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德军空军部队轰炸法国、荷兰、比利时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然后地面部队迅速向荷兰、比利时发动攻击,他们选择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接向法国后方穿插推进。

大规模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法国的防线,被摧毁的防线就好像是法国人心中的希望,被德军践踏,以至于无力甚至连反击作战的想法都没了。只坚持了一个多月,法国就宣布了投降。

在战后,有各种资料来反思法国的错误,但是在战前他们鸦雀无声。在一片又一片的坚不可摧声中,马奇诺防线就好像是一道拦截德军的天堑。

不过有人提出过相反的观点,那就是来自中国的林彪将军。在林彪将军看来,马奇诺防线根本不足以起到拦截德军的作用,德军会用红军常用战术攻破这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开始反思如何更好的防御国土,抵御敌人侵略。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攻击,但是当时的欧洲国家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的主流想法就是建设防御工事。很多网友嘲笑法国建设马奇诺防线,其实大不可不必,因为当时苏联也曾在西部边界建设“斯大林防线”,只不过规模和建设都不及马奇诺防线罢了。

建设防御工事不止是法国的军事思想,更是西欧的军事思想。这种防御理论的成立,一方面是西欧腐朽的军事思想的延伸,另一方面就是一战所导致的人口减员阻挠了军事改革。

说白了,当时各国人口下降导致军队补充兵员困难,所以所有军事思想都要优先从人口方面考虑,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用最少的人口防御最大的国土。建设一条坚固、高大的永备工事,为法国国土穿上一层“甲胄”,这样是最好不过的了。

于是,法国元帅约瑟夫·霞飞提议建设马奇诺防线,并且迅速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尽管当时戴高乐极力反对此提案,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主流声音所淹没,因为在主流思想看来,建设防御工事的好处多多,能够担任多重军事任务:

1:尽可能减少国防人员的支配,降低军事开支;

2:能够有效震慑德国,并且预防德国对法国的攻击,即使开战,也能为法国争取两周到三周的动员时间;

3: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及境内的工业区;

4:迫使德国绕道入侵比利时,把战场转移到阿登森林,利用森林地势来阻击德军的坦克、装甲部队。

马奇诺防线是建设在法德边境的永备工事,南部地区一直到地中海沿岸,而北部地区一直延伸到阿登森林,再往北就是比利时的国土。因为比利时不同意,所以法国并没能把马奇诺防线延伸至海岸线。

如果德国地面部队要大规模进攻法国,那么只有绕道比利时或者正面攻破马奇诺防线。绕道比利时,经阿登森林,然后攻击法国国土,这个提案法国也想到了,只不过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军坦克、装甲部队也能克服地理环境,经过阿登森林。

在法国人眼里,阿登森林就是一个天然的保护带,只需要丢几个师监视阿登森林的动静,即可。如果德军地面部队真的绕道阿登森林进攻法国,那么几个师也能延缓德国的地面部队了,当然这是在闪电战之前的设想。

马奇诺防线全长四百余里,防线高度最高为30米,工事厚度最高厚为3米,装甲碉堡厚度为3米。同时,为了防止德军坦克的进攻,防线还有防坦克壕、断崖、混凝土桩、地雷场、带电铁丝网等配套工事。而且马奇诺防线还配备了大量的大口径火炮,这些火炮可以有效的轰击德军部队和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些防御工事以外,马奇诺防线还有完整的厨房、供水、供电、医疗、地下铁路系统。可以说,在当时正面击破马奇诺防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算德军强攻马奇诺防线,那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和较长的战斗时间。

造价50亿法郎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法国人心目中的天堑,一道能阻拦德军、防御国土的防线。而且为了巩固这道防线,法国军方还派遣了大量的炮兵部队、工程师、步兵部队入驻防线,这些部队无一不是精锐,他们佩戴独特勋章,成了法国的守护神。

所以在战前,法国人对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而且不光是法国人,就连以斯大林为首的苏方将领都认为德军很难在一时间击破防线,马奇诺防线必定会成为绞肉机一样的存在,让德军深陷于西线战场。

另外说一件事,法国人还想着把战场转移到比利时。因为德军要想绕过马奇诺防线,那就必须进攻比利时,只要英法联军配合好,那么就能把战场转移到比利时境内,避免战争破坏法国工业区。

林彪于1938年指挥了平型关大捷,这场战争取胜之后,林彪的名声大噪。但是很不幸的是,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林彪在一次巡逻中,被阎锡山的部队误以为是日军,然后开了一枪,子弹击穿林彪的脊髓,使林彪的中枢神经受到了影响,不得不送往苏联治疗。

1938年9月,林彪来到了莫斯科。因为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所以苏联也不得不重视这位将军。但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较少,林彪并没有指挥多少大规模的作战,所以斯大林起先并不怎么注意他,在他眼里派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去接待就已经算高规格了。

