庶。刘肥封王后,刘邦任命曹参担任齐国相,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参到任后,面对刚刚改朝换代的纷乱局面,就任何治理,曹参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

结果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采用多种治理方式,非但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的政策,使齐国治下各阶层应接不暇且无所适从,民众也逐渐对执政者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

更加不堪的局面,让曹参头痛不已。后来,他听说胶西地区有一位盖老先生精研黄老之术,就以重金聘请听教,受益匪浅。

把盖老先生的核心思想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一句话:“治国之道,贵在清净无为不扰民,则民自定。”

《史记》中记载,曹参听教后“大受启发”,此后在曹参当任齐相国的九年间,齐国从安定到兴旺,从纷乱不堪到国泰民安。从此,曹参在汉帝国名声大盛,被人们称之为当世贤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汉帝国丞相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到齐国,曹参立刻让人收拾行李,并对疑惑不解的下属说:“我要当丞相了!”

果不其然,几天后朝廷的使者到达齐国,召令曹参至长安拜任汉帝国的丞相。

全盘接管帝国政务后,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曹参没有组建自己的内阁,一切政策、规章制度、以及处理政事等,全部按照前丞相萧何的成规办理。

在任免官吏时,只挑那些年龄大的、忠厚老实、不善言谈、老成持重的人。对那些能言善辩、力图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和才华外露者,一概弃之不用。

他自己则不顾群臣议论,表现出来的是每天饮酒作乐,从早喝到晚。群臣们丝毫看不到曹参有一点勤政的样子,便陆续忍不住到相府问个究竟。谁知,一见到曹参就被他热情地拉住喝酒,直到被灌到大醉不省人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参的相府旁边有个花园,是属吏家臣平时休息的地方,受丞相的影响,时间长了,他们也开始在此整日聚会狂饮,喝大了不禁载歌载舞,欢呼雀跃。

一些古板正直的官吏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请曹丞相去逛逛这个花园,意图整治一下这帮不成体统的家伙。不料,曹参一到,见状大喜,立刻欢呼着端起酒杯加入了狂欢的人群。

这种情况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常态,人们也逐渐习惯了。整个朝廷日子,倒是过得波澜不惊,安静祥和。

直到连一向都不怎么关心朝政的皇帝陛下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二)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帝国的第二位皇帝,刘邦的嫡长子。生性善良,但从史书记载上看略显懦弱,其原因也不单是性格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即位以来,吕后专权,大肆残害刘氏子孙。刘盈也曾尽力保护自己皇室的兄弟们,但面对专横毒辣的母亲吕后,刘盈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刘邦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深受刘邦的喜爱,曾经想过传位于他,引起吕后的嫉恨。

刘盈曾形影不离地保护着赵王如意,但一不留神还是被吕后毒死。戚夫人被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zhi,猪的意思)置于厕中。

过了数日,吕后令人请刘盈观看,刘盈见后被吓得魂飞魄散,一问才知道这个惨不忍睹的“人彘”就是戚夫人。刘盈大哭,让人传话对吕后道“这种事不是人做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参原来的“老板”齐王刘肥,是刘邦正式娶吕雉之前,与情妇曹氏生的庶长子。后来如果不是刘盈机智庇护,进京朝拜的齐王刘肥也差点遭受了吕后的毒手。

司马迁给予评价曰:“惠帝慈仁。”

生性善良的刘盈,由于悲恐交加而生了一场大病整整一年,病好后,自此每天饮酒、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而曹参丞相的“懒政”不作为,就连这样一位因深受刺激而没有什么心思关心朝政的汉惠帝刘盈,也看不下去了。

疑惑且忧虑的汉惠帝刘盈,不知道这位曾经誉满天下的齐相国,在担任统领群臣、负责整个帝国政务的丞相后,怎会如此懒政?他不知道这位仅在自己一人之下的开国元勋,是不是看不起自己这个无所作为的小皇帝。

曹参的儿子曹窋(ku)当时在朝中任中大夫,与皇帝走的比较近。

刘盈让曹窋回家私下问问曹参,理应日理万机的丞相,每日无所事事,不忧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打什么主意?还想不想治理这个国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曹窋小心翼翼的问询,却引起曹参勃然大怒,把儿子摁在地上一顿痛打。据史书记载,足足抽了曹窋两百鞭子。打完后,对曹窋怒斥道:“快点滚回去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国家大事不是你所能过问的!”

