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1年,一名陕西学生由老师领着走进了旬阳县的博物馆,老师的手中拿着一个布包,学生正好奇地东张西望。

他们并没有马上参观展出文物,而是第一时间找到了工作人员,看起来像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与对方商量。

工作人员看到以后,和善地与他们展开了沟通。

只见老师小心翼翼地拿出布包,将之打开,取出了里面的东西。

那是一块类似于煤炭的物品,看起来黑黑的,但是看起来又比普通的煤炭更加光滑和通透。

“煤炭”似乎有许多切割面,上面还隐隐约约透露着工作人员看不懂的文字。

他们几乎第一时间就认定,这是一块文物,但是当地博物馆的专业技能有限,无法确切分辨。

这块文物到底是什么?它的秘密最终能够被揭开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倾朝野,潦草收场

时间回溯到隋文帝立朝之前的那段天下分裂时期,期间不乏戏剧性的人物和事件出现,所以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以这一时期为灵感来源。

乱世出英雄,越是混乱的局势,就越容易造就骁勇善战、能文能武的英才。

比如说独孤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独孤信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那显赫的身份。

他是天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老丈人,是北周皇帝的岳父,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岳父,还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外公。

他的女儿独孤伽罗,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在朝堂之内纵横捭阖,巾帼不让须眉。

事实上,独孤伽罗身上的所有才华都遗传于他,独孤信本人,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纵奇才的人物。

他是鲜卑族出身,小小年纪就初露锋芒,不仅能够与鲜卑族内部有名的大学者展开辩论,还能够在战场之上一往无前、建功立业。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往往更能够牵动世人的心弦。

他的出现,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让鲜卑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有人说,独孤信是被上天偏爱的人物,他的身上,几乎集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一切优点和长处。

他出生于显赫的鲜卑贵族家庭,是家中最受宠爱的儿子,也是最让人放心和骄傲的后代。

家族当中的长辈,提起他都是满面欣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成为家族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出身优渥,他还容颜俊郎、气度不凡。

大部分人都依赖于视觉感官,天然的拥有对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在当地,他成为了最受追捧的“明星”。

更关键的是,它并非绣花枕头。外表光鲜亮丽的同时,他还具有相当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他虽然年纪不大,却能够担当军队定海神针般的角色。所以才会有人说,他是天纵奇才,世间只怕只此一人。

正因为如此,他也受到了鲜卑族统领的重视,家族也因为他而更添荣光。

可惜,政治世界本身就是瞬息万变的,今天的天子门客,明天极有可能沦为阶下囚。

对于独孤信来说,命运同样也是如此。

独孤家族的落魄来得猝不及防,独孤信作为家族当中的重要成员,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子的身份,他只能靠自己的双手重新崛起。

虽然家族落魄,但他的一身本事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既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又可以在官场中搅弄风云。

他的发小,从小与他携手并进的宇文泰,后来站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昔日发小今非昔比,他由衷地为对方感到开心,而他也得到了对方的提携。

宇文泰非常了解独孤信,他清楚,独孤信是相当天才的人物,这样的人只要能善加任用,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此时宇文泰的心中还保留着发小的情谊,但同时,他身为一个政治家,当然也会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独孤信对他来说有着很大的价值,所以,他必不可能错过招揽对方的机会。

而很显然,优秀的独孤信也并没有辜负宇文泰的期待,他做出了足够亮眼的成绩,也因此而获得了宇文泰及其后继者的器重。

大司马、大都督,常人渴求却难以获得的高职,都被他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孤信一生经天纬地,生下的孩子也是人中龙凤。

他的大女儿后来成为了北周皇后,四女儿是唐朝的元贞皇后,小女儿独孤伽罗又是隋朝的开国皇后,甚至能称得上是一位女政治家。

独孤伽罗最早的才华培养,就来源于她父亲,也就是独孤信的慧眼识珠和深谋远虑。

但年过半百的独孤信,最后却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因为得罪了宇文护,他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潇洒风光一生,最终还是潦草收场。

由于他是被迫自尽而去世的,所以许多身边之物都因查抄罚没而不知所踪。

这其中,就包括一枚印章。

一块“煤炭”,大有讲究

时光如万花筒的轮转,很快,几个世纪就在历史的洪流中匆匆而过。

时间来到了1981年,一个学生在某一天有了意外的收获。

事件的主人公名叫宋青,是陕西省旬阳县的一位小学生。

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间捡到了一块“煤炭”。

这个年纪正好处于对各种陌生事物都相当好奇的阶段,宋青也不例外,他一时之间对这偶然间捡到的东西竟有些爱不释手。

于是他把“煤炭”带回了家,偷偷藏进了自己的卧室。

晚上吃完饭之后,他一反常态地没有跟小伙伴们出门玩闹,而是迫不及待地跑回了房间。

妈妈看见儿子这天晚上如此乖巧,倒也并没有起疑,而是跟丈夫夸赞:

“咱俩儿子今天好像转了性,挺乖的,我看可能回房间学习了,咱们也别去打扰他。”