林彪在苏联疗养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军事理论书籍,并且逐渐了解欧洲的战事以及欧洲各国的军事理念。他对欧洲的一些军事理念并不认可,而且在一次酒会的时候,与斯大林等苏联将军简述了他对马奇诺防线的一些看法。

苏联人嘛,好喝酒,斯大林经常搞酒会,在酒会上一边喝酒一边讨论一些看法。在一次酒会上,斯大林与苏联将军讨论马奇诺防线,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德军会正面攻击马奇诺防线,而且会采用中心突破的方式,集优势兵力与装甲部队攻破防线,然后以中线突破的方式展开纵深追击。

这个军事思想其实当时的主流思想,二战是闪电战的天下,但是在二战之前,堑壕战才是主流。而且苏联还受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略”理论影响,苏方认为只要集结强大的火力和机械化部队围歼敌人重兵,那么敌人的一些薄弱环节就不重要了。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硬碰硬的感觉?没错,这就是典型的苏式风格,一场战争动用百万人那在苏军战史上非常常见。因为苏联走的就是工业化的道路,人口众多加上工业发达,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消耗敌人。这个思想贯穿苏联,并且还是斯大林军事理论里的一个重要思想:实施战略性的进攻战役,要以合围战役为主要形式,实施向心突击,围歼敌重兵集团。

不过林彪倒是有不同意见,所以他没有附和苏联将军。斯大林看林彪没有附和,所以就询问林彪对马奇诺防线的看法。

林彪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马奇诺防线是死的,但是德军是活的,强攻代价太高的话可以绕过防线:

“不要过于看重马奇诺防线,如果敌人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才会起作用。战事结果可能会诸如诸位所想的那样成为持久战,时间会拖得很长,德国军队将难以自拔;假如德军绕开防线,从侧后做大规模迂回,全力进攻马奇诺防线的深远方,防线就毫无用处,战局也会很快明朗。我相信,德国人不会愚蠢到前一种假设上去。在中国苏区反“围剿”斗争中,我们红军经常使用这种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大林对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认为德军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会演变成持久战,马奇诺防线就会成为德军在西线战场的绞肉机。但是林彪认为德军会绕过防线,通过阿登森林,大规模迂回进攻法国,这样就能使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成为一个笑话,并且转变西线战场的局势。

林彪的军事思想和苏方的军事思想是冲突的。苏方的军事思想就是不惜代价,用重兵去磕重兵。但是我军建立之初比较困难,很难像苏方一样用重兵去磕重兵,根本就没有这个优势。如果在反“围剿”战斗中,用苏方的战术,那么红军就很难生存下来。

我军常用的战术就是运动战,而不是堑壕战。而且在面临敌人重兵的时候,我军往往都是以穿插迂回战术来分割敌人,然后逐个消灭。重兵围歼敌人这样的战术不能说没有用过,只是很少罢了。

解放军出版的《战术学》中就对穿插战术有着明确的定义:“穿插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及两者结合穿插,目的在于突破敌人薄弱间隙,夺占纵深要点,袭击重要目标,阻敌增援,断敌退路。”同时,穿插的目的就是分割,将敌军防线割裂开来,为下一步的围歼创造有利条件。

马奇诺防线显然是不适用于穿插战术,按照我军的军事理论,那么必然是会采用运动战的方式,绕过马奇诺防线。无论是四渡赤水还是青化砭战役,我军都采用了运动战的战术来达到战略目的,从来都不是像苏方那样,硬碰硬的。

在战争之前,法方、苏方将领受军事思想所影响,固执认为马奇诺防线可以有效阻击德军。结果就是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绕道,闪击法国的后方。这一下子不仅击垮了法国的作战意志,更是让马奇诺防线成为军史上的一个反面案例。

有意思的是德军的“机械运动战”、“闪电战”理论源于英国人富勒所写的《装甲战》,而英国人富勒是参考俄罗斯布鲁西洛夫攻势写的《装甲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军面临奥匈帝国的防线,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决定分多个突击点,攻击奥匈帝国。四百里的防线,布鲁西洛夫标记了30多个突击点,然后下令部队化整为零,以单独的军或者师的规模发动进攻。

最开始的时候,俄罗斯方面还不能理解布鲁西洛夫的用意,并且质疑布鲁西洛夫“离经叛道”,背弃传统军事理论。但是没想到在最后,布鲁西洛夫的战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俄罗斯军队以较小的代价攻破了奥匈帝国的防线(俄罗斯伤亡55万,奥匈帝国伤亡110万,德国伤亡35万)。

布鲁西洛夫的战术影响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戴高乐等人,所以戴高乐反对建设马奇诺防线,但是当时的戴高乐无异于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一样,根本不被主流所认可。而德方则是采纳了曼施坦因所构思的方案,绕过马奇诺防线,然后攻击法国。

德方的闪击战在取得胜利后,法国投降,这种结局直接震惊了世界。而斯大林也如梦方醒,想起那个在战前就评价马奇诺防线无用的中国将领。在之后的日子里,林彪能够参加更高级别的军事会议,斯大林对林彪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不由得高看林彪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