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1日,重庆西南大学附近的一家饺子馆里,一群外国留学生正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剪窗花,欢度中国除夕佳节。

他们跃跃欲试地体验着中国春节习俗,兴奋地向彼此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饺子馆里一片欢声笑语,年味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新春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托尼尔的美国人。对于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觉得非常陌生。

但如果说起弗朗西斯的另一个名字——福兰课,大家是不是就感觉有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如果再看到这张照片,相信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这个美国人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去年重庆山火期间,那个因为上山救火走红的老外。

6个月前,福兰参加山火救援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他也因此成为了人人称道的“不见外”的老外。

看到这个泱泱志愿者人群中的外国面孔,很多人点赞之余也感到好奇:

是什么样的情感促使身为外国人的他加入这场救援行动?救援视频的走红,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走红6个月后,他的现状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福兰课的故事。

1、2008年,28岁的福兰课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福兰课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由于父母工作所需,福兰小时候总是不停搬家。他住过6个不同的州,小学6年换了5所学校。

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动,让福兰对故乡二字没有太大的概念。他习惯了变动,适应能力极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很快融入当地的风俗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过许多城市以后,福兰课发现,尽管各地风俗不同,却有一点惊人相似:无论走到何处,他都会见到许多流离失所,亟待救助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后,福兰课开始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捐款捐物,力所能及地为身边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除了热心公益之外,福兰课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他一路从学士读到博士。读博期间,福兰课有幸师从德华特·艾伦。

艾伦教授是中外闻名的教育家,曾多次受邀到中国高校举办讲座,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在艾伦教授的推荐下,福兰课于2008年的夏天来到成都,以学术代表的身份,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暑期交流。

当时的四川刚刚经历汶川大地震,正处于余震不断的阶段。

福兰课初来乍到,不仅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地震,还在学校羽毛球场的帐篷里度过了两天。

这两天,福兰课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政府的响应力和人民的凝聚力。

鳞次栉比的帐篷堆里,社区人员举着大喇叭,从容不迫地开展着调度工作。民众们高度配合,没有一丝慌乱,不少人还自发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

这种充满温情的场景,在美国很难见到,福兰课身在其中大受震撼。他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忙,但苦于语言不通,又找不到翻译,只能作罢。

地震打乱了原本的安排,学校遣返了所有学生,福兰课参与的交流项目也被推迟。

无事可做的他开始四处游历,用自己的眼睛和身体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来到中国之前,福兰对中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电视上的黑白画面。真正切身体会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国家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因为不通中文,他本以为自己在出行上会面临困难。但出乎意料的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非常乐意提供帮助。即便语言不通,也一点儿不影响他们的热情。

短短一个月,福兰课打心底爱上了这片东方沃土,并在此邂逅了妻子梁婧。二人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决定相伴,只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

习惯了变动的福兰课有着一颗不变的善心,他始终热心公益,从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2008年的这次短暂中国之旅,不仅让福兰课成了中国女婿,更让他见识到了一群不为自我、只为集体的可爱之人,此后他再难忘怀这片充满人情味的土地和这些热情好客的人民。

2、2017年,37岁的福兰课携妻女定居重庆

婚后,为了完成博士学业,福兰课带着梁婧回了美国。

和乐于接受变化的福兰课不同,梁婧从小在成都长大,有着浓厚的思乡情怀。

每逢休假,福兰都会带着梁婧回到成都探望岳父岳母,并在此小居数月,以解妻子的乡愁。

福兰很喜欢中国的文化,这里的环境虽然日新月异,但人和事却一如2008年的那个夏天,始终保持着最淳朴的模样,让他感到宾至如归。

即便多年来,福兰一直把事业重心放在美国,但他却非常向往到中国来发展。

2016年,随着女儿的出生,福兰课决定要把这个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想法付诸实际。

就在这时,西南大学的几位老师向福兰课抛来了橄榄枝。

当时,福兰课正在乔治亚州立大学任教,结识了几位来自西南大学的访问学者。

他们告诉福兰课:“如果有一天你来中国,记得到重庆来,我们带你参观我们的大学。”

福兰课抓住了这个契机,开始着手准备访学事宜。

2017年,他带着妻女来到重庆,同时把自己的学术项目带到了西南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接洽和适应,福兰课在2019年正式成为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副教授。

从此,福兰和妻女便定居在了重庆。与此同时,他也把对公益的热忱从美国带到了中国。

在美国时,除了最寻常的捐款捐物,福兰课多次带领学生为飓风救灾筹集资金,定期参加仁爱之家的志愿者活动,为乔治亚州的流浪者和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