这下子皇帝脸上挂不住了。

一天上朝完毕后,汉惠帝刘盈留下曹参责备说:“是我让曹窋问你的,你为什么把他整治得那么惨?”

曹参先脱冠道歉,然后先以问作答,从侧面慢慢引导:“陛下认为您自己与高祖谁更英明?”

刘盈回答:“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那在您看来,臣与萧何丞相谁更贤明能干呢?”

刘盈回答:“先生好像要差那么一点点。”

曹参回到正题,正面解答皇帝的疑惑:“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已经制定了很好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法令。今陛下就应该垂拱而治,我们守住职责不乱来,这不是很好吗?”

惠帝刘盈虽平时不问政事,但并不是不聪明,他马上明白了曹参的意思,完全理会了曹参的苦心:“善!您不必再说了,我明白了!”

(三)

貌似懒政的一代贤相曹参,他不刻意表现自己,不大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其执政理念也不仅仅是不改先贤之法,他抓住了一个最深层次的要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的帝国政治结构,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用人方面,能力越大的人,如果任用不当,所造成的破坏力也越强。

历朝历代最难解决的就是吏治,只要如狼似虎的皇家与官吏能够不生事,不扰民,能够清净无为,让官吏们都守住自己的职责不乱来,不给他们鱼肉百姓的机会,就能实现官安其位,民安其业。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不是变法本身有问题,就是因为急于求成和任用官吏不当所造成的。其结果,与想达到的目的严重背道而驰。

曹参这套思想与方略,被汉文帝、汉景帝忠实继承,终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经过改朝换代以及大的战乱之后,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达到恢复国力的目的,百姓尤其需要休养生息。在民心不定和国力不强的情况下强行实施严刑峻法和大的变革,必将使整个帝国造成不稳定因素而产生动荡。

但在同样的环境下治理国家,不管实施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还是对各级、各种行为都要有不同约束的法规治理,都要因时因势,这需要政治家洞若观火的观察力,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

历史上另外一个以完人形象闪耀于历史舞台的贤相诸葛亮,同样在蜀汉政权初定、改朝换代之时,所执行的政策与汉初的曹参却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法治为本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是建立在所被取代的刘璋政权法度松弛所造成亡国之基础上的。在众多朝臣建议无为而治、不宜“严刑峻法”的情况下,诸葛亮坚定地坚持了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施政水平,和控制全局的能力以及事无巨细的勤政精神。

看似相同的环境,诸葛亮不同于曹参的施政理念,使“蜀汉大治”,政治稳定、百姓丰饶、国力大增。

能在群雄逐鹿的乱世纷争中取得“三国鼎立”的一席之地,政治因素是远远大于军事因素的。

就连“以魏为正统”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治蜀也是不吝夸赞之词:“法虽严峻而无怨者”、”道不拾遗,强不欺弱,百姓素然”等这样对诸葛亮的政治水平的高度评价。

后记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几千年雄倨世界食物链顶端,得益于历代先贤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万事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需从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中,找到适合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路线。适逢不同的环境与时代,施政理念需临机应变、切中要害。

国家的发展一切以民为本,都要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走出“兴衰更替”的循环,实现长治久安,光参考历史经验是不够的,需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曹参与诸葛亮的施政理念虽大相径庭,却殊途同归。

历史证明,只要有一个具有先进施政理念、爱民护民的核心组织指引和领导,以及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就能像变魔术一样,生产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