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江西虽远离华北战场,却是全国最先感受到紧张气氛的省份之一,因为此时蒋介石及大批要员正在“夏都”庐山开会,所以此时江西事实上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中国将采取何种态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头等大事,一时间全世界的眼睛都转向了庐山。

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尖锐到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在巨大压力之下,国民政府终于改变了一味忍让的态度,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讲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宣示了中国的抗战决心。而在这种形式下,江西的抗日救亡浪潮兴起,全省组织了1.8万个宣传队,进行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征集款物和慰劳将士的活动。

而正当江西准备好了大力支援华北抗日前线时,形势突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对华侵略方向从由北向南变为由东向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突然成为了东南抗日的大后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南昌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为打击中国空军,8月15日,日军首次空袭南昌,在顺化门外的老营房中意飞机制造厂(今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中山路东段东湖附近、长途汽车站等地投弹10多枚,炸死市民6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年代的南昌在中国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南昌行营的设立、新生活运动的开展,以及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主导的赣政十年,让这里成为了全国的军政、文化中心之一。此外,南昌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航空工业中心。1935年在昌创立的“中央飞机制造厂”,与当时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公司并称为“中国三大飞机制造厂”。战火烧至江西。

首遭轰炸后,执行坚壁清野战略的中国开始对南昌进行疏散工作,江西省政府当天召开会议,发布通告疏散南昌市民及部分公务人员。原在县前街的南昌县政府迁至谢埠,叠山路的新建县政府则迁至松湖。根据统计,1937年南昌城人口近30万,而1938年人口仅剩12.6万,1938年8月27日战地记者陆诒在《怒吼吧,南昌》中写到:8月间民众竟已逃亡了三分之二以上,整个的市面,形成了极其冷落的景象。另外,街上商店十之八九已关了门,许多房子的大门,被砖头砌得密不通风,差不多是 “十室九封”。

1938年6月,已占领上海和南京的日军沿长江而上进攻武汉,赣北直接成为外围战场。6月26日,日军攻占长江天堑马当要塞,29日,日军攻占彭泽,7月4日湖口沦陷,鄱阳湖贯通长江的咽喉重地被日军切断,随后日军渡过鄱阳湖攻占姑塘镇并向九江挺进,7月26日九江失守,省会南昌岌岌可危。

尽管此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仍然取得不少战果,其中最大亮点莫过于在德安县的万家岭,中国军队重创了突进的日军106师团和101师团,日军攻势暂时被挡在修河北岸,不仅暂时挫败了日军攻占南昌的企图,还为武汉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万家岭大捷故而被誉为抗战初期‘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的战役。这也提振了南昌守军的不少信心。1939年春节前夕,当时任前敌总指挥司令罗卓英曾许诺:保证半年之内南昌不会陷落。

但罗卓英显然有些乐观,万家岭大捷仅仅是迟滞了日军的行动,日军的进展仍在继续,1938年10月27日,武汉沦陷。同时日军对南昌的打击从未停止,从1937年8月15日的首次轰炸开始,日军对南昌大规模轰炸竟达49次,中小规模空隙更是不计其数。1938年10月31日,南昌遭受了最惨烈的一次轰炸。当时日军通过特务得知蒋介石正逗留南昌度过他的52岁生日,出动18架重型轰炸机轰炸南昌,企图将蒋介石炸死,南昌凡是有新式洋房的地方都被扔了炸弹,日机在中山路、胜利路、肖家巷等地密集投弹300余枚,炸死市民206人,伤183人,房屋损毁532栋,交通、通讯中断,烈焰冲天,惨声震天。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南昌的撤离工作加速,1938年11月18 日,南昌市政府再次疏散市民,贫苦无力撤退者发给难民证,凭证搭乘舟车。而到了1939年1月,南昌已处于临战状态,“那巍峨的建筑物,犹如垒垒的碉堡,只有一些日用品商店和香烟零食担在照常营业。酒馆、戏院、妓寮也有多数关了门……三十万人口的大都市,现在减少不到七万人口了,各机关也迁移了一部分到后方去办公,重要的物资运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的动作比预想的更快,1939年3月17日,日军发起进攻,惨烈的南昌会战开始了。20日,日军强渡修水河,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但在日军强大的坦克部队和大规模毒气攻势下节节败退,1939年3月23日晚,日军占领了奉新和南昌外围,南昌城的陷落已进入倒计时,城内气氛变得极为紧张。此时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正在南岳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一说在重庆),主持工作的是代省府主席、民政厅长王次甫,省府各厅处留昌人员齐趋省府民政厅门前要求其下令撤退,然事关重大,王不敢贸然行动,急电熊式辉请示。