为了更方便地砍伐树木,加工建房木材,他还特地去学习了油锯的使用方法,甚至专门购进了一把油锯。

到中国之后,福兰课也一直坚持为重庆的老师提供公益培训,为农村的孩子提供公益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初,随着疫情的爆发,福兰课所在的社区也遭到了封控。

左邻右舍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分享彼此的物资,撑过了物资供应链完善之前那段最艰难时光。

福兰课也分享了家里多出的鸡蛋,并换来了一些蔬菜。

他说:“就连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也得到了很好地照顾,有人主动负责帮他们买菜。”

这里的每个人都把自己视为社区的一份子,都在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

人们像至亲一样团结在一起,怀抱着对政府的信任,坚定地等到了黎明的到来。

此后3年,福兰对于这种团结和凝聚有了更深的感触,这种独特的人情味让他久违地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从2017年到2022年,5年的时间,福兰课已经完全融入了重庆这座山城,并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只是,他不曾想到,自己当初为了公益事业所学习的油锯技能,会在不久之后起到巨大“作用”。

3、2022年,42岁的福兰化身志愿者参与山火救援

2022年的夏天,全国各地都面临着高温天气的持续考验。重庆作为著名的熔炉之城,更是首当其冲。

持续多天的高温,干旱的空气,密集的树林,漫山遍野的易燃植被,每一项都昭示着山火将在这个夏天肆虐重庆。

2022年8月21日,晚十点半,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拉响了山火警报。

对此,居民们早已见怪不怪。有人说:“消防队已经赶过去了,应该没什么事儿。”

毕竟,在这之前,其他区也陆陆续续发生过山火,并且成功被扑灭。

当很多人都心安理得地回屋睡大觉时,身在北碚的福兰课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在美国生活多年,对山火再熟悉不过。火势一旦蔓延,灭火工作就会陷入被动。依照国外的经验,一般都是等树木烧尽后,让山火自行熄灭。

可重庆不一样,这里人口密集,山脚下就是村落。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听着窗外呼呼大作的狂风,福兰非常担心。毕竟,北碚已经干旱多日,如今大火逢大风,火势大概率会顺风蔓延。

在床上辗转反侧了半宿后,福兰课闻到了从窗户缝隙里传来的浓烟味。他迅速翻身起床,连夜编写了自救措施,转发给自己的同事和朋友。

这条自救措施被很多人转发了,福兰课的担心也很快得到了证实。

8月22日早上,山火越烧越旺,火势蔓延迅速。人工灭火已经难以为继,只有锯倒树木,建立隔离带才能阻止火势。

歇马街道紧急发出了志愿者征召令,紧召50名会维修和使用油锯的中青年上山协助救援。

看到征召令后,福兰课当即决定要上山帮忙。由于中文不好,他让梁婧在朋友圈发布了招募翻译志愿者的消息,同时又收拾了3天的换洗衣物和急救药物。

次日清晨,梁婧就接到了电话。电话里的人说:“学校里好几个老师都愿意帮福兰课翻译,准备好了就出发吧。”

就这样,福兰课和学校的几名老师一起,赶到了指定的集结待命区。

一下车,堆积成山的应急物资映入福兰课的眼帘,大卡车“轰隆隆”地在人群中穿梭,尘烟缭绕。

政府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现场,数百名志愿者顶着烈日听候差遣。

有的负责将物资送到摩托车上,有的驾着摩托车一趟趟往山上运送物资,还有的留在现场准备午饭。

拥挤的人群中,每一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帮忙,没有一丝抱怨,这画面让福兰感觉血液一下子从心尖涌到了大脑。

本在待命的他再难闲住,开始帮着其他志愿者搬运物资,递送设备。

2008年的那一幕仿佛在这里重现,不同的是,这一次,福兰课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这次上山救火,福兰课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出发之前,他并不清楚自己会被派往哪里,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保卫家园,要力所能及地为重庆做点什么。

最终,福兰课被划分到油锯组。主要负责组装油锯,将油箱加满再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统一送往前线。

当时,正值晌午,烈日当头。

福兰课将背包往地上一扔,和同组的几名志愿者顶着43度的高温,就地开始组装。

汗水浸湿了衣服,皮肤也被阳光灼得生疼。

福兰课不敢停歇,他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组装最多的油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头越来越猛,前山传来的烟味也越来越浓,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人们:情况紧急,刻不容缓。

