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一直都是门大学问,

钱其琛作为我国外交部的首位新闻发言人,1982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几句话,引起了国际上的剧烈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其琛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

1928年1月钱其琛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温馨的家庭中,钱其琛是清代大学者,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钱大昕

的六世孙,虽然到了钱其琛父亲这一代家世已经不如当年显赫,但是由于钱父的工作,钱家生活过得还是相对优越的。

钱其琛的父亲钱阶早年间接受的也是新式教育,精通电气机械知识和英语,被

天津电报局

录用,当了一名电气机械工程师,天津电报局是清末创办的企业,属于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所以薪资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好景不长,在钱其琛九岁时其父钱阶不幸病逝,只留下了妻子葛氏和连同钱其琛在内的四个儿女,母子四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第二年葛氏将兄妹四人带到了上海谋生,钱其琛作为家中次子,除了和哥哥一起帮母亲分担家务之外,其余时间都在刻苦学习,母亲对他说,虽然家中日子不如以前好过,但是学我们一定要上。

1942年钱其琛考上了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在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生活的三年,对于钱其琛来说至关重要。

他曾经这样回忆,在这三年里“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确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

钱其琛没有过留洋海外的经历,但是他的英语不管是口语还是笔试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因为这样,他今后才顺利地走上了外交道路。

钱其琛英语之所以能够如此优秀,多亏了其舅舅葛传槼的栽培,葛传槼年轻时自学英语,用新闻写信向商务印书馆自荐,成为了编译部英文部工作人员。

葛传槼会带着钱其琛一起看英文报纸,还陪他一起练口语,俨然将其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栽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大同大学附属中学的这一年,钱其琛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钱其琛年纪虽小,但主意却大,很快他便当上了学校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们参加各种学生运动。

日本战败之后,美国政府积极推行重新武装日本法西斯的政策,面向国际公然俘获日本的侵略势力,完全视而不见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作出的恶行。

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年轻学子们义愤填膺,1948年5月4日,上海万余名学生集结在一起,举行“反美扶日”游行示威运动,其中就有钱其琛。

经过几年的党务工作和对国际形势的关注,钱其琛的政治嗅觉与外交嗅觉越来越灵敏,加上他一直喜欢读古代的史书,《春秋》《左传》中纪录的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使臣与使臣之间关于国家利益的拉锯,让他深受启发。

1954年8月,钱其琛被派到了苏联的中央团校学习,之后便留在苏联担任了中国驻苏联使馆的二秘,对于中苏变幻莫测的关系,身在苏联的他有着更深的体会,

这段在苏联工作生活的经历,也给他看待中苏关系,处理中苏关系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在苏联的工作,让他对苏联人的政治和人民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相对直观的接触,钱其琛不会想到,

在二十多年之后的1982年,他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处理历经风雨的中苏关系,而他的这次发言,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第一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1982年5月,54岁的钱其琛出任了外交部副部长,主管苏联、东欧的事务。此时距离1991年发生的让世界局势为之震荡的苏联解体事件已经不足十年。

中苏的关系自20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断地产生摩擦,历经三个十年: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和十年谈判。

赫鲁晓夫任期内,苏联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中苏关系恶化。

勃列日涅夫

上台之后虽然结束了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倾向,但是他本人对于苏联的治理亦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僵化的局面,导致苏联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庞大的军费开支对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过他对于中苏关系的和缓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勃列日涅夫走马上任第十八年也就是1982年,正处在谈判期间的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来到了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首府塔什干发表了一次长篇讲话,讲话中不出意外地对中国仍然存在着偏见的攻击,但是在这长篇累牍的发言中,还是捕捉到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信号。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苏联承认中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公开了自己对于台湾属于中国这个认识的立场,最后,他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之间的关系。

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中国,当时中美关系正常化不过三年,中美正式建交之时未达成共识的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在这一年取得了新的进展,协议即将签署,经过三年的磨合,中美关系的新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此时苏联向我们抛来求和的橄榄枝,正是缓和中苏关系的契机。

1982年3月份,钱其琛还未当上外交部副部长,仍然处在新闻司司长的位置上。

现在的外交部新闻司主要承担着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等任务,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外交部的新闻司还未成立新闻发布会制度。钱其琛其实早有设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想法,此事正好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决定付诸行动之后,钱其琛立刻在外交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着手布置新闻发布会事宜,参考了国外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制度之后,钱其琛还是决定,中国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做得简洁有力一些,鲜明地表明中国的态度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3月26日,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的第二天,中国便做出了回应。钱其琛将中国外交部历史上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地址选在了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后来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便成为了惯例,每周都举行,不过这是钱其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持新闻发布会。