根据时任江西省民政厅总务科长的王邦范回忆,熊式辉“在当晚12 时赶回南昌,面示大家都走,就算下了撤退令。”。最后留在南昌的省政府及机关单位,沿着昌赣公路和赣江,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南往吉安迁移。大量南昌残留市民也随之前往,被迫远走他乡,流离失所,处境凄惨,熊式辉则见“沿途难民牵扶盲者,摒行李,赶猪群,不绝于道”,“避难人民犹扶老携幼,陆续南行,风寒割面,惨像不堪入目。”

南昌会战示意图

总撤退令下达后的第三天,日军占领了生米街,并横渡赣江切断浙赣铁路,向南进攻。隔日,日军第101旅团占领牛行车站,隔江进攻南昌城。守军兵力单薄,火力又弱,经激烈巷战,伤亡甚众,奉命向进贤撤退。1939年3月27日,南昌沦陷。中方曾试图反攻夺回南昌,但在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和毒气攻势下最终失败。

残暴的日军对南昌进行了血腥屠杀,破城当日,章江门、广润门、中正桥等地到处是尸体,其中高桥(今渊明南路附近)一处破腹拽肠的尸首达600余具。在潮王洲(今朝阳洲一带),日军屠杀了2000余名男子,并焚尸灭迹。600多名妇女被关押在广润门外的关帝庙,惨遭日军摧残,丧尽人性的日军将关帝庙四处封死并纵火烧庙,600多名妇女全部遇难。根据退休教师喻以健老人回忆,南昌交通要道附近五里以内的村庄全部被烧光了。南昌城更是一片火海,沿江路、羊子巷一带烈焰冲天,整整烧了六天六夜。

据统计,抗战时期,南昌市民被日军炸死1225人,南昌、新建两县百姓被日军屠杀惨死52000余人,南昌城有 77%的房屋被毁,共计有 35205 幢房屋。另在市政方面,有35%的水泥路、50%的碎石路和50%的下水道被破坏。千年豫章城化为一片碎石瓦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年代的南昌城有大量的工厂、学校,疏散谈何容易。但南昌市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实现了罕见的完美撤退,“当时南昌重要的民生物资,设备设施几乎一件不落的全被迁走”,成为全国撤离最彻底的城市之一,为江西日后的战时生产和坚持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省会的沦陷,并不意味着江西军民抗战的结束,1939年3月底,一路辗转的省政府到达吉安,4月5日,熊式辉发表告全省民众书,指出抗战的胜利不在死守一城、硬争一地,缓解民众情绪。

省会撤往吉安地区可以说有一定的必然性,江西自北部鄱阳湖盆地往南多为山地丘陵,只有零星散步的河谷平原存在。但从吉安到泰和一线却有一大片宝贵的河谷盆地,即吉泰盆地,其面积达1.87万平方公里,是江西第二大盆地,这一带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极其适合农业生产,在唐代中后期大规模开发后,便成为江西第二大经济中心并孕育出风华绝代的庐陵文化。在古代战乱之时,赣北地区一旦受到巨大破坏,吉泰地区便挑起全省经济的大梁,如在南宋时期赣北受到巨大破坏后,吉州一地供应的稻米数量便占全国的10%。此时面对空前凶残的日寇,吉泰地区再一次撑起了全省战时的脊梁。

