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你现在幸福吗?如何获得幸福?

这是困扰人类的三大哲学问题。

人类孜孜不倦地向外追求自由和幸福,最后却发现幸福应该向内寻求。

你感到不幸福,是因为你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当你看了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之后,从此刻起便能够拥有幸福。

岸见一郎是一名哲学家,1956年出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他从高中开始就对哲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大学时经常与老师进行辩论。他从1989年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同时在精神科医院给“青年”做心理辅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采用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阐述阿德勒心理学,遵循了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传统。

作者在书中阐述并肯定了阿德勒心理学在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时的重要意义,教会我们摆脱过去的、时间的、金钱的,以及人际关系的束缚,重获心灵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1. 放下过去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阿德勒目的论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现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们给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

如果把过去的遭遇看成苦难,就会自动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每次想起自己的经历就会痛苦、自我怜悯一番,对别人讲起那些经历,或许还能博得别人的同情。

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你就会得到积极的意义。无论过去多么糟糕多么艰难,过去已经过去,唯一不同的是自己依然顽强地挺过来了。那么,过去那些苦难的经历给自己的积极意义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你的“目的”是博得他人的同情,你只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并利用过去的经历服务你现在的“目的”。

如果你的“目的”是证明自己更加坚强,你也会利用同样的经历来展示自己是如何一次次地战胜苦难、越挫越勇。

  • 任何情绪都有目的

我常听到一些人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么人究竟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一对母女正在争吵,此时电话铃响了,母亲接了电话带着怒气“喂”了一声。得知对方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后,母亲的语气立即变客客气气并与之交谈了几分钟。挂掉电话之后,母亲又勃然大怒继续与女儿争吵。

为什么母亲能够对愤怒这种情绪收放自如呢?很显然母亲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为之。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指出,情绪是有目的的。母亲之所以盛怒,并非女儿做了什么让她忍无可忍的事,而是母亲为了达到用高声震慑住女儿,使之听话的“目的”,而采用了愤怒这种情绪。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人并不是在情感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

愤怒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并不是一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它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就如同父母盛怒呵斥孩子,期望从气势上夺得主动权,以使孩子屈服。

在我们利用情绪与孩子争夺权力时,就已经坚信“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并试图让对方屈服。并且,抱着这种信念的人通常会陷入“我必须获胜”“我不能失败”的权力之争。在这种信念下,“承认自己错误”等同于“承认自己失败”。

当我们不执着于心中的胜负,关注于沟通交流的目的,就能够发现除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方法,那就是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 不幸是你内心的选择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有句话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很认同这句话,因为并非那个人“无法改变”,而是他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

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而且这些对我们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无论你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

认为自己“不幸”的人,其实选择了不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他们之所以选择不改变,那是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利用过往的经验去应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承担相应的结果。

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既无法预测自己将会遇到的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相比不确定的未来,保持现状更轻松,也更能令他们安心。

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时常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人认为生活无法改变的时候,通常是他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学会课题分离,减少烦恼

  • 课题分离是幸福的必修课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

因此,课题分离是解决人际关系矛盾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的最舒服的关系就是保持界限,适当留白,亲疏有度,互不干涉各自的课题,互相尊重彼此。越是重视的关系,越要懂得适度,这样关系才会长久。

放下别人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话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话题。

正确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是关键。

不会进行课题分离,容易把原本属于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就会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进而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在工作上,遇到一个不认可你工作的上司,你也许会说因为有了这个上司,所以工作干不好。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干不好工作其实跟上司好不好没有关系,只有自己不想工作,所以会制造一个讨厌上司出来。

其实上司是否讲理那是上司应该处理的课题,我们没有必要委曲求全或迎合上司,只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总有操不完的心,不停地催孩子写作业,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等等。可最终他们发现孩子还是不喜欢学习。

实际上,父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或者支配欲而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干涉。

孩子正是意识到了父母行为的欺骗性而进行反抗。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妄加干涉,更不能放任。

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的课题进行分离,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对人际关系进行课题分离,正确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冷静地划分界限才能够彻底解决人际关系烦恼。

  •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

所有人都有不想被人讨厌的自然欲望和冲动。这个欲望如同一块自由滚落的石头,不断磨损自己,磨去自己所有的棱角,变成一个浑圆的球体。

如果想不被人讨厌,就得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磨平自己所有的棱角。然而这种生活方式极其不自由,也不可能实现。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顺应这个自然欲望,而是把自己向上推。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等。

不惧怕被人讨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激流勇进,这才是获得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勇气。

网友可沫说:“别人的眼里,没有你想走的路,别人的嘴里,开不出你喜爱的花。与其在别人嘴里忙不迭地解释,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人活一世,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

深以为然。

  • 存在就有价值

痛苦源于比较,把自己和他人比较,把现实与理想比较。

电影《囧妈》里的徐伊万(徐峥饰)受够了母亲的对他的控制,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出了心里话:“在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给孩子或者伴侣设定一个理想的样子,然后把对方与这个理想的样子进行比较和评价,进而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的100分里一点点扣分。结果发现对方越来越差劲,自己越来越失望。

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的人并不存在。

阿德勒指出,不能以“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以“存在”标准接纳孩子。

想想看,当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哪怕TA什么也没做,仅仅只是存在着,就能让你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不是吗?

如果我们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存在即有价值”的观念看待孩子,那么我们和孩子一定会有很好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3.活在当下

  • 接纳自己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

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有用时,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此时人就会有幸福感。

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同时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平静地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并拥有勇气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 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

阿德勒指出,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连续刹那。“现在”是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的刹那中,我们能够改变的也只是“此时此刻”。

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此时此刻”无关,未来也不是“此时此刻”所考虑的问题。

活在当下,就是把每一个“此时此刻”当做一刹那的完结,认真地做好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

那种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的观点,其实是一种拖延的生活方式。

  • 自己赋予人生意义

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以“他者贡献”(我理解为利他)为指引,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

无论你在做什么工作,都是有价值的,有“他者贡献”的。

这种价值让你拥有勇气。

结语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门勇气心理学,任何人随时都可以改变并获得幸福,只要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因为那是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