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去年年底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作出调整和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这项措施公布后,国内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但整体局势却一直处于可控范围内,如今第一波感染高峰更是已经顺利度过,这对于国内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此前公布的消息来看,如今新冠病毒感染也被归类为“乙类乙管”,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传来消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CH.1.1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日前深夜就相关问题做出回应,其强调相较于以往的奥密克戎毒株,这种CH.1.1变异毒株的传播优势和免疫逃逸能力进一步增强,这种情况给再次感染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甚至引发新一轮疫情。但因为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间,中国大部分人群体内拥有很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能够一定程度上对CH.1.1起到交叉保护的作用,正因此专家认为短时间内CH.1.1不会出现本土的大规模流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来看,CH.1.1是奥密克戎BA.2.75毒株的第六代亚分支。

在原本的基础上出现了多个突变位点,使得免疫逃逸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去年11月开始,美国新冠病毒的流行株当中CH.1.1占据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023年的第四周,CH.1.1已经仅次于XBB.1.5以及BQ.1.1等四种亚分支毒株,成为美国主流毒株中的第五位。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CH.1.1变异毒株的致病力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后续还需要对这种新的变异毒株保持密切关注,在感染病毒达到一定规模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这时才能够对毒株本身的致病力是否变化进行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全球数据库来看,CH.1.1毒株第一次被发现是在去年7月8日的印度,在被发现后的一个月里,CH.1.1系列分支毒株在全球序列数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6%。截至今年1月30日,全球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这种毒株,其中包括美国、英国以及丹麦等国家。在国内专家看来尽管大部分人群体内的抗体水平相对较高,不会出现大规模本土流行的情况,但对于老年人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而言依然需要维持个人防护措施,避免遭受新冠病毒感染,威胁自身生命健康安全。

部分消息参考来源:澎湃新闻