但吉安并非终点,此地是个大城,目标大,地势平坦且南昌至吉安的赣江水位较深,敌人容易水陆两路进攻,省府在此待了一个月左右,便开始陆续迁往真正的目的地——泰和。

1939年4-6月间,省府机构开始陆续迁往泰和,为营造出省政府在吉安的假象,省政府众多公开性的活动都安排在吉安举行,这引起了日军多次猛烈轰炸。直到6月5日,日军飞机途经泰和上田的省政府驻地,遭到高射炮猛烈射击,日军才觉察到此处别有乾坤,6月26日《中央新闻》公布泰和为江西当年高考招生区,泰和的战时省会地位才昭告天下,由于迁徙仓促,部分机关、学校和工厂还迁徙到了泰和周边的遂川、永新甚至赣南各地。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两山夹击下,赣江穿流而过,形成较大面积的赣江河谷平原。泰和既有大片的山地,能在战争时形成一道天然防御屏障并减轻敌人空袭时的损失;又有着发达的内河水系,大片的河谷平原和盆地,交通便捷,舟车四达,资源丰富,易于灌溉,适合农业生产,可以说很适合承担战时省会的任务。在古代,泰和的富庶全省闻名,19世纪中期泰和人口竟然达到58万之多,今天的泰和甚至都还没达到这个高度,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泰和文风极盛,自开科取士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

不过此时的泰和早已不再是那个文风昌盛,物阜民丰的赣中大邑,鸦片战争后,泰和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重创,加之南北交通大动脉转移到湖广一带,泰和成为偏远地区,经济下滑,文化衰落。根据统计,1916年,泰和人口仅剩23万,不及鼎盛时期一半。而在土地革命时期,泰和又属于红军和国军激烈争夺的地区,加之长征后国军的报复性屠杀破坏,使得泰和受到进一步破坏,至1939年,泰和人口仅剩18.8万,大片土地荒芜,村镇荒废,全县一片萧条。

1939 年4月到6,月间,江西省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开始陆续迁往泰和,在这么一个小县重建省会,难度不可谓不大,由于短时间无法建造大量的房屋,政府不得不租用当地民房。当时江西临时省政府租赁了泰和县大富豪肖百万家的宅院作为办公地点。15 个省直属机关有9个驻扎在泰和上田的村庄中,这种布局有利于联系的方便,也较为移民隐蔽不易被敌机发现。但他们大多数之间也隔了一段距离。主要是一两个村的房屋难以容纳众多的单位和人员,也可减少日机轰炸的人员伤亡。

1939年9月,江西省政府下令泰和县政府拆除泰和县城池旧城墙以扩大城区面积,泰和县城原只5条共长2.4公里的不平整街道,至12月,经改造、延长、新建后,增加至7条,4.9公里,泰和的城区面积,由快阁至山谷路,一直扩大至上田。礼堂、剧场、招待所、浴池、公园、发电厂……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城乡开行起多路公交汽车,旅行社甚至开通泰和至吉安的轮船旅游专线。

1940年省建设厅从邻县遂川迁往泰和后,对县城和郊区进行初步统一布局,对街道建设作了统一规划,把泰和县城建设划分为事业区、农业区、商业区及道路交通四部分。拆除围墙,开辟和改建马路,兴建新住宅区,筹设电厂,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泰和城乡范围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

省会泰和地图

除了政府部门外,当时撤离到泰和的还有200多家工厂和大量的学校,除南昌的各大工厂和学校外,还有来自东南沿海内迁的工厂和学校,如将泰和作为“文军西征”的重要中转站的浙江大学。这极大增强了建设力量,如民生建筑公司总工程师朱有骞设计了竹木泥土混合结构的战时住房,不到4个月就建成1.2万多平方米,整齐排列,美观实用,随后还建设了礼堂、剧院、学校、招待所等公用设施。1938年,浙江大学教授胡刚复设计修筑上田石狮梁家至县城东门江前村赣江堤,历经两年竣工,使县城和上田乡免受赣江洪水灾害。

可以说,省会的迁入适使得泰和这个小县出现难得的战时繁荣,根据统计省政府驻泰和期间,泰和人口由20万左右增长到50余万,城区人口由3000增长到数万,当时泰和的商业区“白天车辆行人川流不息,夜晚灯红酒绿通宵达旦,热闹异常。”,通往周边各县均新增了交通班车,1940年万安至赣州的航道溯通之后,有五艘煤轮,六艘柴油轮经过泰和。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泰和的对外联系,公共交通,自来水,路灯,娱乐休闲场所等也都建设起来,竟俨然有了都会气象。这甚至引得当时主政赣南的蒋经国醋意大发,1942年蒋经国御用文人王克浪在报纸上满含醋意地写道:

“抗战前,泰和是江西赣江上游的一个三等小县治,现在,从南昌撤退,省会迁来以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角落,竟然成为全国瞩目的赣省政治文化的神经中枢,而披上了现代新装,由一个可怜的寒酸相,顿成豪华的暴发户了。