此次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共有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应邀出席,他们每一个人都全副武装,脖子上挂着相机,手中拿这笔虽是准备奋笔疾书,绝不落下钱其琛说的每一个字,对本次新闻发布会充满着期待。

作为刚刚与美国建立正常化关系不久,并且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神秘中国,外国记者们对我们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给这次新闻发布会担任全程翻译的是

李肇星

,李肇星也是我国外交部的一位传奇外交家。

1985年到1990年间,他一直以部长助理兼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面对外国记者,游刃有余地回答了许多外国记者提出的刁钻尖刻的问题,

但他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1999年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一事件的处理。

李肇星

有能力极强的李肇星作为翻译,可以说,外交部对这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已经十分充足了。

时间一到,钱其琛便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记者们纷纷上前将他团团围住,钱其琛不卑不亢,目光如炬地看着他们,短促有力地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

“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声明发表完毕之后,在场的苏联记者纷纷从紧绷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从他们洋溢着的喜悦的神情中,钱其琛知道这些苏联来的朋友一定体会到了声明中的深意。

钱其琛所说的“重视苏联的实际行动”意思就是如果苏联果真有与中国修复关系的意愿,那么中国等待着他们做出实际行动。这对已经僵持很久,互相批判攻击的中苏关系来说,已经可以算作是破冰的前兆。

新闻发布会第二天,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国内的权威报纸《人民日报》和国外的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法新社还有合众国际社这世界公认的五大通讯社都对这件大事作出了详实的报道,纷纷断言经过这次的简短交流,中苏关系或许会为之一变。

此次对话之后,中央开始对中苏关系进行重新考虑,某天,邓小平邀请中央的几位领导和外交部的主要领导前往他家开会,研究中苏关系问题,钱其琛也在场。

邓小平指出,中苏关系的改善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我们没必要逆行,但是也要进行有原则的处理,不能他们一放出和缓的信号我们就扑上去。

中苏关系的改善必须以苏联主动解决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这“三大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个方针为指导,中苏之间的政治磋商也逐渐进入正式筹备的前期准备阶段。1982年8月,中国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低调前往莫斯科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见面,就“三大障碍”问题进行交流。

8月20日,苏联第一副外长马尔采夫约见我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

马叙生

,对此事作出了正式的答复,中苏政治磋商已经可以提上日程。

中苏第一轮政治磋商于1982年10月在北京举行,尽管钱其琛一开始就对磋商做了长期较量的思想准备,但他也万万没有想到,此后共经过了十几轮的政治磋商,中苏两国才结束了几十年来的僵持关系。

钱其琛在中国开创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事宜上作出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外交部曾经有一位资深的外交官这样评价钱其琛:

钱部长之所以能够坦然从容地面对记者提问、是因为他有深厚的高政策水平基础,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通过调查研究积累起来的广泛知识。

钱其琛之所以能够担任主管苏联、东欧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与他早年间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青年时期所走的每一步路,都为他成为今后的钱其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其琛在进行外交工作时总是柔中有刚,刚柔并济,他与李肇星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言辞一针见血,以相对强硬态度对外的外交家,即使在谈判中遇到非常恼火的事情,钱其琛也不会与人大声争吵,他总是温文尔雅,语气十分平和。

虽然外交态度让人如沐春风,但是他处理起这些严肃的外交事件来总是十分冷静而坚定的,钱其琛曾经说过,在关键的时候比如传递一种重要的信息,在谈判中求得达到某种协议,这样的情况和场合下不能说一般的话,也不能说套话。

必须准确、及时、地作出反应,有力地传达我方的信息,这也是他选择在1982年的那次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以简单的三句话结束发言的重要原因。

慎言与慎行

如今外交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三点的例行记者会随着国民对于政治问题国际问题关心程度的提高,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关注的新闻发布会。

通过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我们能够准确地知晓我们国家对于国际事件,对于国内事件面向世界的态度,

可以说,现在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国家与国民对话的契机。

华春莹、王毅、赵立坚等在国民中人气很高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代表的是中国的态度,每一个字句都需要斟酌进行。

正如他们的老前辈钱其琛以简短的三句话拉开中国外交部历史上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序幕一样,他们也实在地做到了“慎言和慎行”。面对国外记者的刁钻问答,在短而有力地回击之下,亦不失中国的大国风范。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