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好多人热议银行扎堆降低存款利率,这事确实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究竟是咋回事呢?又该怎么应对?今天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20家银行出手降息!

Bo姐整理了下,4月初以来已有20家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其中,不少银行将1年期、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25%、2.7%、3.3%分别下调到1.9%、2.4%和2.85%。

10万定存1年为例,之前一年利息2250元,降息后一年利息1900元,利息比以前少了350元!如果是10万定存5年,则利息比之前少了2250元,这就很凶狠了。

大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这次没跟随调低利息。

但这不是因为它们“慈爱”,而是它们在去年9月刚密集降低过存款利率,bo姐当时还跟大家专门写了一篇分析,《六大行全部降息,钱存银行不如买基金!》。

银行纷纷调低存款利率的原因也不复杂,核心在于“存款的越来越多,贷款的却比较少”

央妈4月11日曾披露了一个数据: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与此同时,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且继续延续企业贷款多、居民贷款低的特点。

这导致银行的净息差持续走低,业绩压力大。如果这种“存款多,贷款少”的格局继续延续,净息差继续走低,估计银行会更进一步降低利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新问题来了:为啥漂亮国那边加息加到疯狂,而我们却大幅放水和降息?

这是因为老美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曾极端性放水,加上到处搞事,导致通胀高企。我们放水是因为货币政策相对稳健,但是经济复苏慢,就业压力大,需要放水刺激经济。

此外,老美的经济结构是消费主导,消费能力强。我们属于出口制造主导,老百姓也没钱,消费弱。那钱去哪了呢?买房、子女教育、看病个个都是吞金兽……

一个很好的替代品种

对偏爱存款的低风险投资者和低风险资金,有什么替代性品种嘛?

其实之前在一次聚餐时,就有闺蜜问bo姐替代性品种,bo姐跟她提到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投向是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

相比于平常的银行存款,大额存单金额大、门槛高,利率自然更高一些。缺憾是流动性较差,需要的时候不方便取用。但是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就不一样了,优势非常明显:

(1)投资门槛大幅降低,1元起投;

(2)兼顾流动性,持有7天后即可变现;

(3)一键买入1万多只主体评级为AAA、期限1年及以下的同业存单,风险足够风险。

收益率也始终高于同期货币基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备注:2023年收益数据仅截至4月17日。

可以看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主要投资风险小、收益较高的商业银行大额存单,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门槛低、收益高,而且兼顾流通性。

切换下方向,不就无需担心银行降息了吗?

具体基金产品上,由于都是指数基金,差异很小。因此在切换时,侧重关注头部基金公司的即可。其中收益较高的,主要有鹏华、国泰、鹏扬、南方等头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已经有人开始扭转思维方向了

但是更长远的降息替代品种,主要是权益投资市场。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扭转思维方向了。根据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一季度中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比上季度减少3.8%;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度增加0.5%;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度增加3.3%,即出现了“一降两升”的局面。

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在不断地降息后,存钱没有那么划算,于是大家会增加消费,增加投资。

此外,银行的存款利率还可以看作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调,资金就需要找增值的渠道,有利于推动权益市场上涨,比如楼市、股市。只是现在房住不炒,变现性也差,股市以及权益基金成了首选。

回顾往期数据,将中国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和沪深300结合后可以发现:在经济进入常态增长之后,存款利率高则股市表现寡淡;存款利率低则股市表现不错,呈现出较高的跷跷板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近10年存款利率都很低,有的存款利率甚至低到了0,低到了负值。但同期它们的权益市场涨势较好,中长期年化回报较高。

因此,降息短期会对老百姓的存款利益造成损失。不过利率下降也有助于刺激消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市场上涨。

操作上,可以在持有存款、货币基金保底的同时,用15-20%的部分,分散定投低估值的指数基金或定投一些长牛均衡老将的基金,用以低风险的增厚收益。

Bo姐以后也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这类基金,大家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5178点到3300点,持续创新高的12只基金》

《500多只基金抱团追涨!吃到肉了吗?》

《曾经被忽视的基金,起飞了!》

《半年多跌了30%,腿都跌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