以往市集式的小街道,现在开辟了宽阔的马路,古朴的店犀改成了整齐的建筑,每一铺面,每一所住宅,装潢设计,都是争奇斗艳......就消闲娱乐设备言:有极舒适的旅舍(如陶社及陶陶招待所),浴室(如陶陶浴室),有幽雅玲珑的花园(如临江花园),有广大的体育场(如省立体育场),有正在建筑尚夫峻工的全国首创的剧场(建艺剧场);就文化而言,有期刊,有日报,有最高学府(匡立中正大学),有各种中等学校,有全省唯一的图书馆(省立图书馆),有各种学术文化团体;就交通状况言,有纵贯全省自北至南的赣江水道,有通湘、桂、粤、闽、浙诸省的公路,即在距城一二十里的附郊,也有络绎不断的公共汽车。在战时,在内地,泰和真够得上一个小型的现代都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期,江西既是前线,也是后方,在此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泰和出色地发挥了战时省会的职能。迁至泰和后,江西省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活动,领导全省军民抗战,此外,江西后方还接纳了省内外大批难民,其中数量最多的为潮汕难民,1942-1943年广东爆发大饥荒,尤以粤东受灾最惨,大量潮汕民众被迫外逃赣南、闽西以求生存,当时条件较好的泰和成为潮汕难民最大的聚集地之一,江西省政府将来赣难民集中安置并组织垦荒。

值得强调的是,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局面下,江西安置诸多难民已尽全力,尽管本地人与难民的相处称不上亲密,但仍体现了最大的包容,《潮州饥民就食江西之回忆》一书中回忆到:“江西劳力缺乏,荒芜田地极多,谋生沿属容易,但难民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仍不免遭遇种种困难,但又必须及时就地寻求糊口。有不少难民以采伐山野柴薪为生,不免侵及有主之物,又有少数受生活所迫,穷取本地田野农产充饥。自亦有少数败类发生不检行为,时常引起纠纷。幸泰和一带人民极为善良,少有发生武力冲突事件”。至今,泰和全县的粤籍移民及后裔仍达十余万,占全县人口近五分之一。

可以说,战时省会这几年是泰和近代难得的黄金时期,1943年江西省政府甚至对泰和城区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规划,希望将泰和建成全省地方建设示范,若尽全功,可能今天的泰和都会是一个繁荣的大型城市。令人遗憾的是,泰和的繁荣没有维持下去,1944年日军发动大规模的豫湘桂作战意图打通大陆交通,6月6日,日本大本营要求侵华日军摧毁遂川、赣州、南雄等中国东南空军基地,随后,日军中国派遣军将句括攻取遂川、韶关的打通粤汉路南段,获取沿线钨、锰、锡、铁、煤等重要国防物资,列为一号作战的第三期作战。

当年冬,日军由广东南雄窜入江西赣州,企图沿赣江而下,泰和严重受到威胁,部分机关继续向南迁徙,1945年1月20日,日军攻占永新,1月30日,日军占领遂川,而江西省府也于1945年2月再次迁至宁都。而泰和也没有逃过日军的荼毒,1945年1月和7月,日军两次攻入泰和境内,7月23日日军攻占泰和县城,并对泰和进行了大规模破坏,泰和在省会期间的建设成果被付之一炬。

不过,这也只是日军的垂死挣扎。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7点,南昌全市所有的汽笛长鸣十分钟,到了中午12点,还鸣放了胜利礼炮共101响。9月10日,国军接管了被日军占领达6年之久的南昌城,南昌全城雷动,市民家家放鞭炮,摆家宴,庆祝抗战胜利。9月14日,南昌地区受降仪式在中山路中央银行大楼举行,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任受降官,日军陆军中将笠原幸雄在投降书上签字。胜利后,江西省会迁回南昌。

八年抗战,江西是受创最惨重的省份之一,根据1946年的不完全统计,江西全省死难无辜百姓31万,19万人受伤,全省84县有78县惨遭严重轰炸烧掠,其中有24个县市城区几成焦土,但即使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江西军队对胜利的信念也从未动摇,必须强调的是,抗战时期,江西以一贫弱小省的半壁之力,共输送兵员103.7万,排名全国第4,外,当时的江西与湖南、四川是全国唯三的甲等粮政局,全省200家工矿企业日夜生产军需民用物资,向全国供应了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