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日清晨,北平大学。在法学院读书的东北学生关士杰早早起床,正在洗漱,准备吃了饭去上课。就在此时,宿舍楼里有人大喊:“快去看号外,东北炮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一八事变

老家发生了什么事?关士杰立刻飞奔下楼,往图书馆跑。当时,一旦发生大事,北平大学图书馆的大门旁,会第一时间张贴号外。关士杰跑到图书馆时,外面已经站满了人,有人在小声议论,还有人使劲往里挤……

关士杰挤到了前面,就见门口张贴的号外上,大字标题写着:“日本军于九月十八日夜十时二十分钟,突然炮击我沈阳东北军北大营……吉林消息不明……”

当时北平大学法学院有8名吉林扶余县学生,关士杰就是其中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北平各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关士杰自然也积极参加。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虽然群众和学生义愤填膺,但国民党政府并没有抵抗日军,收回东北的意图,这让学生们十分气愤。

12月中旬,北平大学法学院组织学生“南下请愿”,自愿报名。所谓“南下请愿”,就是去南京,要求国民政府积极抗日。关士杰和扶余县的其他同学,想尽办法凑了一些钱当盘缠,报名参加了。

去南京要坐火车,但是北平当局不愿意调拨车辆。请愿团由各个学校的学生组成,大家干脆“占领”车站,最终有一辆军用车答应大家的要求,让北平学生上了车。关士杰回忆,那天丰台站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口号声。有一个女学生带头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所有人都跟着唱了起来,气势磅礴。

车辆到达山东、安徽等地,大学生请愿团也纷纷上车,队伍规模越来越大。等到了南京之后,上海、苏州等地的学生代表也来了,大家决定将“请愿”改为“示威”,希望能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各地学生赴南京请愿

示威的队伍来到国民政府门前,学生们坚持要见蒋介石,但很快就与军警发生了冲突。第二天,报纸把学生请愿团说成暴徒。当学生前往报社讨说法的时候,大批军警忽然赶到现场,见人就打,见人就抓。

学生们只能四散而逃,有些人情急之中跳入了秦淮河,几名学生被淹死,其他人被船户救了上来。关士杰和几名同乡回到中央大学体育馆的临时住处,感到十分迷茫,自己的家乡被外敌侵略,政府为什么还要殴打学生?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全副武装的士兵就包围了体育馆,逼着学生收拾行李,要押往车站,各自回家。在等船的时候,关士杰旁边的一个士兵小声说:“我是河南人,当了多年兵,军人的任务,就是保家卫国。可现在日本人打咱们,上级叫不抵抗,这不是挨打还不准还手吗?”

这名士兵还说,上级让他们包围学生,如果学生敢抵抗,就直接开枪打死。听到这样的话,关士杰更加茫然了,军人不去保家卫国,竟然要对自己的学生开枪,天下还有这样的事情?

这名士兵最后说:“东北学生家都没了,谁还忍心伤害你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下请愿团”返回北平

东北学生家都没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关士杰,确实啊,国破家亡,父母亲人没了消息,自己该怎么办啊?

到了1932年初,在北平上学的东北学生,逐渐陷入了困境。几个月无法联系到家人,很多人断了经济来源,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

有些学生原先住在旅馆或者公寓,条件还不错,但现在没了钱,不仅被停伙食,有些还被赶到了大街上。还有些学生一直住在学校宿舍,暂时不担心无处可去,但因为没钱,吃饭成了问题。

关士杰遇到了同样的麻烦,大家毫无办法,只能典当衣服勉强支撑。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自然没有钱购买新衣、打理头发,所以他们一个个破衣烂衫,头发很长,十分狼狈。

国破家亡,无路可走。

北平爱国学生游行

这些东北学生只能组织起来,寻求北平政府的帮助,但每个人只拿到了两元钱的生活费。这两元钱才能撑几天?学生们都不愿意,于是占领了北平当局的几个房间,当天晚上就在那里过夜。

这些孩子又饿又累,感觉毫无希望,其痛苦无法言说。当天半夜,关士杰忽然听到哭泣声,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穿着旧布旗袍,蜷缩在墙角痛哭。大家都醒了,相顾无言,女学生哭着说:“关内外交通隔绝,不知道爹妈都跑到哪里去了,还在人间吗?如果活着,对我这在外漂泊的女孩子,该有多想念啊!”

大厅里的东北学生,听到这样的话,都很伤心。是啊,国破家亡,失去了父母的消息,自己不能回家,现在又没吃没喝,该怎么办啊?

大家正在难过,屋外忽然传来打骂声,靠近门的同学开门查看,刚探出头就挨了一木棒。原来,军警趁着半夜冲进来,把学生都打了出来。大家急了,冲着军警大喊:“为什么打人?欺压学生算什么英雄,有种的去打日本!”

学生们无路可走,只能去找北平的东北籍高官,希望能得到一些救济。关士杰他们几个扶余县学生,辗转找到了天津市长萧振瀛(吉林扶余县人)。萧振瀛告诉他们:“照顾全吉林省的,我力不足,单为扶余老乡花点,尚能尽力而为。请把老乡的名单写来,容我斟酌办理。”

不久,萧振瀛给扶余县的学生,每人发了20元的生活费。有了这些钱,大家又能坚持一段时间了,但是这些钱花完了呢?当时从东北逃到北平的人也很多,人人都很困难,总不能一直靠施舍过日子吧?也有人想过找些工作赚钱,但北平难民众多,已经很难找到工作机会了。

1933年的那个春节,关士杰倍感凄凉。

学校放假后,关内的同学都回家了,东北学生无处可去,只能窝在宿舍中。年十三那天晚上,大家凑了些钱,买了几瓶酒,几个冻柿子,聚在一起借酒浇愁。

到了1933年5月,几架日本飞机忽然来到北平上空,众人惊慌失措。传闻学校要暂时搬迁,但并没有通知学生该往何处去。关士杰明白,学校已经待不下去了,北平也不能久留。自己要么有人收留,要么只能返回东北,寻找家人。

思来想去,关士杰觉得走投无路,于是卖掉了仅有的衣服被褥,凑了一点点路费,登上了天津开往大连的轮船。就这么,辗转多地,关士杰最终回到了家乡扶余,见到了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士杰的结局如何?他后来写道:“回到扶余后,由于国破家亡,家里已无力供我返平读书,因而做了多年亡国奴。”

这是关士杰的经历和选择,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当然,东北沦陷之后,还有很多学生想尽办法逃到关内,有些还参军入伍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不管是逃离东北还是回家当“亡国奴”,都是无奈的选择。国破家亡,背井离乡,这种滋味不好受。

强敌环伺,讨好忍让、空谈和平,都毫无意义。说到底,我们的国家要强盛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