而此时被妈妈误以为在学习的宋青,其实是在把玩那块捡回家的“煤炭”。

他好奇地拿出纸巾,把“煤炭”的表面仔细擦拭着,可越擦越觉得不对劲。

这块“煤炭”竟然并不是凹凸不平的,而是拥有许多光滑的切割面,每一个面都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征。

但宋青毕竟只是一个小学生,直到此时,他都没有意识到这块“煤炭”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他只是单纯觉得好玩,所以还打算第二天带去给班里的同学们长长见识。

临睡之前,宋青依然继续擦拭着这块“煤炭”,带着对第二天的期盼,他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上学时,他果然拿出了这块“煤炭”,给同学们传递着观看。

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却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老师对宋青说:

“你把煤炭拿上来,给老师看看,老师觉得那个东西好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除了注意到“煤炭”的切割面之外,老师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这块“煤炭”的每一个切割面上都有着红色的字迹,形状十分规整,看起来像是某种篆刻。

老师当然比自己的学生见多识广,所以她立即反应过来,这块偶然间被宋青捡到的“煤炭”,极有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她把宋青叫上来,对他说:

“你听老师说,这个东西很有可能是几千年前的祖先留下来的,我们是好学生,就应该把东西交给博物馆、交给国家,你觉得对吗?”

宋青非常懂事,他同意老师的提议,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到了旬阳县的博物馆。

馆里的工作人员见到他们掏出来的“煤炭”,满眼好奇。

几个文物鉴定人员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物品查看,可翻来覆去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

他们比老师更确定,这个东西就是文物。

而且,它的原材料其实是煤精,比普通的煤炭更为坚硬,价值也更为高昂。

在中国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承担使用这类煤精的成本。

更何况,看切割面的制作工艺也能想象得到,其主人必定非富即贵。

可县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无法确定切割面的文字,自然也无法明确这件文物的真实价值,更无法揭秘它的真实身份。

在后来的漫长时间里,这块“煤炭”就存放在博物馆当中吃灰,等待着慧眼识珠之人的到来。

期间,也有文物专家尝试对其解密,可不管怎么查找资料、观察物品,大家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能继续等待下去。而这一等,就是十年。

得出结论,有理有据

十年后,也就是1991年,旬阳县博物馆的规模已经比之前更大。

而那块“煤炭”,也被工作人员放在展柜当中,面向公众展览。

不是没有人对“煤炭”感兴趣,但它就好像是天堑一般的存在,让一众热心群众摸不着头脑,也触不到真相。

让事情迎来转机的,是资深的文史研究人员王翰章先生的到来。

王翰章从事文史研究和文物鉴定工作多年,有着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在业内也很有名望。

见到“煤炭”的第一眼,他就被吸引住了。

作为专家,他自然也想要挑战解密工作,揭开文物背后的真相。

所以,他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征得同意后,谨慎地将文物拿回了自己的工作处。

他的各项工具更为齐全,所以在观察文物表面之时也更为细致。

之前学生和博物馆人的擦拭,并没能让切割面的文字全部显露出来,“煤炭”只露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文字痕迹。

可他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法擦拭后,越发清晰的字眼就显露了出来。

王翰章发现,其实这块文物的每一个切割面,都印着象征主人身份的不同文字。他看到了“大都督”“大司马”等相关的字样,认为这是文物主人的身份。

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大都督和大司马职务的贵族,又有谁呢?

突然,他联想到了一段自己在史书中看到的记载。

据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天纵奇才的独孤信每天总是疲于应付各种繁复的工作。

当他的官位越高时,他就越需要承担起国家各项管理事务的责任。

因此他的身份和头衔很多,在处理工作文件时,总是需要拿出许多印鉴,在每一份需要盖章的文件中盖上与之相符合的身份印鉴。

例如军队当中的粮草申请文件需要盖章,他就得拿出大司马的印鉴,在文件上戳印下来,表示自己同意申请。

长此以往,他的书房桌面几乎全被印鉴给堆满了。

不同的印鉴大小不一,看起来杂乱无章,每次一进到书房,见到那杂乱的桌面,他都颇为头疼。

而且,当需要用到其中的某一个印鉴时,从数量庞大的一堆印鉴当中寻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找到一块煤精,将之进行打磨和切割。

等到每一个切割面足够平坦以后,他就在表面刻下不同身份的字符。

如此一来,一个切割面,其实就能够代替从前的一个印鉴。

而这块总印章的切割面,则足足有26个,看起来非常精巧。

这个记载,正好与王翰章眼前的“煤炭”完全对应。更关键的是,独孤信确实曾拜大司马和大都督,身兼多职,身份卓然。

而后,王翰章又提供了关键证据——刻着“独孤信白书”的印面重现于世。

在各项证据的支撑下,文物的真实身份终于被确定。

蒙尘了十年的独孤信印章,被专家鉴定为全世界只此一枚的印章,终于能够向世人讲述那段千年前的故事。

结语

文物的发现和文物故事的探索之旅,总是充满惊疑,又总能让人产生恍然大悟和真相明晰之后的惊喜。

这块独孤信印章,被小学生偶然捡到,又在十年之后被证明了身份。

从前明珠蒙尘,如今终于可显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