福兰课的双眼被汗水辣得生疼,嗓子眼儿也干得冒烟。中途有人递水过来,他都一一摇头婉拒,他不敢停下手上的动作,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

最终,只用了2个小时,油锯组就成功完成了50台油锯的安装调试任务。

任务完成后,福兰课并没有停歇。他提上一把油锯,立即加入了排队上山的队伍,等待摩托车将自己送前线,参与锯树。

在烈日的暴晒下,福兰课又足足等了2个小时,才终于等到接送自己的摩托车。

来接他的志愿者满脸灰尘,瘦瘦小小一只,比福兰课直直矮了一截。

福兰笨拙地跨上了摩托车的后座,心中暗暗为这名骑手点赞:“人小力量大,太了不起了。”

他不知道,这一幕会被在场的群众拍下来发到了网上,更不会料到,会有亿万网友为他点赞。

遗憾的是,福兰课没能加入锯树的队伍。

到达前线后,现场的解放军同志得知他中文不好,没同意他进山:

“前线太危险了,你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心和力,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吧。”

看着树林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和同胞们勇往无前的背影,福兰课不愿退守。他用蹩脚的中文对解放军说:“我可以!我可以!”

尽管,福兰课非常努力地争取,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进山的应允。他不想再添乱,只好留在山前帮忙递送物资,发放粮水。

直到学校那边打来电话,让他们立即返校做核算,福兰课才和几名同事踏上归途。

临走前,他们在山前合了影,为这一次的志愿行动画上了句号。

回家后,福兰课依旧时刻关心着火势的进展,很快又应下了一个救火志愿服务。他还想继续为家乡尽力,但已经不再担心。

白天参与救援后,他心中深知:在这股团结一致的力量面前,这场山火根本不足为惧。

参加救火,福兰没有想过太多,因为在他眼里,重庆就是他的家乡。家乡有难,理应站出来尽力而为。

在那一刻,福兰课和众多志愿者一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保卫家园奋力一搏。

4、2023年,43岁的福兰课依旧在重庆发光发热

8月24日,福兰课在歇马镇参与救援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福兰课不怎么刷抖音,直到看到职工群里的同事们为自己点赞,他才后知后觉自己红了。

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我从未想到会这样,昨天还有好几人认出了我,说要和我拍照,我觉得自己不是特例,值得被关注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随着视频的走红,外交部部长秦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纷纷在外网转发了相关报道,称赞福兰课“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走红以后,福兰课接连收到了几家电视台的专访邀请,这让他受宠若惊。毕竟,做公益,参与志愿活动是他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从未像这次这般引人注目。

为了回应广大网友,福兰课特地开设了微博,浅谈了此次救援经历的感想。

他感慨于重庆政府的高效响应和务实行动,感动于各界人士的团结一致,也遗憾于最终没能进山冲锋。

他说:“我还会继续当志愿者,继续为这次救援贡献力量。”

这条长达两千字的感想,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大家纷纷为福兰课的行为点赞。

当众人都以为福兰课会乘势而上,抓住这次机会多多在公众面前露面时,他却悄无声息地回归了自己的生活。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6个月,网上鲜少再有福兰课的新闻。在这些没有曝光的日子里,福兰课依旧继续在重庆努力生活。

2023年,是福兰课在重庆定居的第6年。今年的春节,是福兰课第三次留在重庆过年。

为了迎接新年,福兰课特地组织了春节活动,和在渝留学生们一起做灯笼、包饺子、剪窗花,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重庆扎了根的福兰课,希望以这种形式让更多外国友人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新的一年里,已经在重庆订了居的福兰课正在准备申请绿卡,他希望能在这里工作到退休,并在这里养老。

这场山火并没有改变福兰的生活轨迹,但却让他与重庆有了更深羁绊。

他将继续在这里生活,感受重庆这座山城的温暖和热情,继续开展他的公益事业,和家人一起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

写在最后:

福兰说:“亲身参与了救援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执行力、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和调度能力。”

重庆的山火救援行动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消防员、军人、警察的努力,也离不开数以万计的普通志愿者的努力。

福兰课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备受瞩目,在他的背后,还有更多国人也同样在默默付出。

蝴蝶结女骑手、龙麻子、丁云骢……

除了这些叫得上名字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他们都和前方的军警干部们团结一致,让这场本可能席卷整座缙云山的山火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扑灭。

这种军民一心、共克难关的向心力,让我们跨过了三年疫情的考验,又再次创造了短时间内扑灭山火的奇迹。

这种中国独有的人情味让福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将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折服在中华文明的魅力之下,让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成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