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狗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论文还没写完,实验数据丢了。
——科研狗更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论文发表后被质疑,原始数据却丢了!
对科研狗来说,实验数据几乎有如身家性命般重要,可不管怎么强调,依旧年年有人搞丢。也正因如此,「原始数据丢失」成了非常常见的论文撤稿托词。至于真实情况到底如何,那就不免让人会心一笑了~
但凡事总有特例,确实有倒霉的科研狗,被人偷了实验原始数据,并导致巨大的损失。
2009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华裔学者张志文(音)似乎是触了什么霉头,他几年前发表在 Science 和 JACS 上的 2 篇关于新型蛋白质糖基化方法研究的重量级论文,均因为实验结果无法重现而被撤稿,整个学术生涯几乎白忙活一场......
Science 对此事件的报道,标题:《2 次撤稿背后的黑暗故事》|图片来源:science
导致张志文撤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存有重要实验数据的实验记录本不翼而飞了。而实验记录本失窃背后,则是一起令人惊掉下巴的离奇故事。
遭受质疑的重磅研究
2001 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化学家彼得·舒尔茨(Peter Schultz)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带来了一种在蛋白质特定位点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通用方法。
图片来源:science
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化学手段,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进行修饰,从而赋予蛋白质新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然而却收效甚微,传统方法能修饰的氨基酸数量极为有限。舒尔茨的研究直接打破了原有的桎梏,先后将80 多种非天然氨基酸成功引入到蛋白质中。
这一研究,奠定了舒尔茨的领域泰斗级地位。而咱们的主角张志文,恰恰是舒尔茨的学生,彼时正在舒尔茨课题组做博士后。
2004 年,张志文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该技术,将一种含有特定糖基团的非天然氨基酸引入到蛋白质当中。由于蛋白质糖基化方法研究一直是领域难点,所以这项进展很快就得到了顶刊们的青睐,先后发表在了Science和JACS上。
图片来源:science
图片来源:JACS
顶刊的魅力是无穷的~凭着这两篇敲门砖,张志文当年也是顺利拿到了德克萨斯大学的教职,春风得意马蹄疾。
但谁都没想到,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对这 2 篇重磅论文提出质疑。
质疑者叫埃里克·蒂普曼(Eric Tippmann),是舒尔茨课题组的博士后助理。
张志文的文章发表后,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尝试重现实验结果,可总是失败。一开始蒂普曼也只是自我怀疑,「是不是哪个步骤搞错了?」。
但折腾了 2 年还是毫无进展后,他整个人都麻了,一定是论文本身有问题!
2006 年 9 月,在一次原本平平无奇的组会上,普蒂曼突然发难,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课题组内的流言四起,导师舒尔茨不得不亲自出面,专门派了一组研究生去重复爱徒论文中的工作。
事情到这里,都还是比较正常的学术争议,但后面的剧情发展,就逐渐不受控制起来……
层出不穷的骚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搬砖,小组很快就发现,论文中描述的糖基化氨基酸的作用始终无法重现,包括舒尔茨在内都没能搞清楚原因。
而解开疑问的关键,是张志文的那本实验记录本,里面详细记载着实验步骤和相关数据,只要一比对就能弄清楚哪儿搞错了。
那么问题来了,实验记录本呢?
张志文临走之际,将实验记录本郑重地交给了舒尔茨教授保管。那些实验记录本就此散落在舒尔茨的办公桌、书架和抽屉里,毫不起眼。
可当真的需要查阅的时候,众人直接傻眼了,哪儿还有什么实验记录本的影子呀,它们全被人给偷偷「拿」走了,一张纸都没留下!
实验重复工作就此陷入了僵局,但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一晃半年过去,远在德州的张志文原本都快忘记这回事儿了,但对方显然没打算放过他。
2007 年 3 月的一天,张志文收到了封匿名敲诈信,上面赫然写道,「你有至少 3 篇文章造假,我手里可有一堆的证据!」,敲诈者要求他汇款 4000 美元作为封口费,否则就把证据公之于众,让他名誉扫地。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敲诈一贫如洗的科研狗?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吓得半死的张志文赶紧向导师舒尔茨求助,老练如舒尔茨可不惯着敲诈者,反手一个报警安排上。经过警方一个月的摸查,嫌疑人找到了,结果令人很意外,竟然是那位博士后助理——埃里克·蒂普曼。
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张志文和导师商量后,决定息事宁人,放弃起诉蒂普曼。
但他们还是天真了,因为历史无数次证明过,对恶人的绥靖,只会让对方更加嚣张跋扈。
2007 年 11 月,蒂普曼如约兑现了「诺言」,向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德克萨斯大学和 Science 编辑部发去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表示张志文的那篇 Science 论文纯属造假。
发出举报信后的 2 年里,蒂普曼的骚操作可从未停过。他常常不分昼夜地给张志文打去骚扰电话,接通后啥也不说直接挂断。在如此精神攻击下,张志文心态直接崩了,被迫带着家人搬离原住处,东躲西藏......
事情发展到这步,这件事到底是学术争端,还是私人恩怨,谁也说不清了。
一本实验记录本酿成的惨剧
2009 年,经过漫长的求证,舒尔茨终于初步搞清楚了论文结果无法复现的原因——实验中掺杂的酶导致了假阳性读数。蒂普曼的质疑是对的。
这个消息,对张志文来说宛如晴天霹雳一般。
JACS 和 Science 很快就撤回那两篇论文。尽管Science的撤稿声明一再表示,实验记录本的丢失不是作者的过错,他们也是受害者,但已经于事无补了,撤稿对张志文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但原本唾手可得的终身教职泡了汤,德克萨斯大学也拒绝和他续约。
他在这场撤稿闹剧中,输得一败涂地。
图片来源:science
而闹剧的始作俑者蒂普曼,搞了那么多骚操作后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还顺利拿到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教职。
在听闻张志文撤稿后,远在英国的他还特意写了篇论文,阐述了张志文实验无法奏效的几个原因,嘲讽值拉满......
图片来源:JBC
纵观整个事件,咱们除了指责蒂普曼的不择手段,更应当反思一下论文作者在保护实验数据方面的疏忽大意。
如果没有丢失记录重要实验数据的实验记录本,他们在面对质疑和威胁时,或许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甚至能早一步发现问题并提交修改,也不至于落得个满盘皆输的凄惨结局。
至于如何保护数据,确保其真实不被篡改,并且不被无关人员获取滥用,以下几点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好实验记录,重中之重:从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就得严格要求自己,免得临近毕业发现数据有误,回头翻找,劳神费力;
第三方重复,不可或缺:在文章投稿前,最好请课题组内的第三人甚至是其他实验室或者机构的人员来审查实验结果,重复关键实验;
建立应急机制,有备无患:文章发表后,存在一定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比如实验无法重复、他人质疑文章结果。这种时候,最好有一个应急机制,建立各种情况的应对细则,做到及时回应,有备无患。
希望前人倒霉蛋的例子,能够给到大家警示,务必做好数据记录和管理,不然辛苦几年的科研工作可能都白费了。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326.5960.161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62969a
3.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lab-sabotage-some-scientists-will-do-anything-to-get-ahead/
4.《你们回校后得认真写实验记录了!官方最新发布 10 条关于原始记录的提醒的要点都在这》,生物学霸,2020-05-14
题图来源: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