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海外移民运动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走向高潮,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中国的朝贡国,由朝贡贸易所带来的私人贸易也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其所带动的移民人数也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有明一代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近代,随着海外劳工合法化的开展,中国的对外移民人数达到了顶峰,仅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的30年时间里,清朝移民到马来半岛的人数就达到了近2亿人。然而与西方相比,明清如此庞大的移民人数却没能建立一块殖民地,这又是为何呢?

一、主体不同

纵观世界殖民史,西方国家向外开展殖民活动的主体基本上是国家,或者是能够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国王等贵族阶层。其殖民模式基本上是在国家的资助下,通过探险团队和专业公司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并在各地建立定居点和贸易路线,同时派驻军队和官员对定居点进行管理和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商人、手工业者等移民跟随国家行动迁居到定居点进行定居繁衍,殖民地由此建立。

而明清对外移民的主体却是以公民个体为主,与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个体性移民行为不仅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得到官方支持,相反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国家打击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清朝法律就规定,禁止海外定居的华人回国,违反者一旦被发现就将被处以极刑。从当时的官方语境来讲,移民实际上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且触碰的国家律法的红线。

二、目的不同

西方殖民和移民的目的是出于对财富和奢侈品的渴望,贸易商在整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西方殖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贸易路线,和扩张贸易网络。从本质上讲,西方的殖民行为是为了使他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在这一过程,通过边际效应的扩展,使参与到殖民运动中的个体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明清个体的对外移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其目的却往往是被迫的。根据统计,70%的移民是因为在国内经济困难,为谋求生存而被迫选择移民。这些移民到了海外后,由于无组织的个体特征,很难在当地形成团体社会。同时由于迫切的生存动机,移民到达后,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谋生上,根本无暇去谋求生存以外的其他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传统不同

西方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基本上就会在当地的定居点定居,家庭要么从原籍国一同迁来,要么就直接在当地组建家庭,并由此世代繁衍,定居点内也完善的建立了服务这些定居家庭的学校、医院、治安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殖民地由此而逐步建立并扩展。

明清两代的移民虽然人数多,但不仅没有国家背景作为支撑,大多数也没有家庭作为支撑,即家庭往往是滞留在国内的。移民到达目的后,与国内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由于安土重迁的传统,移民海外的个体把赚到钱大部分都邮寄回了远在国内的家庭,并从未计划过要将家庭前往海外,相反大多数移民都计划在赚够足够的钱后,选择冒险重返国内。这种传统因素的强大基因,促使明清的海外移民不可能在海外建立稳固的殖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的海禁政策、统治者狭隘的自尊心理和国人“月是故乡明”的历史传统,导致即使有再多的海外移民,明清也不可能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